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投资市场的数次浪潮中,庄诺始终保持着敏锐的赛道切换能力。作为中国第一代互联网投资人、房地产金融资深从业者,以及如今的新锐艺术品收藏家,他曾在不同领域捕捉时代红利。2015年,当房地产行业仍被视作“黄金资产”时,他提出“弃房从艺”的前瞻性判断,将个人投资重心转向艺术品领域。这一选择在十年后的今天,因青年艺术家安琪现象级作品《祷》的爆红,意外成为观察艺术市场变革的典型案例。
从早期“留声机第一人”的横向猎奇,到如今专注垂直领域的系统性收藏,庄诺的转型轨迹恰似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微观缩影:当蓝筹艺术家作品渐成“硬通货”,他将目光投向美院毕业展的角落,用“种子基金”押注那些系数不足50的年轻创作者。当被问及学术价值与市场热度是否矛盾时,这位经历过三次经济周期的投资人给出务实回答:“80后藏家更相信自我感觉,而他们的感觉正被算法重新定义。”这种近乎数据化的收藏方式,与他90年代初遇林风眠画作时的纯粹审美冲动形成鲜明对比。
为此,99艺术创始人杨凯与他展开了一场深度交谈。从五大美院的学历筛选,到“似我者死”的创作辨识度要求,再到对社会议题的介入深度评估。这与其说是投资规律,不如看作他对抗行业不确定性的生存策略。正如采访结束时他所强调的:“真正的收藏不是占有作品,而是与时代对话。”在这个每秒产生海量图像的数字时代,庄诺的收藏实验,或许正揭示着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衡量的新坐标。
对话
99艺术创始人杨凯 X 收藏家庄诺
从川美毕业展作品《祷》说起
对谈现场
左:收藏家庄诺
右:99艺术创始人杨凯
杨凯:
你当年是从互联网的第一代投资人,后来又从事房地产投资,怎么突然想到要做艺术品收藏?
庄诺:90年代末我开始做互联网,后来做房地产,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到了2015年前后,房地产行业已经走向瓶颈了,所以我当时就提出了一个观念,叫“弃房从艺”。因为我觉得可能未来中国人的个人财富,不再满足于房产,还在于艺术品,所以就开始很专注地往艺术品方向走了。
杨凯:
这是你的主业,还是爱好?
庄诺:其实在2000年到2015年这15年间,艺术品收藏对我来讲是爱好,我的主业还是在互联网和房地产金融。2015年前后,我就慢慢地把自己的精力和资金放在艺术品上,所以应该是已经成了一个专业的收藏家了。
庄诺与留声机收藏
杨凯:
你的收藏逻辑是什么?
庄诺:90年代的时候,我买的第一张画是林风眠的作品,大约十几万的价格。后来因为我只对这位艺术家比较熟悉,就一直买他的作品。买到大概2013年的时候,当我开始从事艺术品投资,我发现如果把林风眠、张大千比作蓝筹股,从投资的效益来讲,我觉得还是年轻艺术家更有活力。他们现在虽然是价值洼地,未来创造50倍100倍的收益,都有可能的。
我经常讲的一个事,就是收藏要专注。早期我也犯过错误,特别是公司上市了以后,手里有点钱,见到什么都买。所以你在互联网上可以搜到,我是所谓的“留声机第一人”。瓷器也收了,家具也收了,后来发现真是一个大杂家。而专家一定要垂直,不要横向去收藏。我喜欢林风眠,对他就研究得很透。他早期、中期、晚期的作品,基本上我都拥有,掌握这条线够了。有一年保利夜场拍卖,5张林风眠的作品,我占了4张,这就是成为专家的体现。
林风眠 《武松》纸本重彩
杨凯:
你现在成立了一个专门支持年轻艺术家的“种子基金”,它的用意是什么呢?
