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刊-今日中国美术》新刊发布会现场
“80后” 阐释中国当代艺术热现象
2011年5月28日,《画刊-今日中国美术》新刊发布会在798艺术中心召开。他的诞生,为旨在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艺术媒体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作为一本艺术杂志,《画刊-今日中国美术》致力于关注中国当代艺术,通过第一手的国外艺讯来拓展国人国际艺术视野。
《画刊-今日中国美术》最大的特点是以80后的视角审视并解读“今日中国美术”,关注当下艺术热点,语言风格轻松诙谐并紧追社会潮流,如“out”、“神马都是浮云”、“杯具”等社会流行语的运用,打破了艺术高不可攀的界限,让人们发现原来解读艺术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周海歌致辞
《画刊》 拓宽中国当代艺术新平台
提及《画刊-今日中国美术》,就不能不着重的介绍《画刊》。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媒介之一,《画刊》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道路上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画刊》的前身是作为在“八五美术新潮”期间著名“二刊一报”之一的《江苏画刊》。1974年创刊的《江苏画刊》因1985年发表李小山的《中国画之我见》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画是否走到了穷途末路”的大讨论而声名大噪。随后的艺术发展历程中,《江苏画刊》一方面推出1985年以来涌现出的艺术群体、青年画家及美术理论家,如徐冰、丁方、倪海峰、张培力、张晓刚、王广义、周春芽、叶永青等;另一方面在艺术批评上有所建设,中国当代艺术一大批批评家如彭德、皮道坚、栗宪庭、高名潞、李小山、王林、吕澎、鲁虹、王南溟等等,都是以《江苏画刊》为平台,逐步营造或巩固声誉的,而《江苏画刊》也成为他们构建自己精神园地的理想家园。
《今日中国美术》作为《画刊》的副刊,在《画刊》的坚实底蕴下,以“观点放大器”为口号,开辟了新的阅读视角,迎合了当下社会潮流,拓宽中国当代艺术的解读新平台。
回首新世纪,从《江苏画刊》到《画刊》,再到副刊《今日中国美术》的诞生,《画刊》一直在前进,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忠实的见证者,他前面的路还有很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副主任张敢致辞
《画刊-今日中国美术》执行主编王雪芹与到场嘉宾攀谈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周海歌与到场嘉宾合影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