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嘉德四季第39期拍卖会:工艺品选粹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4-09-16

嘉德四季第39期拍卖会,将于9月17日至19日预展,20日至23日举槌,展拍地点均为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此次拍卖的瓷器工艺品部分将为大家呈现“瓷器 艺术文献”、“工艺品选萃 烟壶”和“玉器 工艺品”三个专场,共1900余件拍品。

本次工艺品选粹专场中,甄选竹木、漆器、佛像、擦擦、铜器、掐丝珐琅器和印章等诸多门类中颇为突出之嘉萃,分类向大家逐一介绍;文房部分为大家介绍三方石品尚嘉,制作精良的文房佳砚;最后,北京工艺懋隆贸易有限公司(原北京工艺进出口公司)旧藏龙袍和新缂丝佳作,为织绣部分之亮点,以供诸家选藏。

清 唐云藏 石涛款竹刻诗文臂搁  长 27.4 cm
带旧包装、包装唐云题签“大涤子刻隶书竹臂搁板”
来源:唐云旧藏 上海市文物商店旧藏

本品裁竹一段,随行而就,板面阴刻隶书铭文一段曰“以书史为园林,以歌咏为鼓吹。以理义为膏梁,以着述为文绣。以诵读为菑畲,以记闻为居积。以前言往行为师友,以忠信笃敬为修持。以作善降祥为因果,以乐天知命为西方。清湘遗人大涤子石涛”,钤一阳文印曰“粤山”。此段铭文一说引自明陈继儒《岩栖幽事》,一说引自《小窗幽记》,无论出处为何,均为一篇文人警世小品。另外本品带旧包装,包装上有唐云题签“大涤子刻隶书竹臂搁板”,本品为唐云旧藏、上海文物商店旧藏,来源可靠,殊为珍贵。

石涛(1642一约1707),法名原济,一作元济,本姓朱,名若极,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着有《苦瓜和尚画语录》。

唐云(1910—1993),字侠尘,别号药城、药尘、药翁、老药、大石、大石翁,画室名“大石斋”、“山雷轩”,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代院长、名誉院长等职。唐云对古书画收藏亦情有独钟,醉心于石涛、八大、新罗、金农、伊秉绶、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诸家作品,欣赏揣摩之余奠定了他清新俊逸,沉郁雄厚的画风。此外,其对紫砂壶、砚台、竹刻、印章、木版画籍等均乐之不疲。

清中期 文岳英款竹刻诗文臂搁  长 25.5 cm

题识“会心不在专,得趣不在多,于拳石盆池间俨然具万里山川之势,片言只语内宛然见上古圣贤之心。仁薮大兄属 文岳英”

文岳英(1805—1871),号小南,湖南衡山县人,道光丁酉(1837年)登拔萃科,京闱举人,历任户部主事、方略馆纂修,咸丰年间重修岳庙,加四品衔,诰授中宪大夫。晚年文氏主讲衡山文峰、集贤、观湘、衡阳石鼓、醴陵渌江等书院,学行文章脍炙人口,书法亦冠绝一时。

清早期 刘起款竹雕风雨归舟图笔筒  高 15.4 cm

本品筒身纹饰为风雨归舟图一幅,刻法大部采用浅浮雕,局部辅助运用阴刻技法,实为阴阳文合刻,画面中心,一叶扁舟上一立一卧两老翁,立者撑船,卧者撑伞遮风避雨,浅浅几刀刻画人物面部,神态怡然。近水远山均用有层次的阴刻线条表现,颇有风雨交加的感觉,显得风大雨急。水中芦苇几丛以浅刻描绘,细腻灵动。山石以竹筒表皮上加阴刻线条表现,显得高出水面一层,立体感强,山石之上横出怪柏苍松、垂杨细柳,细节之处刻画清晰生动,更于枝桠间、岸边和山间加点细密小点,用以表现细小树叶、水花或雾霭,凸显雕法细腻独到。口底旧镶,古朴稚雅。

