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拓”北大资源学院汉字艺术系师生作品联展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 2009-06-18

 

 

 

  由著名策展人李铁军先生总策划,罗丽博士策展的《拓/2009北大资源学院汉字艺术系师生作品联展》2009年6月16日——7月6日在北京当代艺术馆(mocabeijing,通州区宋庄镇大兴庄500号)举行,这次展览是自1985年中国当代艺术运动诞生的中国现代书法经历二十五年的发展后结出的硕果。

 

  这次展出的作品体现出学生们运用汉字在艺术各个领域展开创造性思维的成绩,包括架上的水墨、油彩、影像、动画、装置、建筑以及观念艺术作品。使北大资源学院汉字艺术系四年教学成果得到较充分呈现,同时也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原创提供了可以充分肯定的方向,并且,对中国当代艺术,对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提出了初具成果的建设性意见,并不断地付诸实施是北大资源学院汉字艺术系自成立以来一直努力的方向。北京当代艺术馆举办这次展览,是因为北大资源学院汉字艺术系将汉字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语言系统,其馆长秦风先生坚信这次展览将会成为中国当代文化进程史中的里程碑。站在中国文化基础上提出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建设的基础性问题。

 

  前言

 

  看到北大资源学院汉字艺术系首届学生毕业创作展的设计方案,不由得让我想起1985年我和一些有志于中国艺术创新的同志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现代书法首展。二十五年的时间转瞬即逝,2005年当我们在中华世纪坛举行纪念中国现代书法运动二十年展时,这批孩子也来到世纪坛展览现场,但他们那时才刚进学校还不太知道汉字艺术为何物,今天却看到他们运用现代艺术观念创作的汉字艺术作品,心中真为他们高兴,同时也为我和我的同志们感到欣慰。长江后浪推前浪,从这些学生身上我看到了中国汉字艺术的未来,北京当代艺术馆用这样一个有责任感的姿态来扶持年轻一代也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预祝展览成功。

  古干 2009年5月

 

  从艺术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建设的角度来研究问题,我们必须要给社会一个文化研究的脉络,所以在这一次北大资源学院汉字艺术系毕业生作品展上,北京当代艺术馆特别设计邀请一部分对汉字艺术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艺术家参展,以为历史留下可供后人参考、比较的对象。这次展览将会成为当代文化进程史中的里程碑。

 

  ——著名艺术家、教育家、北京当代艺术馆馆长 秦风

 

   更多图片欣赏 请点击标题下方图片快览

 

 

 

  “拓”字,普通话有两个发音:“ta”和“tuo”,地方方言发音未查。有摹印、复制的意思,也有开辟、扩充的意思。仅此一个汉字音、形、意的多样解析,实际就有极其深刻广远的“继承”和“发展”的多重含义,这种可持续性的无限延展开去的生命活力,恰是中国汉字艺术的精髓和其魅力所在。于是,用来命名并寄语本次北大资源学院美术学院汉字艺术系2009年首届毕业生10人作品展。

 

  如何看待汉字艺术,是一个哲学问题。作为成立于2005年国内第一个以汉字作为艺术创作思维语言的专业,学制为大学四年本科的北大资源学院美术学院汉字艺术系,在“教”与“学”方面,师生都必须直面这样的相关问题。所谓汉字艺术哲学,就是以汉字为媒的言者习者思者行者对汉字艺术演进过程中的普遍规律的认识。而“汉字艺术”作为一门学科,就是通过研究中国汉字和汉字演变发展中的艺术规律,为汉字艺术的发展提供普适的科学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科学。观众眼前的这些作品所给出的艺术言说,就是这个学科建设的探索性成果展示。

 

  我们必须看到,人类的一切方法都是来自于客观规律,来自于人类对客观规律和事物本质的认识。离开了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人类就不会有任何科学的方法。认知汉字艺术的过程,即是在认知社会、认知科学、认知人生、认知中国、认知世界。从这个角度看,汉字艺术便成为媒介、工具和方式方法,每一个观者都是同学们的同学,而展场就是又一个反思的课堂。所谓“反思”,有批判的意思,但它主要还是提醒人们回溯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对任何一门学问的深入,都需要培养反思的品格,必须善于反思,通过不断反思去发展、先进。

