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吴先生是在30年前,北京北海公园画舫斋举办“吴冠中作品展览”期间。
我自幼习画,早年受到知名画家冯宗祥老师指教,认识吴先生的时候,我是《诗刊》杂志的美术编辑。
那些年,因为工作需要,认识了一些画界的朋友,于是,便有机会到中央美术学院旁听钱绍武、黄永玉、何海霞、卢光照等著名画家为美院学生、研究生讲授的一些大课,以及针对研究生的一些绘画演示课。那期间,也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去听过吴冠中先生的大课,因此对吴先生是知道的,而且特别喜欢他的灰调子油画。
在吴先生的个人画展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区别于一般油画的油画,简洁、柔和、雅致、明朗,新面目、新境界,恢弘大气,富有乡土气息。而他水墨画的笔墨说不上传统,但线条生动、富有激情、别开生面,让我有看到大师作品的感觉。我反复看了很长时间,直到闭馆。
走出画舫斋,在门口偶然碰到吴冠中先生,便同他打招呼,自我介绍后对他谈了自己的观感,吴先生显出略带诧异的兴奋表情,立即和我聊了起来。我们虽然年龄、经历有差异,但还是很能聊得来。我们坐在门边的石头上,聊他喜欢的朱德群、赵无极,也聊我喜欢的石涛,或者就画论画谈作品,聊了很长时间。天色已晚,道别回家。自此,与吴先生相识。
认识吴先生的最初几年,我多次带着自己的画作到前海北沿吴先生家中请他指点,后来他们家搬到方庄,也还去过几次。每次他都将我的画一张一张仔细看过,说些鼓励的话,但并不就一张画细说。然后就是坐下来,以讨论对话的方式谈艺术观点、艺术创作,甚至谈到对一些有成就的画家作品的看法,以及他们将来在美术史上可能的定位,等等。我也总是会谈出自己的看法、想法,或者提出一些问题来讨论,他总是很认真地听,很认真地讲,感觉双方都很投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谈绘画的形式美,他边说边用手比画,认真恳切之态让人感动,使我受益匪浅。
吴先生对我的点滴进步都会表现出由衷的高兴,甚至祝贺鼓励。他在1982年写给我的信中,首先是祝贺我参加评定编辑职称的考试成绩优良,今后可以轻装前进,接着写道:“再贺,再贺,再贺你参与80年代(美展)的二幅新作甚好,山村那幅更好,我看了特别欣喜,你已看到面前的新路了!”他的真诚鼓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力量。
后来,在很长时间里,我与吴先生没有太多联系,各自忙各自的事情,但彼此都能记得。在展览会上碰到了,会说上几句,如果有我的作品参展,他也会找到看一看,说几句鼓励的话。几年前,我给他寄了一本自己的画册,他看完后很高兴,打电话说我的画味道很好,气息好、生动,意境也好,要多画。我说我手头还有些近作,整理后约个时间请他看,他说:好!
有一次打电话,吴先生说,他的画展要在“798”开展,大多是近作,让我去看看,我问他要不要请柬,他说没关系,你去吧。因为好些年没见到吴先生了,那天,我很早就到了。看到吴先生在一些人的簇拥下走过来,我就迎上去和他握手。他握着我的手一直走进展厅,边走边看他的画,直到走完大半个展厅……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吴先生。
后来,我给他打过一次电话,没人接,那是过节期间,我以为他是到外地去了,总想着还有时间。记得早几年跟他通电话,感觉他身体还不错,我说他状态还跟以前差不多,他说:都活成“化石”了。我笑了:化石好,可以长久。谁知年岁不等人,人都会走出那生命的最后一步,以至于之前说过的带着我的近作去看他的话最终成了泡影!
我和吴先生的交往,平实、自然、真纯、持久,让我永生难忘。
吴先生笔耕一生,“不负丹青”,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艺术大师。他毕其一生东寻西找,辗转南北上下求索,是一位艺术的苦行者。吴先生在1981年写给我的信中说:“小杨,我明日去宜兴,到故乡吃草,约4月中旬返京,回来后看你的作品。”吴先生对我说过,一个画家,要经常出去收集素材,我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要有好胃口。我理解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深入生活肯吃苦,善于消化吸收出精品,二是要克己奉公,报效人民。
作为一个画家,只掌握生活素材,只具备基本的绘画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勇于开拓创新,不走老路开新路。吴先生在1982年写给我的信中,说他“最近较忙,又作了些新画,永远要寻新路,不唱老调子”。他融贯古今中西,大胆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崭新的艺术语言和作品风格,其作品深具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和民族品格,既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也符合外国人的审美眼光,因而更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他为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成果丰硕。
在文艺批评和绘画理论方面,他敢于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大胆直言,是一位深刻的思想者。他提出的“风筝不断线”、“内容决定形式?”以及“笔墨等于零”,还有他特别强调的“绘画的形式美”,在新时期美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引起过文艺界广泛的关注和激烈争鸣,在理论上起到了开拓和引领的作用,拓宽了当代艺术发展的新思路。
在绘画创作中,他是一位创新开拓者,在艺术理论的革新上,他更是一位勇往直前的勇士。他不老套、不僵化、不拘一格,他眼界开阔,不仅融通中西,还跨越传统,在他看来,传统不是要模仿,而是要创新,不仅要继承,更是要发展。他永远坚守的是艺术家的正气、中国画的民族品格和文化精神。
他生前就将自己用心血凝注的数百幅作品无偿捐赠给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用自己的作品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同时,他的临终遗愿是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骨灰撒入大海,表现出一个人民艺术家慷慨忘我的高尚品德。吴先生走了,但是他的生命在他的作品中。
【编辑:唐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