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石头与指纹的对话|“绵绵若存走岷江”第一回 工作室开放展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2016-06-07
“绵绵若存走岷江”是由明天文化和艺琅国际共同出品的艺术家驻留考察项目。昨日(6月6日),此次活动的第一批艺术家(韩五洲、孙佳兴)为期一个月的考察驻留创作在成都艺琅国际开展。

 
岷江作为蜀地的一条重要河流,自松潘县岷山源起,自北向南,于宜宾注入长江。历史曾被认为是长江正源,流域包括8个市、地、州的36个县,多个少数民族居住,人文、地理、历史、自然环境丰富多样。5月9日,韩五洲和孙佳兴等8人以成都的驻地为中心,向北溯源向南寻尽,以整个岷江流域生发的一切作为切入点进行6天的考察创作。

 
韩五洲展出的三组作品都是利用摄影记录(图片)的沿岷江现场做的行为。对于其中的一组作品《一个仪式抑或永恒》(第一组),韩五洲阐述到:“我看到那些鞋子之后,它唤醒了我自己内部的一个东西;羌族,被称为云上的民族,他们穿的是绣着云朵的鞋子,住在高高的山上。这种感觉听上去非常浪漫,而你真正的到羌寨之后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这种浪漫只是我们的认为。比如说这次我们和老人坐在哪里,他们的手、他们的脸、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其实我们不用语言交流,都能体会到那种生存的艰辛、土地的贫瘠…他们与我父母是同辈,我太能理解那种神情背后的内容了。我在做两个鞋子现场的时候,一个是我们的鞋子,我们的鞋子很重要,因为我们是外来人,我们对比他们的生存环境;外来人是可以像云一样飘散或者游走的。而真正被称为云上的民族,反而是深深的扎根在山上与土里。所以我把‘我们’的身份放了进去。我相信观众看到这两张照片并列在一起会比较有趣。”

孙佳兴在6天的考察创作中沿途收集了各流域区位的12块石头,并收集了来自于藏族、羌族等不同民族人的12个指纹;之后他将每个指纹刻在了单个的石头上,去附加给这些石头一个极其普通的名字,创作了此次作品之一的——《还给你一个名字》。在孙佳兴看来收集指纹对象的那些人也像江边的鹅卵石一样普通。

 
展前,蓝顶美术馆金延、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蓝庆伟、艺术家周斌、艺琅国际创始人谢蓉、艺术家孙佳兴及韩五洲、策展人王澈、策展人黄笃、明天文化总经理佘昱等人围绕着此次“绵绵若存走岷江”艺术家驻留考察项目进行了一次学术分享会:

 
黄笃:驻留的两位艺术家,从表现手法来看,其摆脱了宏达叙事的模式;他们以年轻一代的手法和视角关注于日常中的“衣”、“鞋”等物;作品都从人出发,去关注自然、人文、民俗、宗教等话题。

 
周斌:这种行走考察项目是一种在过程中的即兴创作;在过程中,艺术家结合当地的文化与背景去寻找一个自我的兴奋点与当地的结点。由于是即兴,前期没有完整的设想,这样对于创作也会随之带来一定的困难,比如在材料的选择上。

 
蓝庆伟:两位艺术家在行走的创作中,其表现手法和以前的区分不大,有点“严禁”。而整个行走活动,我更关注的是艺术家如何将岷江的真是感受带入到展览现场;也就是所谓的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间的关系。如何在展览现场让观者尽可能感受当时艺术家创作的情绪和状态,这是关键。
 
据悉此次“绵绵若存走岷江”艺术家驻留考察项目共分为6期,每期有两位艺术家参与。整个项目结束后,在北京也会有一个12位艺术家作品的整体展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