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集结遍布全球的权威专家,横跨多个收藏门类——他们不仅是艺术鉴赏家,更是市场风向的引领者。作为世界顶级艺术珍品的临时守护者,在这期「The Specialist」系列中,我们将通过最了解它们的人,揭示每件杰作背后的非凡意义与传奇旅程。
1
西蒙·肖 Simon Shaw
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资深顾问
“这正是苏富比的独特优势——我们本质上是故事的讲述者。这里如同一个蜂巢,贮藏着无数珍宝背后的传奇。我们的使命,是为世间最动人的存在投下一束追光。”
回到2012年「尖叫」的惊天拍卖
西蒙·肖这位拥有25年资历的北欧艺术市场开拓者,不仅是蒙克研究的权威学者,更保持着这位艺术家拍卖纪录前十名的全数成交战绩。
爱德华·蒙克
《尖叫》
成交价:119,922,500 美元
蒙克是艺术史上未被充分认知的孤勇者。19世纪末,他与梵高共同开创了“描绘感受而非所见”的革命性绘画语言——这就是后来被称为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蒙克用25幅系列作品绘制了人类情感的图谱,堪称现代灵魂的视觉圣经。
在蒙克所有作品中,《尖叫》是个异数。现存的四个版本中,2012年经苏富比拍卖的1895年版本最为特别:它是唯一存于私人藏家的珍品,色彩最为浓烈冲突,更保留着蒙克亲手题写灵感的原装画框。这幅画的传奇性始于蒙克精明的自我推广。通过大量版画复制,其形象在二战后逐渐成为文化符号。1960年代登上《时代》封面,1980年代被沃霍尔再创作,甚至衍生出两个iPhone表情符号。更戏剧性的是,四个版本中竟有两幅曾遭盗窃,使其成为艺术史上失窃次数最多的作品。当博物馆空留画钉时,前来'瞻仰'画钉的观众竟比往日看真迹的还多——这种荒诞足以证明《尖叫》已超越艺术本身,成为现象级文化图腾。
“2012年,当挪威航运大族奥尔森家族决定释出珍藏80年的《尖叫》时,我秘密飞赴挪威验画。开箱瞬间,橙黄蓝三色如干冰般从木箱中漫溢而出——那是我艺术生涯中最战栗的时刻。我们精准把握了2013年蒙克大展前的时机,将估价定为8000万美元,最终经过12分钟10位藏家的角逐,以近1.2亿美元创下当时艺术品拍卖纪录。有趣的是,挪威政府官员后来告诉我,这次拍卖为挪威旅游业带来的推动力,胜过旅游局数十年的努力。”
2
海伦娜·纽曼 Helena Newman
苏富比欧洲区主席
兼全球印象派和现代艺术主席
“艺术品归还的核心意义,在于还原一段不逊于作品本身价值的历史。斯特恩家族的案例正是如此,通过公开拍卖完成归还的程序,恰恰成为推动历史真相重构的契机。我们需要尽可能拼凑出这幅画作的真实命运轨迹,并让世人听见这段被湮没的叙事。”
与康定斯基艺术灵魂共鸣的拍卖官
海伦娜·纽曼这位行业唯一两度拍出超亿美元杰作的女性拍卖官,作为古典小提琴家的她,尤其理解康定斯基所言"音乐是通向抽象的桥梁"。
这幅1910年创作的《教堂与穆尔瑙风景 II》是康定斯基突破抽象主义的关键之作,2017年从荷兰凡阿贝博物馆归还斯特恩家族后裔。近乎方形的画布上,巴伐利亚穆尔瑙地区的教堂尖顶,与山峦构成锐利对角线,钴蓝、明黄与烈焰红的碰撞展现出巴黎野兽派的影响。但真正革命性的,是线条与色块开始挣脱具象束缚的征兆——这正是抽象主义诞生的胎动。
瓦西里・康丁斯基
《教堂与穆尔瑙风景 II》, 1910年作
成交价:37,196,800 英镑
斯特恩家族在二战前的柏林文化圈举足轻重,他们的收藏涵盖古典到当时最前卫的艺术,这幅康定斯基至少自1924年起就悬挂在餐厅主墙(现存家族相册为证)。1935年家族被迫逃亡荷兰,并被迫出售此画以求生路,直到十年前,这幅已在凡阿贝博物馆展出六十余年的画作被家族后裔认出,其归还依据正是新近确立的"强制售卖"原则。关键证据来自一位画商寄出的明信片,上面赫然写着"这是我们的康定斯基"。
《教堂与穆尔瑙风景 II》在斯特恩家餐厅主墙
“经过多年法律角力,当2023年这幅画最终亮相苏富比展厅时,我们特意将它悬挂在楼梯转角的主墙面——每位访客都会在第一瞬间被那股色彩的能量击中。拍卖当天,当竞价飙升至4500万美元落槌,创艺术家拍卖纪录时,整个会场沸腾的不仅是交易成功,更是一场跨越八十年迟来的正义。”
3
仇国仕 Nicolas Chow
苏富比亚洲区主席
亚洲艺术部主席兼环球主管
“真正吸引我的,是与古物打交道的过程,一件瓷器、一方古印、一尊雕塑,这堪称最接近时空旅行的体验。当你触摸它时,便是在真切地贴近那造物者、那段历史、以及所有曾珍藏它的人们。这种丰盈的体验,正是支撑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至今仍令我深深着迷。”
与他家族渊源深厚的鸡缸杯传奇
这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领军人物,曾策划多场破纪录拍卖,其祖父正是著名藏家仇焱之。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成交价:281,240,000 港元
鸡缸杯精制妙造,盈盈一握,安置手中尤为宜适。子母鸡图,早兴于宋,然后瓷上画公鸡偕母鸡,率幼雏于园中觅食,则始于15世纪明代成化一朝。成窑瓷作精益求精,质优量寡,尤如凤毛麟角。如果细看杯身,它采用的斗彩工艺也是堪称一绝,它是以红、绿、黄原色为主之彩釉相拼,也是釉下青花勾勒兼装釉上诸色。这样的彩瓷,须二次烧成,烧造极艰。成化年间,此类陶瓷制品产量有限,因此也异常稀有。
“这只鸡缸杯属玫茵堂珍藏。玫茵堂,是私人中国御瓷收藏翘楚,二十世纪中期开始藏宝集珍。此器早于五十年代已为海外藏家珍存,来源有绪,曾为伦敦收藏家 Leopold Dreyfus 夫人雅蓄。直至八十年代,她一直乃东方陶瓷学会会员。后流经我祖父仇焱之,坂本五郎之手。
记得第一次见到这件稀世宝珍是在1999年,当时还是实习生的我,在看到那定制的锦盒时,瞬间认出这正是祖父的旧藏——这种奇妙的传承,是最动人的力量。在2014年的拍卖场上,这件沉寂五百年的艺术品又再重获新生。当我捧起这件祖父珍爱的器物,仿佛触摸到中国陶瓷史最辉煌的篇章,也连接起了几代人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