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读 图   展 讯   评 论   访 谈   画 廊   艺术家   文化专题  在线展销   论 坛   艺术博客
像风一样的自由NO.6
作者:罗丹 作者: 作者: 作者:
作品名称:像风一样的自由NO.6 作品名称: 作品名称: 作品名称:
尺寸:150*150cm 尺寸: 尺寸: 尺寸:
创作年代: 创作年代: 创作年代: 创作年代:

罗丹
罗丹

1981 生于中国重庆
2000年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
2004年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

作品参展

2003年 重庆首届油画展。(重庆美术馆)
2003年 贵州双年展。(贵阳)
2003年 德国卡塞尔MY LAND联展(卡塞尔大学美术馆)
2003年 第三届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2004年 四川美院99…04创作成果展。(重庆美术馆)
2004年 第三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重庆美术馆)
2004 年 第十届全国美展重庆优秀作品(重庆美术馆)
2004 年 中法艺术走廊通道展(法国梭邦大学美术馆)
2005 年 成都国际双年展 新人特展 (成都现代美术馆)
2005 年 中韩交流展 (重庆.汉城)
2006 年 自我造局 中国当代绘画展(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
2006 年 中国归来 (法国.图卢兹Les Abattoirs当代艺术博物馆)
2006 年 重庆辣椒 (青岛美术馆)
2006 年 来自重庆的当代的绘画 (加拿大渥太华光洲美术馆)
2006 年 嬉戏的图像 (深圳美术馆)
2006 年 我们之间 青与蓝 (罗中立。罗丹。联展) (山艺术。北京。林正艺
        术空间)
2006 年 今日中国 当代绘画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7 年 从西南出发 当代绘画展 (广东美术馆)
2007 年 贵阳双年展(贵阳美术馆)
2007年 798艺术节邀请展(北京798)
2007年 工作是一种态度(上海)
2007年 同感 K 画廊 成都

LUO DAN

2004 Graduated from Oil Painting Department, Sichuan Academy of Fine
     Arts
2000 Graduated from the middle school of Sichuan Academy of Fine Arts
1981 Born in Chongqing, China

EXHIBITION

2007 The Same Feeling K·Gallery, Chengdu
     Work Is about an Attitude, Shanghai
     789 Art Festival Invitation Exhibition, Beijing
     Guiyang Biennale, Guiyang Gallery
     Start from Southwest,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Guangdong Art
     Museum
2006 China Today,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Beijing China Art
     Museum
     Between Us-Blue and Green (Luo Zhongli and Luo Dan Joint      Exhibition), Beijing
     Playing with the Images, Shenzhen Art Museum
     Contemporary Art from Chongqing, Ottawa, Canada
     Chongqing Pepper, Qingdao Art Museum
     Self Creation, China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Shanghai Zendai
     Museum of Modern Art
2005 China-Korea Exchange Exhibition, Chongqing, Seoul
     Chengdu International Biennale, New Artists Exhibition, Chengdu
     Museum of Modern Art
2004 China-France Art Corridor Exhibition, Art Museum of Sorborne,
     France
     The Tenth National Art Exhibition-Chongqing Excellent Works,
     Chongqing Art Museum
     The Third Chongqing Artwork Exhibition, Chongqing
     Art Museum
1999-2004 Excellent Works of Sichuan Academy of Fine Arts, Chongqing
     Art Museum
2003 The Third Oil Painting Exhibition, China Art Museum
     Germany Kassel MY LAND Joint Exhibition, Art Museum of Kassel      University, Germany
     Guizhou Biennale, Guiyang
     The First Chongqing Oil Painting Exhibition, Chongqing Art Museum

 

相关评论:

没有一种方式能够为回顾者重现过去的生活,哪怕是一部洋洋洒洒的历史巨著。但是一幅人物的画儿、一张照片的意味往往更能表现某一历史阶段人的内心世界,因为诉诸眼睛的表情往往会在文字语言的尽头才更加生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检视,善于隐身的现实和时代的变迁,甚至意识形态都会有意想不到地自动显现。我们从艺术家创作的人物表情来考察艺术形象的时代变迁,可以看出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对于艺术家创作所带来的影响和限制。或许这就是图像的直观力量。

