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艺术家王天德、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策展人王嘉骥
2014年5月10日17时,由著名学者、策展人王嘉骥策划的“開門——王天德個展”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隆重开幕。此次展览是今日美术馆关注当代水墨实验的年度重要展览。展览由“入口”、“碑与拓片”、“手卷与册页”、“观念作品”四部分组成并对二层展厅格局重新进行了规划。
位于入口处的石刻拓片
作为当代水墨的一个实践者,王天德具有扎实的传统文人画学养,但他从未拘泥于传统形式,即使同样追求“气韵”,其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却突破了单一而传统的界限。艺术家王天德将古代珍贵的册页、书画和当今的创作进行整合,通过碑、古代书画和观念艺术三种形式,打开了探索之“门”,对中国民间传世文献与文化传统做出了别样的解读。策展人王嘉骥更是用一句“从断裂到重新与传统对接”来概括王天德的艺术创作。
王天德作品《后山 No14 MH001(2014)》
在碑、册两部分的展示中,艺术家以火灼取代毛笔书写的手法,将灼空的山水或书法创作覆于古代石碑拓片和册页之上,造成局部镂空线形,不仅像是经过岁月和风雨的侵蚀,而且改变了欣赏传统书画时图文分立的惯常模式,形成王天德总体的视觉语言,在客观上营造出了一种互相对视的氛围。
【相关阅读】
观众与王天德作品《后山念》
而作为本次展览重点的观念艺术,则抛弃了传统的视觉感知模式,以空间分割和时代相继的形式,呈现了艺术家对于历史时空的独特感知和对传统艺术的解构,侧面映现了具有传统情结的中国学者文人面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感伤。在《后山》的创作中,王天德有意将自己的作品崁进美术馆展览空间的墙体内部,观者能够直观看到的只有作品的轮廓和被摄像机完全记录下来的填埋过程,被埋在墙里的作品,在“藏”的背后,还隐喻了一个等待发掘的人间仙境或乌托邦;作品《明代、清代、近现代、当代》则直接抛弃了视觉,只在四间分别代表了“明代、清代、近现代、当代”的空屋中设置了不同室温,消失的画面和文字被温度所代替,观者需要调动全身感觉去体会属于不同时代的“温度”,仍需进入不同的门。
“近现代”空屋与温度计
对于两件观念作品王天德表示:“因为现在我们到美术馆渴望看到一件影像,或者是各式风格的作品,而很少看到的是一片空白。我希望给今日美术馆留下一个影子,让观众每次到这面墙的时候就会想起2014年的今天有一件作品散落在其中。”
展览现场
从更高更广的意义上看,青春逝去、爱情枯萎、生命终结,一切已成或将成既往的宿命式的事象,均可以在“開門”的系列作品中找到其具象背后的抽象表征,这也是艺术家在整个创作和展览过程中所要探询的终极意义。据悉,本次“開門——王天德個展”将持续到5月26日。
【编辑:李保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