庄诺:坦率地讲,名家作品我们称之为“蓝筹画”,收益率要暴涨已经比较困难了。可是一部分年轻画家的作品现在系数大概在50,有的甚至30,只要继续发展,涨到200是很容易的。所以从投资效益的角度来讲,我就把这个种子基金当做像股票的创业板一样来对待,扶持那些年轻的画家。虽然有些风险,但在不确定的阶段也是有价值的。
杨凯:
听说你这次在川美、央美和国美的毕业展上都收藏了很多作品,尤其知名的要数安琪的《祷》。
庄诺:川美与国美的毕业展,已经是我连续第三年光顾。这次在川美收获比较大,总共买了27张画。至于《祷》这幅作品,在开幕的第三个小时内,我就跟作者安琪签订了购买协议,当时这张画还没有什么人看中。那天观众也不多,我几乎是第一个进去的。之后扫了一眼,很快看中这张。其实《祷》并不是我最留意的,而是边上另外一张。但回过头再来看,突然觉得它蛮有意思,很符合大众审美。买完以后,没想到它能成为现象级的网红爆品。
2025年川美毕业展现场
杨凯:
你近年来收藏年轻艺术家作品的心得有哪些?
庄诺:年轻艺术家作品最大的特征,坦率来讲是不确定性。因为他们太年轻了,未来的路很长,能不能可持续发展,都是个问题。去年也有个川美很不错的年轻艺术家,我找他喝咖啡谈话。本来我要收他的作品,他告诉我他准备去设计公司做动漫了,我便打消了主意。不可否认,做画家是很艰苦的。所以正因为其中的不确定性,未来的投资回报才会更高。
川美毕业生作品《祷》
杨凯:
根据与美院学生的交流来看,你觉得年轻一代的美术理想与视觉图像语言,与原来几代人相比有哪些不同?
庄诺:我觉得现在他们非常敏感。因为他们的见识,跟老一辈艺术家已经完全不同了。现在年轻画家通过互联网,得到信息太快了。即便如此,这几大美院在公众看来,认知方面也是有区域性的。所以一定不能拿我们在80、90年代的眼光,去对待他们。我们经常讲,一个画家走到最后就是一个哲学家。太漂亮的作品就成工艺品了,一定还要有思想性在里面。
我觉得安琪的作品《祷》现在能那么火的原因,大概有这么三点:一个是好看、耐看。她用色彩重叠,技法也非常好,很容易带给人,一种多巴胺起作用的感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给到了情绪价值。第二点,看得懂,写实是比较容易看懂的。作品描述日常所见的塑料气泡袋、脖子上的尺子、头上的耳机、手上的电子表等等,这些都直接指向今天我们的消费时代。正因为它容易看得懂,引起的共鸣也快。自媒体时代普罗的大众如果能看懂,就会在网上去宣扬,一下子就把整个流量给拉起来了,这就是“流量造星”。第三自然就是写实之下的直观表达,抽象其实是某种很深刻的东西,一般人很难理解。这幅作品“反过度消费”的思想情感,可以说一目了然。
收藏家庄诺与《祷》作者安琪合影
杨凯:
你觉得这是否意味着年轻艺术家的成功标志,正在从曾经的学术认可走向流量变现?。
庄诺:早期画廊在推画家的时候,注重进行学术梳理。但是在这个时代,80、90甚至00后的藏家,更相信的是自我感觉。他们获取的信息渠道,更多来自小红书或者是微信视频号。当流量起来的时候,那是不可估量的一种潜力。也就是说,流媒体时代,推动整个市场的营销都变了。
杨凯:
你认为这类作品的市场热度,是技术崇拜的延伸还是新一代藏家审美趋向的信号?
庄诺:现在的藏家究竟崇拜技巧,还是看重思想,这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现在特别是大众审美,有种希望回到跟现实生活比较相关的趋势,这样才能引起他的共鸣。对于《祷》这幅作品,身边很多人觉得“术”还可以,但还不够“艺”。我觉得既然这是位本科同学,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也希望她在艺术的道上越走越远。
2025年央美毕业展现场
杨凯:
综上所述,你选择青年艺术家作品的时候,会考量哪几个方面?
庄诺:如今在专业艺术领域,自学成才基本不可能了,所以艺术家的学历背景必须是五大或者七大院校毕业的。第二点在于艺术家作品的辨识度,有自己的绘画语言和绘画特色。美术界有句话,叫“似我者死”。因为只有差异化的画法、技巧和构思上的新鲜感,对我来讲才是重要的。哪怕某位同学现在下笔手感一般,但是思想表现很好,对社会保持很高关注度,早晚会体现出他具备独特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