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陈安健:茶关世象

来源:库艺术 作者: 彭彤 2012-11-01

陈安健 茶馆系列

陈安健 茶馆系列

陈安健老师与川渝的茶馆之间一定存在着一段“宿世因缘”。否则,很难理解他为什么会在四十岁那年突然开始将所有的人生体验、生命感受、艺术积累以及时间精力都投入和倾注到“茶馆系列”的油画创作当中去了。

基于超级写实主义的语言方式,人们一般习惯于将其“茶馆系列”与重庆黄桷坪四川美术学院旁边的“交通茶馆”这个具体的空间关联起来。通过镜像性关系的辨识,“茶馆系列”容易被解读为有关巴蜀乡土民俗风情的细密绘画。显然,这一认识论辨识确乎是基于现实生活中因陈安健竭力支撑而因此迄今尚未夭折的“交通茶馆”。这个依旧保留着20世纪60、70年代浓郁生活气息和场景的陈旧、落后和底层的社会空间和市井百象被投射到画面上后,很少有人不为之动容。

与中国现代文学家沙汀笔下的《在其香居茶馆里》相似,陈安健老师的“茶馆系列”因其深谙市井民情而已然成为中国西南城市生活新时代的视觉档案。出入交通茶馆这个公共领域的市井小民,既有在职船员、搬运工、川美的老师和学生,也有退休干部、职工和市民,还有无业的棒棒、混混、小姐,甚至地痞流氓。各色人等杂处于茶馆中,组建了一个完整的世俗社会。然而,当代艺术与文化领域中却基本难觅这些人们的踪影,当然更难在一个艺术空间中同时发现他们的共存。除了借助于陈安健老师持久而专注的画面,我们事实上已经无法领悟到这一社会学事实:即一个完整的社会其实是归属于所有人的。他们的遭际与情绪无不生动而鲜活地折射出社会转型与时代变迁的轨迹。“茶馆系列”因与市井生活和民众生存息息相关而接通了艺术的地气。

再进一步看,陈安健老师的“茶馆系列”不仅是关于“市井”,而且还是关于“世界”的。也就是说,这些作品具有人生在世的深度与广度。陈安健老师细致入微地刻画着每一个进入画面的人物表情、身姿、动作与神态,甚至每一根头发和每一条皱纹都被如实雕刻,很像当年的作家沈从文,不厌其烦地描绘、感知和体味湘西人民隐秘的内心世界和生存方式。他们沉默寡言或是插科打诨,他们肆意打闹或又百无聊赖,凡斯种种,何尝又不透露出每一个最普通的生命在最本真状态时流露出的面貌与心事?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沉潜生命、省思人生的特殊角度和独特的场所,陈安健老师选择了茶馆作为一个入口朝着具体的生活经验最大深度地挖掘和下潜,为的是表达最普遍也最基础的生存之问与生命之思。正如照相写实主义的绘画技法之于陈安健,它工整、严谨、一丝不苟,容不得一丁点儿讨巧的花招和貌似深刻的观念遮掩,但同时,它又何尝不是当代艺术中少见的最平凡、最朴素又最见功力的语言方式和艺术方式?

陈丹青先生称陈安健为“地方画家”,语多讥诮,却是赞美。因为,在他心中,陈安健是能够与17世纪荷兰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和19世纪法国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比肩的伟大的“地方画家”。程丛林先生则一言以蔽之,“安健的画烟火味极好”。两位艺术前辈不约而同道出了陈安健老师“茶馆系列”与真实环境、市井生活和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

若果有缘,有一天,你可以去到那个隐在红尘闹市中的交通茶馆里泡上一杯1.5元的盖碗茶,安静地坐下来,慢慢品味人生的滋味。或者你也可以来到了了艺术中心正举办的陈安健老师“茶馆系列”的画展上,在这些意蕴丰富的画面前驻足凝神,与其中的人们会心一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