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铭研,滴水事件 2011
“占领舞台”是一个强调了艺术家与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创作以及与观看者的现场对话的当代艺术项目,由常居上海的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策划,上周六(3月19日)在上海18空间的现场行为表演,为这个年度系列项目打了头炮。借此机会,我们采访了比利安娜。
“占领舞台”项目从整体上如何把握现场行为艺术?相对于过去的行为表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尝试?
整个“占领舞台”项目会持续一整年,不仅仅是现场行为作品的介绍,还包括各种带有现场性的作品呈现。发起整个项目的初衷源于近几年来对于国内外带有现场性的作品持续的关注以及与艺术家不断地交流讨论。再说,一年的时间跨度是故意拉长的,因为我也希望能够在个体项目之间引起一系列的讨论。近几年来很多国际上的年轻艺术家在探索带有现场性的作品,比如Tino Sehgal 的constructed situations(情境建构),就是对于当代艺术系统本身的一个新的突破。在中国带有现场性的作品最近几年越来越少,因为很多人对带有现场性的作品有很多误解,我希望通过本次一年的项目尝试展开新的讨论。
【相关文章】
展览现场
几次活动的艺术家(组合)是如何选择的?他们的项目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我近两年一直在关注国内外艺术家的这方面的工作。“占领舞台”项目挑选的艺术家都在国际领域近几年做出了很重要的尝试或贡献,比如Ei Arekawa, Tino Sehgal, Keren Cytter. 每位艺术家为这次项目都将呈现各自独立的作品,每个个体项目之间未必有直接的连续性。发生作品的空间是根据每位艺术家作品要求所定。作品的实施时间也是根据作品本身决定的。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不同的个体项目介绍不同艺术家的实践的多样性。再说很多国外艺术家也是第一次在中国做项目,所以《占领舞台》还会通过一系列艺术家的讲座帮助中国的观众进一步对他们的创作方式和工作进行了解。
展览现场
刚结束的第一次活动“回放”的文字阐述有些抽象,艺术家们之间是怎样配合的?他们的表演又大致是如何回应主题的?
其实很简单。“回放”作为第一个晚上的项目,是我近一年对本地年轻艺术家和他们的工作方式的一些思考。很多在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其实不缺空间和展览的机会,缺失的是通过展览能够有生产知识的可能性。所以我希望自己策展的框架在这次首个项目中进行一定的教育转型。其实这次的工作方式跟平时做展览很不一样:我提出这个活动的概念(“回放”),项目试图让艺术家与当代艺术史中带有现场性的作品之间建立起联系。让艺术家重新审视艺术史中的这些作品,并从自身的角度挑选影响过自己的作品作为出发点进行创作,之后发现很多艺术家看的原作很少,也就是几张照片,录像记录就更少了。所以我们花了一些时间重新学习了解艺术史比较重要的作品。之后艺术家慢慢产生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对于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最后思考如何在这些艺术史上的作品和自己之间建立关系。
我觉得这样的活动策展概念本身并不新颖,很多艺术家、策展人都做过类似的展览,也包括重新表演重要的作品等。但是我觉得它的重要性在于它不只是简单地重复,不仅是面对过去,我认为过去和未来的关系恰恰就是在现在在建立。对艺术家来说提供这个连接的平台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也是自我积累的一个过程。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