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玉璧
龙纹是中华民族最崇高的神秘图腾,在我国原始社会红山文化时期就出现以龙为原型的玉器制品,包括有名的玉钩龙,玉猪龙等等,在当时被视为具有某种崇高的神秘力量。在我国的唐代时期,带有龙纹的器物已成为皇家御用品的明显标志。
说明:唐代带有龙纹的玉器时代特征很明显,以上海博物馆藏龙纹玉璧为例,龙头长双角,张口露牙,嘴角长大,超过眼角,颈后有须,下唇留须,龙身满饰方格形鳞纹,背生火焰状鳍,四肢作腾飞状,一般龙的身边会有一颗火珠相伴。
《探索•发现》系列栏目中《玉石传奇—尊卑之序》一集中讲述了陕西博物馆所藏龙纹琉璃璧背后的身世之谜,山西省干县的靖陵是唐朝第十九个皇帝唐僖宗李儇(862-888)的陵墓,在考古队员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出土一件龙纹琉璃璧,令考古专家不解的是竟然用琉璃仿制玉璧为皇帝随葬。在唐僖宗即位的十余年中发生了大规模的起义动乱,27岁的僖宗终于在颠沛流离之后离开了人世,葬入靖陵。在唐代时期的用玉制度森严,等级分明,如若不是因为玉料资源极其匮乏,绝不会用琉璃仿造玉璧。1970年10月在陕西省何家村出土了一批盛唐时期窖藏,出土文物1000多件,其中玛瑙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带十副,玉臂环一对,但金银器多达265件,金器总重达298两,银器总重3700多两(唐大两,合今45克),可想而知,即使在盛唐时期玉器制品也要比金银器物还要稀少,还要贵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