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艺术进阶必读书(上)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赵成帅 2015-08-07
近几年,国内关于艺术、美学、哲学书籍的译介出现一个新高潮,从江苏美术出本社的“凤凰文库”到金城出版社的“蜜蜂文库”,还有南京大学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都围绕现当代艺术、哲学思想出版了一系列丛书,这大概是80年代美学热以来的又一次井喷,相比而言,新译介的一批书籍在内容质量、版本拣选以及译介水准上都可圈可点。这里精选八本与“当代性”紧密相关的艺术、思想读物与大家分享。

《杜尚之后的康德》
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
【比】迪弗著,沈语冰、张晓剑、陶铮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4年5月出版
尽管杜尚的现成品打破了与以往任何已知风格的联系,但是作者德·迪弗却认为,杜尚将现代主义艺术实践的逻辑当作了其作品的主题本身,那是审美判断的一个转向,即用“这是艺术”来取代经典的“这是美”。德·迪弗在重新读解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时,运用这一转向(用“艺术”一词系统地替换“美”一词),揭示了杜尚和达达主义激进的实验与主流的绘画现代主义之间隐藏着的联系。本书第一部分涉及杜尚大名鼎鼎或臭名昭著的《泉》。第二部分探讨了杜尚从绘画向现成品,从特殊艺术向一般艺术的过渡。第三部分观察了在康德第三《批判》中用“艺术”替换“美”的审美与伦理后果。第四部分试图重建现代主义的“考古学”,从而为我们对后现代境况的重新理解铺平了道路。
 


 
《策展的挑战(侯瀚如与奥布里斯特的通信)》
【法】侯瀚如【瑞士】奥布里斯特著,顾灵译
金城出版社
2013年11月出版
通信由两位当代艺术界中最有影响力的策展人、 批评家侯瀚如和奥布里斯特撰写,精选他们从2006年至2011年的20篇通信。在这些通信中,他们探讨了当代艺术活动中的政治参与问题,移民艺术家在西方语境下的命运,艺术的跨国界现状以及跨学科之间交流 的惊人力量,日本新陈代谢派建筑、政治性艺术和艺术的政治等问题。《策展的挑战(侯瀚如与奥布里斯特的通信)(精)》作者从各自正在进行的展览或艺术项目出发,强调各媒介之间的交流的力量是如何促进艺术媒介之间的互动和共生关系,从而重新思考当今艺术的问题。
 

《歧义:政治与哲学》
【法】雅克·朗西埃著,,刘纪蕙、林淑芬、陈克伦、薛熙平译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5年1月出版
朗西埃的一本重要的政治思想著作,朗西埃一方面从历史的维度,破译出西方古典政治哲学传统中隐藏的话语和感性分配的霸权机制;另一方面从现实的维度,揭示出“治理”与“政治”之间的界限,并且尖锐地批判了西方社会在“共识民主”及“人道主义”意识形态的掩盖下,对这一界限的模糊与混淆。在此基础上,他为掀起新的解放斗争,重塑时代政治主体提供了一种激进的思考。
 

《例外状态<神圣之人>二之一》
【意】吉奥乔·阿甘本著,薛熙平译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5年1月出版
本书是阿甘本“神圣之人”系列的第三本作品,是对西方生命政治的历史—哲学考察计划的进一步展开。阿甘本继续延伸自己的语言—法律思维,试图将“主权”的概念重新定位为“例外状态”的产物,一方面从回顾西方现代的例外状态史出发,上溯罗马法以考察其典范渊源,一方面则在施米特与本雅明的思想论战中思索翻转“例外状态”的出路,思索超越“权限”与“权威”之对立,打开一个新的政治行动空间的可能性。

 
《当代艺术之争》
【法】马克•吉梅内斯著,王名南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12月
围绕1990年代法国爆发的“当代艺术之争”,回顾了1960年代至今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并将危机实质聚焦在美学言论的失效。面对当代创作,现代主义经典理论的阐释功能日渐式微。分析美学抛开欧陆传统美学“什么是艺术”的本体追问,代之以“艺术在何时、何种条件下出现”的务实提法,独辟新径。但它对艺术的社会背景与批判功能的刻意忽略,也使跳出“只描述,不判断”的教条,重建美学批评维度、重拾审美论证,成为当代美学价值观走出重围的关键。

 
《艺术社会史》
【匈】阿诺尔德·豪泽尔著,黄燎宇译
商务印书馆
2015年4月出版
阿诺尔德•豪泽尔是匈牙利艺术史家,艺术社会学家的创始人之一,与卢卡奇、阿多诺并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社会学家”。《艺术社会史》在豪泽尔的著述中享有核心地位,它是豪泽尔的第一部著作,此后的四本著作都是对这部著作的补充、总结和提炼。1979年,该书被收录于《艺术社会学经典》中。社会学家克里斯蒂安•格诺伊斯(Christian Gneuss)把《艺术社会史》比作“启示录”,称赞该书促使人们再度关注“宏观历史问题”。
 


 
《现代艺术19与20世纪》
【美】迈耶·夏皮罗 著,沈语冰、何海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5年1月出版
本书研究了从库尔贝、修拉、塞尚一直到毕加索、夏加尔等现代画家的作品,也讨论了抽象艺术等一般意义上的现代艺术史课题。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家超越方法论樊篱,不拘一格探究现代艺术的不倦兴致和深刻洞见。其中《库尔贝与大众形象》等篇章早已成为艺术社会史研究的典范,而《抽象艺术的性质》又构成抽象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里程碑,其中关于印象派的区区几个小节,不仅被后来的艺术史家T.J.克拉克目为印象派研究的杰出桥段,而且直接启发了他写出了洋洋洒洒的艺术社会史名作《现代生活的画像》。

《伦勃朗的企业》
【美】斯维特拉娜·阿尔珀斯著作,冯白帆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4年6月出版
放弃了传统艺术史以形式或风格分析为宗的研究方法,分别从伦勃朗作品的绘制方法、创作模式、工作室的组织结构和市场运营这四个方面重新考察了其作品从创作到生产的全过程。在阿尔珀斯教授看来,伦勃朗是早期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艺术品制作和营销的典型范例,他不仅是一位绘画天才,更是一位“画架上的经济学家”。这位绘画大师通过教学和工作室运营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渗透进工作室出产的每一幅作品,并通过市场营销在18世纪荷兰新兴的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中确立了自己的绘画权威。借助这种艺术生产模式,伦勃朗成功地摆脱了原有的贵族赞助体制,并重新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