筒身另一侧刻减地阳文“满城风雨近重阳。戊戌春三月仿文五峰笔法”,钤一阳文方印“昌复”,仅二十个字,分别采用隶书、楷书和篆书,笔力苍劲,结构和谐。所题“满城风雨近重阳”是宋代诗人潘大临留下的独句,因其烘托场景自然高妙,而成为千古名句,后世多有文人续句。后言“仿文五峰笔法”,指刻画笔意仿文伯仁其山水笔力清劲,岩峦郁茂,布景奇兀之意境。本品纹饰刻画细腻自然,描绘一幅生动的风雨归舟图,仿若耳边隐隐约约聆听到风声雨声,颇为精彩;题录诗文雅致而与纹饰相呼应,所刻题识笔力苍劲有力,字字真识,颇为巧妙,实为不可多得的竹刻精品,收藏价值颇高。

刘起,生卒不详,字韩抒,号昌复,晚年自号可笑道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补博士第子员,雍正二年(1732)贡入太学,工诗善画,兼善竹刻,年八十四岁而卒。《竹人录》中记载其“所刻笔筒秘阁,行书婉丽遒逸,花卉偶一为之”。刘起的竹刻作品并不多见,宁波博物馆藏有一件刘起款的竹刻梅花图臂搁,寥寥数笔刻画文人画气息,笔力流畅自然,此件落款为阴刻行书,笔法流畅自然,可与本品对比而习其意趣。

清光绪二十三年 王勋刻竹黄神仙人物诗文扇一对  长 40 cm 长 39 cm

题识“高祖置酒沛宫,召故人父老子弟继饮,自击筑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咸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丁酉(1897年)七月上浣黄囗竹铭王勋刻”、钤印“王勋”、“王方平降蔡经家,召麻姑,少顷姑至,云鬟雾髩,都非时□,惟爪最长似乌距。丁酉(1897年)六月望后 陈澧作。”

王勋,字竹铭,浙江黄岩人,清末民初竹刻家,尤精竹黄雕刻,擅长陷地浅浮雕,多做人物,线条流畅洒脱,意境优雅别致,传世作品以执扇、臂搁多见,曾开办郑益昌翻黄店,颇有声名。

陈澧(1810—1882),字兰甫、兰浦,号东塾,世称东塾先生,广东番禺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六应会试不中,先后受聘为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于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文、填词、书法,无不研习,着述达120余种,着有《东塾读书记》、《汉儒通义》、《声律通考》等。

清乾隆 剔红八仙人物纹桃形盒 长 14.3 cm

清乾隆 剔红八仙人物纹桃形盒 长 14.7 cm

清中期 黑漆描金嵌百宝神仙人物纹挂屏 110 × 72 cm

清乾隆 铜鎏金大白伞盖佛母像  高 38.5 cm

此尊大白伞盖佛母头戴五叶冠,五叶大小相宜,叶状若水滴,下嵌宝石,顶束高发髻,髻顶有摩尼宝,宝缯于耳际随行曲张,束发自然垂于肩旁,发呈蓝色,头微向右垂。面庞圆润,双目微垂,眉间生出一目,弯眉长目,相容静谧,双耳穿大环,下有花卉坠。全跏趺坐,端坐莲台之上,佩戴璎珞钏环,璎珞长短不同,分三而垂胸前,居中者璎珞若塔形,其下者最长,垂至脐部,臂钏位于肘部之上。上身袒露,显得匀称丰满,天衣环绕双臂而垂,自然垂于身后,下身着绸裙,衣缘錾刻缠枝花卉。右手施无畏印,置于腿上,左手于胸前结印,拇指与中指、无名指相捻,原应持有宝伞一柄。台座为覆仰莲花两层,上缘饰有连珠纹,莲瓣饱满舒展,整像造型生动优美,工艺细腻精湛。

大白伞盖佛母,藏文名叫“杜甘姆”,大白伞盖佛母是诸佛事业的化身佛,其化相亦有多种,包括千手、十臂、六臂及二臂相等。 其为三世如来的佛母,扭转一切逆缘障碍的金刚本尊,降伏妖魔的贤神,大白伞盖经典是一切密咒的精华。大白伞盖佛母形象有寂静和愤怒两种。寂静像为一面二臂三目,金刚跏趺而坐,右手持白伞盖,左手结施无畏印,身色洁白,全身严饰种种璎珞,本尊便为此种寂静像大白伞盖佛母像。