 

  其实,古往今来,只要是有思维的生命,言语方式林林总总。但是,占地球人口总数五分之一强的华人及中外国际交流,自然都有其认知汉字艺术的方法,这构成了汉字独特而强盛的包容性和凝聚力,它天然地奠定了该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石。因此,北大资源学院美术学院是幸运的,见证了汉字艺术独立学科的首创;汉字艺术系这十位首批学生是幸运的,指向明晰地习得了运用这个思考和行为人生最便捷的艺术工具,畅游历史、现今、未来甚或永恒,在不断领会和觉悟中撼动艺术创造的根本。

 

  这个展览的社会批判的反思气氛十足。在燃烧的激情之中,他们以汉字多元可塑的艺术话语形式,驰骋纵横,跨越无疆,既展现了新一代的无羁、困惑、迷茫和未明的希望,同时又给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目标和追求——去往何处——干什么——为什么——提出了不少社会尚需努力作为的严峻课题。总而言之,他们时下这份对汉字艺术的挚着和运行,尤其这份“大我”和“大美”的艺术思考和创作姿态,相信会感染每一个观者。

 

  罗丽

  2009-5-6

 

   更多图片欣赏 请点击标题下方图片快览

 

 

 

  2009年4月24日濮列平对李铁军访谈纪录

 

  濮列平:我想请你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对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一个展望。

 

  李铁军:它不是某一个样式的结果,它应该是一个趋势。这种趋势只能站在时间与空间以外才能发现他的具体样子,现在从中国的当代艺术来看:它是在大时代背景下,不光是中国的大时代背景,还是国际的大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它是不断演化过的一个行团,在它现有的状态下,人们意识到以“当代”这个词作为对现阶段艺术的判断和衡定的标准。究竟这个艺术是在寻找什么?这个问题从参与者、到同盟者到有知觉的文化人都在提出,因为它是一个中国化的,是一个不确定的关系,这里面存在着人类的惯性思维。我记得《老子》有一篇讲到什么是爱,或者说是“道”的关系,比如当你见到你儿子的时候,说:“儿子我是爱你的,你看爸爸是多么的爱你”,这只是一个形式,跟爱本身是两回事。我们在谈论这个事的时候就是对它的背离,就像对当代艺术的研究和探索,这件事其实很多人都在做,但我们一旦做了就形成了对它的背离。

 

  濮列平:我在想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实际上还是从西方引进的,但从文化的需求上来说中国需要当代艺术,你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对西方的引进是不是已经到了一个阶段,就是必须从中国本土文化寻求发展的阶段。

 

  李铁军:我认为早期西方的文化意识形态的进入是一种自然规律,在多长的时间内能够完成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不可控的,刚才你讲到的这种情况,是不是应该有这么一段时间,我认为是必然要有这个阶段。特别是文化不是独立的,它是和政治、经济发生关系的。在政治变化之后,必然形成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表现在艺术上最具体的就是视觉艺术。艺术应该经历了解、模仿、到最后的认识这几个大的环节。就像刚才你谈到的,在中国我们已经有意识通过回望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来展现我们自身存在的、现在的艺术,而并不是站在墙里面观望外面的艺术,已经意识到外面的也是里面的,里面的也是外面的关系。在这个时间段,我们有意识的站在文化发展学的角度,站在文化是人类有意识之后的产物的角度,在自我意识下寻找规律,一个能指导我们更好地完成我们作为文化人应该完成的事业的规律。今天列平你刚才讲的话就已经很好地表现出我们意识到了,而不是像从前很盲从,很迷茫的时期,最起码我们已经知道了到现在是什么,西方当代的文化意识和当代文化精神中我们需要哪一部分,或者是我们不需要哪一部分,现在都能分解得很清楚,并能重新构建出我们的思想基础。