作为当下大众文化的表征,好像没有什么比摇滚的嚎叫更能代表和打动我们了,而罗丹作为年轻一代青春生活的亲历者,好象也没有什么可以比摇滚和“k歌”更能赋予他们对生活、时尚态度和想象表达的空间。罗丹的《摇滚狂潮》系列作品就是以一个个搖滚的呐喊面孔予以呈现的。令人感兴趣的是他在处理这些形象时,没有延续他父辈们的以一种人道主义的眼光,体恤地表现农民的的悲苦和苍凉,也拒绝了出生于60年代一些艺术家在人物容颜上荒诞式的话语基调和对冷嘲、反讽、调侃方式的高度迷恋。而是相对客观和夸张地勾勒出中国正在兴起的消费社会中娱乐至上的生动情境。这种情景一方面说明了从娱乐精英化到娱乐平民化的转型过程中的特点,道出了娱乐文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魅力;另一方面也包含有他对在大众文化造成的某种虚幻的美好前景之后,而加剧了年轻一代虚妄症的质疑。虽然没有直接的悲天悯人式的追问,也没有戏谑般的的嘲讽,似乎以往撕心裂肺的嚎叫在消费文化的荡涤下已显得苍白无力。他只是想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直接表达出来,但多少还是能够看出他对这种娱乐化沦落为粗鄙的狂欢的畸形发展的批判,对年轻一代在娱乐至死的“真实”的假象背后的焦虑与困惑。同时,注重表象、感觉和情绪是为他作品的又一特点,即把光鲜闪亮,甚至有些痉挛的摇滚演唱的瞬间定格为纯粹的形式感,以强调视觉图式中的形式主义趣味,并将这种旋律和节奏的形式感发辉到令人眩目的程度。从中可以看出罗丹的用意是把画面中的一个关键性的行为形象同时赋予了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最大效果。换句话来说,广告、波普化的色彩和结构语言,相对充分地强化了他在这种形象当中寻求到的对现实某种新的判断和诠释。

冯博一

自述:
成为我自己而不是其他人

竖起中指,酷爱F字眼,高声叫骂的痞子阿姆(Eminem)带着他下流的说唱和自传式的电影《八英里》,正席卷着格莱美和奥斯卡;而与此同时,身着黑夹克、朋克味十足的北京少女春树,也堂而皇之地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并凭借高中辍学后的自由写作经历,被公认为中国80年代后新新人类的代表,与美国曾经炙手可热的“垮掉一代”相提并论……而对于像阿姆与春树这样无谓的青年而言,这些都不过仅仅是张扬自我的一个过程。迷惘、放任、午夜飞行、地下摇滚……无论是纽约还是北京,巴黎或上海,在都市茂密的水泥森林里,“个性”话题都以最“热销”的姿态,迅猛地蔓延至当代艺术的每一个角落。
生于80年代,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社会背景让我们突然裸露在一个看似陌生、虚无、高速、生猛,不断变化的环境里。当沟通无限的网页,在我们手中不断的加速刷新时,过量的资讯、泛滥的图像,都让我们正身处其中的世界充满那么多的希望、那么多的选择、那么多的挑战、那么多的诱惑、那么多的困难、那么多的机遇与那么多的失败……但勿庸置疑的是:一个崭新的视觉时代已随之来临!因此,艺术在我们手中,不再担负那些沉重的历史或庄严的使命。教化、反省和批判,一切深刻的内涵和宏大的叙事,都被年轻的生命所放逐。父辈们艺术中的艰深和晦涩,以及那一代人的生存体验,也已经被时代篡改,成为昨日的辉煌。
贾樟柯电影《小武》里有一句台词:“旧的都拆了,新的又在那里?”--于是,吃着汉堡包、看着F1、听着Hip-Hop的我们,在背离上一代人的艺术审美和视觉图式时,将关注的目光回到自身,回到通俗的场景、个人化的生活和私秘的内心。消费时代的艺术正在被不断地简化,并逐步摆脱神秘、崇高和模糊而更接近大众。日常的低俗和肤浅,作为人生真实的一部分,已经不再被排斥在艺术的高雅殿堂之外:乡村的一景,在平淡无奇的风光中折射出对都市生活的另一种回应;而在《女人体》和《双重奏》中,无论是指间一缕烟雾缭绕的香烟,还是手腕上的大盘表,或者是风情万种的萨克斯,都让简单的画面与个人生活充满一种内在的联系;《摇滚狂潮》中的红男绿女,更是身边熟悉的密友,我们一起在卡厅里上演着中国人今天最普遍的消遣活动。而这其中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倒逆的光线、夸张的表情、强烈的色彩和虚拟的背景定格和记录下来……
我艺术世界里的每一个画面,或画面的每一个部分,都不再刻意的追求价值判断和道德意义,完整的叙事情节被真实的生存片段支解为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图式表达--其实,历史为每一代人都提供了一个时代的舞台,好比尼采宣称上帝死了,而斯皮特勒则把诸神的盛衰改编成四季的童话--不管他们各自的意义如何,总之他们都是在为自己身处的时代做出注解。只是在艺术史更替的脚步里,不同的时代语境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诠释方式。作为年轻一代艺术家,我们对艺术有自己的理解,而今天的我们,更像马奈于1869年在艺术宣言中所描述的那样:“我没有企图推倒以往的艺术,也没有想到一定要创立新的艺术。我只是希望成为我自己而不是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