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循环·生息志|艺术与生态的共生之舞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25-09-22

时间与自然从未停歇,循环与更新构成了世界的基本节奏。艺术总是能从万物的节律与形态中汲取其最根本的形式与隐喻,从而彰显出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循环·生息志”将当代艺术置于梓山湖·梓有集的生态场域之中,共谱一曲艺术与生态的共生之舞。在山、水、林、田、湖并存的生态之中,在梓山湖的温泉、竹林、桂花和茶园的环抱下,艺术家们开启各自的视觉旅程。

展览并行两重命题:其一关注自然系统里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如水流、气候、植被季节性变化;其二关注材料、工艺与文化记忆的再置与延续。同时,展览的空间亦是一场对“循环”的演绎。不同于传统展览方正与分割的空间,此次展陈空间采用的是L型的弧形墙体,形成了一种连续、无隔断的“回环式”的动线。

走进梓有集,湖水环绕,林木葱茏,一座隐于自然的场域正悄然成为艺术与心灵的栖居地。这里不仅是度假胜地,更是视觉与心灵的“减负”场域:视觉不再是孤立的平面,而是一种与自然同频共振的呼吸。展厅外的水与林,在视觉系统中化为色块与节奏;自然的循环逻辑,被转译为图像中的秩序与生机。

尺度互照:时间、空间与气象

艺术家曾杨的《时空志·阴山拒马》采用层叠色带与粗犷笔触的全景式构图,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与空间延展;章犇以几何与超现实的空间感作为秩序的表征;詹蕤的“天气”系列则把城市气候的日常波动作为时间—情感的记录,使人在梓山湖的水汽、雾霭与光影中,感受气候变动带来的心性转移。

曾杨《时空志•阴山拒马》

综合材料 270cm×180cm×3

2021年

章犇《无人之境9》

综合纸浆、铝丝、钢丝 146cmx195cm

材料再置:物的回声

材料再置是最直观的公共议题入口。艺术家张有魁的《翡翠》以雪碧瓶构造“翡翠”意象:将废塑料转置为“自然之宝”,这是对资源、废弃、价值关系的直接拷问;金善珍的《朝露集》以玻璃瓶与晶质树脂构成景物,其中树脂呈现为微透的“头颅”意象,看似脆弱,却暗含对生命与记忆的凝固性反思;万里驰的《依存》在造型上呼应自然,叶片脉络与网状结构,暗含流域、林网间的信息与能量传递;殷九龙则以寓言式的装置语言呈现“形象小生物”,他的《小怪兽》既带着童趣,也提示生长、变异与消逝的循环逻辑。

张有魁《翡翠》

雪碧瓶  210cmx78cmx100cm

2019年

金善珍《朝露集I》

综合材料 70cm×60cm

2023年

万里驰《生命的形态》

综合纸浆、铝丝、钢丝网

2018-2021年 尺寸可变

殷九龙《生命NO.1》

装置 综合材料35cm×35cm×45cm

2020-2024年

传统精神的当代转换

艺术家谭大利《竹亦得风》以大漆、木与金属构筑出既有工艺痕迹又具现代语汇的体块,其材料质地直接呼应咸宁的竹林语境;朱可染的《水何澹澹》以水的多重形态描绘时间的绵延,她对水、云、冰川的细腻处理,既是对自然意象的当代描摹,也承载了记忆与治愈的隐喻。

谭大利《竹亦得风》

122cm×197cm 厚度15cm

2024年

朱可染《水何澹澹》

综合材料  230cm×120cm

2021年

 

身体、共栖与时间的细语

胡佳艺借影像装置把身体置于被观察的环境中——这种把人作为风景的部分呈现,也可被视为“自然被凝视”这一命题的一面镜像;陈艺楠以蝴蝶意象建构“共栖”概念,让人领会生命的脆弱与蜕变;鞠腾的组合材料作品在微观层面呈现日常物件的时间痕迹;鞠腾通过组合材料呈现日常物件的时间痕迹,揭示微小物质在生态链中的历史。

胡佳艺《构筑物》
影像装置
2023年

陈艺楠《蝶道·共栖》

装置10m

鞠腾《X岛星期天下午》

纸本丙烯 31cm×41cm×4(组)

2020年

触发与延展:“回环式”观展动线,演绎“循环与生息”

本次展览作品不仅提供观看的维度,还是“生与息”哲学内涵的一种可视化表达,它摒弃了传统展览的叙事性线索,只需要在媒材、形式、声音、色彩中,寻求每位观者的片断性观察和阶段性感受。

观众沿着曲面缓行,视线随墙体流动,作品之间的过渡如呼吸般自然,叙事节奏亦随之起伏。这种单向行进、节点转换的空间结构,让观看不再是线性阅读,而是一次身体参与的沉浸式旅程。

尤为巧妙的是,展览的前言并未设在入口处,而是置于观展动线的中段。这样使得观者不是一进门就“被告知”,而是在与空间相处片刻之后,才逐渐进入展览的逻辑。这种延迟的机制,恰似东方美学中"留白"——先以身体感知,再以心灵凝视。它制造了一次呼吸的停顿,让人慢下来,带着沉吟与思考进入艺术世界。

结语:万物与创作,生生不息

艺术家们的创作语言、创作习惯虽各具差异,但将其置于更深层的共通语境中,共享着某种隐秘的联系。作为经历系统学院训练的一代,他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回到了我们文化的源头——对东方气韵的探讨。这种回归并非复古,而是将自然观、时间观与生命观,转化为个体化的艺术语言:从山水中提取结构,或在漆艺中延续手作的温度,或以循环材料重构物与人的关系。“生”与“息”在每一次循环里被重新计量,提示我们:万物从未静止,它们只是在不同的频率上持续重返自身。

本次展览将于9月26日开幕,敬请期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