此尊造像遵循写实艺术风范,造型端庄大气,神韵庄严华美,金色璀璨夺目,在服饰上沿承了明代内地造像艺术的传统风貌,采用写实手法处理衣纹,达到厚重而流畅的自然样式,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同时,其铜质细腻,铸造精湛,雕刻娴熟,金水保存完好,发冠、璎珞、钏环所镶嵌宝珠亦保存完好,加之体量硕大,胎体厚重,实为清代金铜佛教造像之佳作,藏而供奉,实为结大善缘,取大功德之妙事。

清 描金、彩绘大威德金刚擦擦七件  尺寸不一

本品田黄为材,以薄意作山水,结篆取法钟鼎大篆,疏密舒展、和谐畅达,刀落石开出尽显周秦玺印之古苍凝重,边款“岁次旃蒙单阏如月西桥琢”,印文“文彝轩藏”。旃蒙单阏如月是岁星纪元法,意思为乙卯(1915年)冬月刻。结合落款“西桥”和印文可知印章是张楫如为江阴旅沪巨商奚光旭所作。虽楫如先生以刻竹闻名于世,然其治印亦不同凡响,细观此印就可发现,刀法篆法皆有所本,巧中藏拙。与其竹刻作品一样,篆刻作品流传于世的十分罕见,目前仅见1981年日本二玄社出版的《篆刻丛刊》第39卷第173页收录有五方,是具有明确记载的张楫如篆刻作品。

张楫如(1870-1924),号西桥,金石家,擅刻竹、扇骨,微雕方面独具一格,并擅长仿古,当时曾闻名海内外。张楫如刻印,必择夜阑人静,在灯下操作,他的字虽细于秋毫,但都以大刀雕刻,当时上海雕刻同行亦有佼佼者,但都只能刻阴文,惟独张揖如能刻阳文。与吴昌硕、王一亭交往甚密,沪上着名收藏家周湘云、张石铭等亦为张家至交。

陈巨来款田黄龟钮印  重 18.8 克 高 3 cm
边款“丙子三月巨来仿汉”、印文“天赐长年”

清乾隆 掐丝珐琅缠枝莲兽面纹花觚  高 33.2 cm

清乾隆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长颈瓶  高 17.3 cm

铜素镜  直径 30 cm  带旧包装
来源:关祖章旧藏  中国嘉德2004年2月15日拍卖会第2393号

清 端石古钟砚  长 14.6 cm  带整挖紫檀盒

本品端溪石制,水坑佳材,石质细腻滋润,呵气成泽,通体冬瓜瓤、青花、鱼脑碎冻及火捺纹石品,呈长方形,砚面琢出钟形砚堂,钟钮镌一双夔龙,古钟上部在云雷纹地上琢双螭,龙纹卷鼻张口,伸足弓背,顾盼相向,不怒而威,古钟的下端呈曲形,饰回纹,砚周缘刻连贯的波曲纹,细腻而精绝。砚侧铭文“臣图萨布恭制”,另一面为满文吉祥语 “福寿康宁”。

此砚砚质精良,砚体厚实,造型、纹样精细无比,砚铭书写、刻工也是认真严谨,一丝不苟,配整挖金星紫檀木砚匣,是一方大臣进贡圣上的贡砚。北京故宫藏有一方清康熙端石二龙戏珠砚,砚侧铭文“康熙十八年五月恭制 小臣刘源”,另一方为道光端石寰海镜清砚,砚背铭文“臣李鸿宾恭制”。此二砚可以与之互读。