 

  濮列平:我知道这么多年来你不但关心中国当代艺术,在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方面你也有着理想和追求,现在整个世界文化格局都在发生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我想请你从中国未来人才需求的角度,谈谈未来高等美术教育你有什么意见。

 

  李铁军:我想教育的内容,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来供给教育内容才是对的,因为人是社会的基础元素,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人具备什么能力才有用,只有这种关系处理正确了,教育才有意义。现在的教育存在一种现象:有的家长负责任说他给孩子提供教育了;有的家长说这个小孩在这一阶段有人管了;有的部门说我制定了这个东西完成我的工作了。这些导致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很迷茫。对教育问题我的观点就是:“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人是为社会服务的人”,关系很清晰。受教育者应该清楚自己是什么专业的人,这个专业在社会上有什么作用;教师应该以一个负责任的教育者的身份来进行教育;教育系统内的所有部门都应该是由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人构成。

 

 

   更多图片欣赏 请点击标题下方图片快览

 

  濮列平:现在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思想的先进程度还没有达到包豪斯的教育水平,但是包豪斯的教育系统是建立在工业革命时期,现在已经跨越一个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你觉得中国现行的等艺术教育处于什么阶段?还有在世界未来高等艺术教育中包豪斯的教育系统还有没有地位,如果有地位它需要怎么样发展才能适应。

 

  李铁军:中国现阶段的高等艺术教育还是技术教育,和欧洲早期的作坊式教育相比几乎没有多大进步。但是在中国现在的艺术学院里面有先进思想的人都在不断的领导学科和创建学科,想要把新技术和新思想实施在教育中,这是很好的现象,但不是大的趋势,还是比较压抑。能感觉到不协调。起码在我走过的这几十年,高等艺术教育还是静静的,没有变化。

 

  濮列平:我插一句,你是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的,你认为现在高等艺术院校教育出来的学生能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如果不适应,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还在沿袭这个教育系统那岂不是很恐怖的一件事。

 

  李铁军:现在教育系统内部也在随着时代不断的改革,比如增加哪个系、哪个专业等,这也是社会的需要,但是没有打破基础思想。你刚才讲到的包豪斯,首先“创造”是它的基本教育理念,究竟怎么创造?把艺术与工业化模糊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把艺术与工业化的模糊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拓展艺术向外发展很重要的一步,至于它的哪一个具体教程并不重要,我觉得它的领导者、参与者或制定方针政策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这么多重要的人物都出在那个学校,原因就是它的主导思想对了,它真正的在用各种方法激发一个人的潜质,让其发挥到一定高度到达极限,使其成为对文化有用的人。人们都在这个所谓的文化范围内活动,有高有低,但是有人在文化最顶尖的高度上不断试验,他会引导人们更加自由,会让人更有用,能力更多,所以这个人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说把一个本身应该有用的人竟然打造成没用的人,那还玩什么。所以说包豪斯还是制造了一个环境,它有很重要的革命意识。现在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当中,虽然很多人也有革命精神和革命意识,但他没有革命行动,因为在那个体制内没有办法实施,而汉字艺术系具备这个基础,像列平你和一些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人看到了文化的前景和责任,我看到你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着你们的理解,和对于培养人在社会上做出贡献的渴望。

 

  濮列平:是的。铁军我还想问一个涉及到汉字艺术的具体问题,因为我们一直在做这项工作,怕身在庐山当中,看得不清楚。汉字作为艺术创作的语言我们觉得它能做出很大的贡献,世界上的艺术家都可以用,对这一点你是怎么看,因为我接触过很多艺术家也觉得汉字应该有这个价值,但是这个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个位置上,你能不能谈谈你的意见。

 

