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荒原、息流、瓦舍、废墟、剧场
开展时间:2025-07-12
结束时间:2025-10-08
展览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展览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周家渡花园港路200号
策展人:马丁·戈雅生意
主办单位: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香奈儿文化基金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香奈儿文化基金共同宣布,“新文化制作人”项目第三季“剧场”将于2025年7月12日至10月8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楼展厅举办。本季获选方案是由艺术团体马丁·戈雅生意策划的**《正午、荒原、息流、瓦舍、废墟、剧场》**。该项目消解了戏剧、表演与展览之间的传统界限,引领150位艺术行动者共赴一幕平行于现实世界的驳杂时空,并将一场8小时连续不断的集体行动炼化为一座持续发生的写意剧场。
“剧场”介绍
点击观看展览预告片
全长01'00'',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这一幕名为《正午、荒原、息流、瓦舍、废墟、剧场》的8小时集体剧目,由马丁·戈雅生意基于长期以来对杭州自发性当代艺术生态的观察而策划。150名艺术行动者们汇集在此:档案、影像、行为、戏剧、声音艺术、实验音乐以及行动绘画交叠呈现,将艺术工作者的日常状态置入于这个非日常性的空间之中,形成不断变化的现场。
基于这场8小时集体剧目,展览空间变成了复合性的总体剧场:“荒原”作为引子,模拟了倏忽交错、相互指向的时空甬道,将观者与被观者同时卷入多重情境;“经纬”汇集了来自77名/组艺术工作者的来信,书信、日记、诗作、手稿及摄影,由此勾勒出一个非常规叙事的档案存储空间;“影像”向艺术世界传递出年轻影像创作者的集体面貌,这些“Z世代”的年轻艺术家启蒙并成长于后网络时代,他们对于时代议题的差异性回应,在此共时呈现;“瓦舍”源自宋朝市井的娱兴场所,它意在改变美术馆空间的“看”与“被看”关系,通过流动的展演,不断激发观众与创作者之间新的潜能;“废墟”象征着杭州艺术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所目睹的短暂地景,艺术家们回归“绘画”的行动方式,重现变动与日常之间的张力,绘出那些隐秘的、未被书写的故事……
展期内,近十场公共活动将以表演、工作坊、讨论会等形式在展厅内有机开展,通过不断地回到现场,持续激活并改变“剧场”的叙事走向与整体样貌。
这场地震撕裂了平行世界间的屏障,时空甬道倏忽彼此交错、相互指向。层层蔓草之上,九个太阳高悬,透过草野缝隙,那些来自不同时代的身影——他们快慢,他们行止,渐入此时此地。“荒原”作为剧场的引子,行动者的蓄势与预兆一次次更迭、重启,观者与被观者同卷入多重情境。每一幕与异域来者的邂逅,皆为不可复制的崭新际遇。当立于草野尽头,抹破窗轩上的薄纸,另一个天地将乍然涌入眼前。
信件在湍流中纷飞、聚汇,最终飘垂于半空。如同这座城市某个角落,微湿的衣衫从窗口伸出的晾衣杆上挂落,若风中猎猎的万国旗帜。“经纬”汇集了来自77名/组艺术工作者的来信,以书信、日记、诗作、手稿及摄影,描绘下沿海游记、少年心事、母亲寄语、废弃稿件及未竟愿景……映照出当代艺术从业者错综的心理现实与情感结构,与其间马丁·戈雅生意发起汇合的杭州自我组织群体档案《宋城蔓艸誌》,共同勾勒了一个档案存储空间,剪裁常规叙事,呈现真实而斑驳的云雾阴晴。
如昆虫复眼般的表面,光影交织闪烁,多声道协奏,让影像超越原本孤立的尺度,共同成为对这个复杂世界的多端投射。“影像”由千禧年前后出生的艺术家群体呈现,这些“Z世代”的年轻艺术家启蒙并成长于后网络时代,涉入媒介本体论、技术伦理、生态问题、记忆与历史等议题,赋以不同以往的经验路径和视觉语言,带来了专属群体的差异性回应。影像共时性地在此衔合,向艺术世界传递出当下年轻影像创作者的集体面貌。
“瓦舍”源自宋朝市井的娱兴场所,彼时“笙歌不停,通宵达旦”,面孔交织,百艺轮转。“瓦舍”意在置换、融合美术馆空间以往的“观”与“被观”的关系,重新构建为个体-行动-群体协振的现场,因遇动情,因情启动,无分彼此。“瓦舍”之间,行为艺术、实验音乐、声音艺术、现代舞、实验戏剧等多元形式在八小时内不断流转,展现非线性、非预期的流动。每一瞬间,观众与创作者相互激发出新的潜能,形成不断变化的现场,将空间转换成一个时态交汇点。