图萨布,满族正红旗人,瓜尔佳氏,乾隆举人,由主事累擢甘肃兰州道,撒拉尔回犯兰州,图萨布防御有功,乾隆五十一年二月任湖北巡抚,后任广东巡抚。

清 王澍款端石随形大砚  长 45 cm
带龙锦锦囊、带日本包装

本品端石制,色紫质润,砚材饱满硕大,砚堂有翡翠斑,随形而就,浅琢砚堂,平坦如镜,砚额有篆书铭文“宝我石田”,观此篆书铭文,虽只四字,字字结构稳健,结字匀称端庄,法度分明,规整森严,笔画虽纤细,但笔力内凝,入规出矩,火候纯熟,乃为一代书法高手。落款“良常老人澍制”,钤二小印,一曰“澍”、一曰“若林”,盖出自王澍手笔。砚侧依石璞之形,不饰繁缛,一任自然,得古朴天趣,一派文人雅韵,翁方纲谓王澍篆书得古法,当为第一,如此材硕质佳之巨砚,当是王氏临池作书宝爱之物。

王澍(1688-1743),世称王良常,字若林,又作若霖、林,号虚舟,亦自署二泉寓居,别号竹云,晚号良常老人,江南金坛人,清代书法家,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入翰林,绩学工文,尤以书名,官至吏部员外郎,康熙时以善书,特命充五经篆文馆总裁官,告归后益书,名播海内,摹古名拓殆遍,四体并工,于唐贤欧、褚两家,致力尤深辄跋尾自道所得,后内阁学士翁方纲持论与异,谓其篆书得古法,行书次之,正书又次之。着有《淳化阁帖考正》、《古今法帖考》、《虚舟题跋》等,《篆书轴》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书迹较多。

明 歙石抄手砚  长 26.8 cm  带天地盖

本品以罗纹山旧水舷坑歙石为材,通体呈石色青绿,遍布细罗纹及青黑晶莹的角浪纹,质坚密莹润,有锋芒易下墨。砚身长方形,砚材硕大,形制规整,砚背琢抄手,砚堂平坦,一指槽墨池,三面起宽边,左侧琢铭文曰“结茅壅双县,南去柳树八里,东为寒雅墅,西为桑乾河,第七十八辛已 老猩”,浅刻而成,笔画质朴古雅。

抄手砚的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故名之,长方形抄手砚为宋代砚之主流,明清两代多有仿制,本品便为此种佳品,颇具古意,得赵宋之神韵。同时,此一方砚着录于《龟阜斋藏砚录》中,来源可靠,体量较大,选材上乘,实为文房收藏之嘉选。

“龟阜斋”是山田奂先生之斋号,龟阜斋主人与日籍西泠印社早期社员长尾甲同是四国高松市人受之影响及秉承祖上美德,淡泊名利,雅好中国文化,尤钟情于中国古砚之收藏。1992年,龟阜斋主人荟集所藏古砚,经沙孟海、谢稚柳等署题,顾廷龙作序,由上海书店精印出版《龟阜斋藏砚录》,书中详述龟阜斋所藏名砚,若本方歙砚,确为龟阜斋主人心赏之物,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早期 藏青缎织彩云金龙纹吉服袍  163 × 136 cm
来源:北京工艺懋隆贸易有限公司(原北京工艺进出口公司)旧藏

王玉祥作缂丝春游图挂屏  149 × 50 cm
附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收藏证书

缂丝织造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它最早起源于汉代缂毛,历经唐、宋、元日趋发展成熟,及至明、清两代走向辉煌。缂丝,又作刻丝或克丝。它是一种运用“通经断纬”或曰“通经回纬”技法织造而成的平纹织物。本品织山水楼阁之景,云雾缭绕,似人间仙境,山路蜿蜒崎岖,有两三高士骑马登高,渔船停泊至山脚水岸,工艺精湛,图案典雅,别致多样,缂工精致,色调古朴,是一件难得的陈设装饰佳作。

王玉祥(1946-),男,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宣和缂丝研究所所长,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的研究机构团体会员,与苏州王金山并称中国缂丝界“二王”。

【展拍信息】

中国书画、瓷器、家具工艺品、古籍善本 碑帖法书

预展:2014年9月17 — 19日

拍卖:2014年9月20 — 23日

地点: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