  李铁军:我跟这些艺术家也有同样的感觉,汉字如果从文字的角度来说只是一部分人的文字而已,想把一部分人的文字变成全世界人都去读的文字的确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计划和想法,但就破解汉字这部分的结构规律来实用于某一部分艺术家,这个想法是可行的,一个是它具有民族意识,再一个对汉字本身也能有一个非常深刻地认识,在你的身上我感到你已经体会到汉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汉字本身的元素构成文字记载形式不同于英文等文字的文化背景等因素,使汉字可以作为破解文化的突破口,但如果想把汉字传播给全人类去使用,我现在还理解不到这种高度。但是通过汉字艺术能知道一个从痕迹转换成为永恒的艺术的规律,我觉得这个比传播汉字更重要。我想的是第一要教给学生创造意识,第二是弘扬中国文化,还有一个是通过汉字艺术破解痕迹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一旦能够理解“解”和“构”之间的文化关系,就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来理解现在所学习的汉字艺术,打开学生的艺术思想,不是引导学生进入到三角形的通道里,而是一个倒三角,首先认识汉字是东方人建立的符号,然后西方人是怎么做的,徐冰是怎么做的,克雷伍德又是怎么做的,经过比较之后培养出的是艺术家,是对文化的创造者,这就是我对汉字艺术的价值的理解。

 

  还有就是有些学生从汉字里面发现了一些东西,就使用汉字解决问题的这部分,还是需要打破他们对汉字的惯性思维。就像你跟我讲的怎么用汉字制造一个空间,就很有意思,其实我现在还觉得是个谜。这一块要是实现了会很有意义。

 

 

   更多图片欣赏 请点击标题下方图片快览

 

  濮列平:是这样。我们一直在探索汉字进入空间以后能像音符一样控制空间的旋律来重新破解空间,这是需要综合很多因素的问题。

 

  李铁军:我再补充一点,汉字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不得了的观念,比如写一句话“春天真好”,就几个字写在那就可以放在美术馆里,汉字本身是那么高的东西,什么都不用画,什么都简约掉。如果这样去思考就不便于研究它里面的含义,怎么样能够不转换他,真正的就汉字来认识汉字。很神奇。

 

  濮列平:这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今年六月我们第一届汉字艺术系毕业生的作品即将在你的艺术馆作展览,我很想听听你对他们的认识,和你对他们有什么希望。

 

  李铁军:说到你的学生,首先我会在一个和其他学生比较的状态下来认识他们,这些学生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和汉字艺术系的教育之后,我发现他们具备了一个创作的欲望,在他们提供的创作方案当中,我看到这些学生都在积极的创作和思考,这是非常可喜的。他们不是为了完成学业最后的交差,这是我没想到的。我接触到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他们毕业的时候都是想要完成给老师看,没有真正进入到创作的状态,但在汉字艺术系的学生有90%都是进入到创作的状态,当然这跟你的教育是直接关联的,一个是他们在校期间多次参加展览,不只是小范围的,包括大型的展览我看他们也都积极参与,这个应该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在第一次看他们作品的时候,觉得他们的作品离成熟的高度还差很多,但通过几次的接触,看到他们的确是进步了很多,他们不光是构想,而是进入到实施过程中对材料的研究和使用阶段。看到他们的试验,我相信他们的作品出来之后会有一定的效果。我的确是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希望。也看到汉字艺术系的教育是非常有成绩的。

 

  濮列平:谢谢铁军老师,这次展览我跟学生打过招呼,李老师这边通过了,才能通过,所以他们也觉得李老师对他们的帮助很大。第一次回去之后他们都吓坏了,因为你对他们提出了很严肃的意见,但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们对老师的意见会很认真地思考,回去也会继续努力,让我感动的是,他们没有一次次退却,反而是能迎着问题上,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这次我完全没有管,就是要逼着他们自己去面对社会,这次的展览能够成功,真是非常地感谢李老师。

 

  李铁军:这是我应该做的,而且从这些学生身上我也反观到你这么多年来作出的努力。这些学生就像黄埔军校的第一批学生一样,希望他们以后能成为让汉字艺术延伸和发展的栋梁人才。

 

 

   更多图片欣赏 请点击标题下方图片快览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