一行人穿行于声浪之中,又隐没于残垣断壁之后。往返之间,一层层名为“日常”的图层缓缓叠加——那些源自身体的动作,与工具之间建立的关系,逐步覆盖了这片被视作“废墟”的场域。**“废墟”,象征着杭州艺术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所目睹的短暂地景,这些地景如同幽灵般,在不断扩张的城市边界中倏忽即逝。与此同时,艺术家的居所亦随之迁徙:自浦沿至转塘,再至今日的银湖,杭州艺术生态的地理重心亦在这条轨迹上悄然转移。**创作构成了变动中的日常,而变动本身,亦是创作的日常。在这里,艺术家们回归“绘画”的行动方式,重现变动与日常之间的张力,绘出那些隐秘的、未被书写的故事……
制作人:马丁·戈雅生意
《正午、荒原、息流、瓦舍、废墟、剧场》马丁·戈雅生意策展小组成员为大绵(编剧、武侠类型写手、马丁·戈雅生意联合创始人)、程然(影像艺术家、马丁·戈雅生意联合创始人)、陶佩珩(视觉音乐策划、犁鼻器V33N0主理人)与陈迅超(写作者、“狸瑞金卮”策展人)。
马丁·戈雅生意由艺术家程然、大绵创办于2017年。马丁·戈雅(Martin Goya)是一只猫的名字。作为有24只猫的先锋艺术团体,马丁·戈雅生意愿以艺术家第一视角来看待、理解和支持本土艺术家的多样性实践和探索,尝试脱离固有的艺术体制,专注塑造未经定义的新艺术观念与场景。创办八年来,马丁·戈雅生意在超过20个国家、地区与城市,策划百余场展览及表演,合作超过400位跨领域创作者,同时以杭州为起点缓缓生长。
马丁·戈雅生意当前的行动构成包括:犁鼻器V33N0,Z世代数字视觉与音乐派对厂牌;狸瑞金卮,实验项目空间;和饭,从艺术家切身生活出发的社区型食堂与艺术空间。
关于“新文化制作人”
“新文化制作人”项目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香奈儿文化基金于2021年共同发起,旨在为具有文化视野的探索者、创作者、实践者、坚守者,提供全方位的展示和表达的舞台。第一季聚焦“手艺再兴”,以《狂人之丘》与《回到未来:穿越时代的屏障》双展并行形式,于2022年11月5日至2023年2月5日期间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引发各界对于中国手艺在当下的境遇与再兴的可能性的热议。第二季主题为“活性建筑”,于2023年7月15日至10月8日期间以展览《影之道》探讨中国南方的“阴影”如何作为一种气候性物理环境与日常性集体空间,以其复杂性与连续性不断拓展建筑空间的不稳定边界,并激活中国文化的深厚内力。第三季“剧场”即将以独特的展演形式,于今年夏季正式与公众见面。
关于香奈儿
香奈儿有限公司(Chanel Limited)是一家私有企业,亦是香奈儿集团的母公司,是奢侈品领域创意、研发、制造和销售的领军企业。香奈儿品牌由嘉柏丽尔·香奈儿于上世纪初创立,旗下的高级成衣、皮具、时尚配饰、眼镜、香水、彩妆、护肤品、高级珠宝、腕表等产品誉享全球。同时,香奈儿的高级定制服也极富盛名,该系列每年在巴黎举办春夏和秋冬两场发布会。为了传承与弘扬法国的手工制造技艺,香奈儿亦将众多精于传统工艺的手工坊纳入“香奈儿高级手工坊”旗下,极致奢华与至臻工艺,是品牌不变的追求。香奈儿的核心价值始终根植于无限的创意之中,由此,品牌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增进文化、艺术以及精湛技艺的推广与传播,并在专业人才、研发、可持续发展与创新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截至2024年底,香奈儿品牌在全球拥有超过38,400名员工。
关于香奈儿艺术与文化
香奈儿文化基金构建了一个由创作者和创新者们组成的充满活力的网络,推动塑造全球文化的理念。香奈儿文化基金的核心项目包括“香奈儿艺术合作伙伴”(CHANEL's Art Partners),支持这些机构的领导者们提出开创性、突破性的长期倡议,推动文化领域的锐意创新。CHANEL Next Prize旨在表彰艺术家,并通过提供资源和导师的支持,助力他们在未来取得成功。香奈儿播客节目CHANEL Connects则汇集了跨学科、跨世代、跨地域的思想领袖的声音,共同探讨定义当下的关键议题。
从南加州的加州艺术学院(CalArts)以科技驱动艺术创新,到柏林的汉堡火车站美术馆(Hamburger Bahnhof)大力推动自由创作实践;从威尼斯双年展上突破陈规的艺术家,到英国电影学院中最为杰出的导演,香奈儿文化基金延续百年艺术赞助传承,倡导大胆创新,以创造更好的未来。
关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家国有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学习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