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1与慰籍:张琳2007-08年新作的几个关键词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 2010-03-10

张琳  就这样结束吧 布上油画 150x180cm 2008

 

  盛葳

  与张琳的结识是在2004年夏天的一个星夜,当时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正在从事一系列关于细胞主题的油画创作,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以及敏锐的感觉正是他最突出的特点,时隔三年有余,再次面对张琳的作品,形式上的变化非常明显。但细细看来,画面之后所透露出来的那些特质依然没有改变。在他的这批新作中,有一些东西对观众颇具吸引力,我将它们集合总结为几个关键词,并希望以此来展现张琳及其新作的面貌和独特性。

 

  光

 

  可以说没有“光”就没有艺术,在艺术史上,由“光”所带来的变革至少有两次:文艺复兴和印象派。在张琳的绘画中,我之所以将这一点提出来,是因为他对光进行了一种独特的呈现。在这些作品中,画面中央的主体人物背后总是隐藏着一束若隐若现的光,极其类似于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家贝尼尼在其名作《圣德勒萨》中的表现。然而,二者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前者用光来隐喻了上帝的存在和他普世的光辉,但在张琳的绘画中,光却是与一个个普通的人站在一起的。主体人物绝对自我地表现与光的存在形成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表达了艺术家对于作为“个体”和“具体”之人的认同与赞美。

 

  浅空间

 

  滴洒画法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对艺术史的一大贡献,正是通过这些随意的滴洒,而非理性的思考,艺术家才最有效地将自己的情感和观念形式化于布面之上,并最终传达给我们的观众。在张琳的这批作品中,他不但有效地继承了这一手法,并将之深化开来,与空间的组织发生关系。一方面,这些略显凌乱的线条已然表达出画家对画面人物情绪的一种评论;另一方面,这些线条又被有效地组织成画面前方的一张网。随之而来的结果便是空间的分割,这张网将观众的观看和画面若即若离地分割开,如同一幅半透明的窗帘。在这里,艺术家通过这样的浅空间处理,不断地提示观众,最终实现一种既感性又审慎的张力。

 

  背景的抽离

 

  背景对一件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背景的存在不但可以提供给观众很多信息,而且也有助于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但是,在张琳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没有任何背景。或许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事实上,应该说,艺术家表现了一种没有背景的背景。在我看来,正是由于背景的抽离,才使得他的绘画更具吸引力。因为,具体的背景不但可以直接指导观众,同时也容易误导观众。张琳正是力图通过抽离具体背景的方法,最终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情绪化的表现上来。

 

  情欲与慰籍

 

  前面种种形式的细致考虑,我认为最终都有助于我们来理解画家的想法和作品的主题。艺术家将一系列私密的生活场景移植到一个公共空间中来,而且其中绝大多数议题都与“情欲”相关,这些画面并非是要提示出来某个人的实际生活——抽离具体背景和空间分割的目的或许正在于此——而是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寻找一种对现代生活之极端性的慰籍。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现代社会的发展正以一种越来越体制化的方式不断地规诫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样一种体制下,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成为主流,没有意外,没有奇迹。因此,我认为,张琳在绘画中这些显得极端的表达,目的正在于将那些难以展现在众人眼前的“真实”呈现出来,在刺激人们视觉的同时也让人感动。

 

【编辑:小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