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图
2025年8月15日,双馆联展“玩儿闹”在北京宋庄美术馆与树美术馆热闹开幕。开幕式现场汇聚了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罗德岛设计学院的青年艺术家、学者与艺术爱好者。展览由罗德岛设计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与伦敦艺术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会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艺术协会联合主办,并获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
“玩儿闹”汇集了国内外青年艺术家的多元创作,不仅为海内外艺术学子搭建了交流平台,也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了面向公众的展示机会。展览以“里巷故影”(宋庄美术馆)与“屏端新相”(树美术馆)两个平行展,呈现从上世纪胡同游戏到当下数字娱乐的文化演变,探讨娱乐在社会与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展览现场
展览背景
“玩儿闹”是一次融合本土记忆与国际视野的艺术实践,由两位策展人陈雨辰Yuchen Chen(罗德岛设计学院)与周煜航Yu Zhou(伦敦艺术大学)共同策划。展览旨在以“将北京本土游戏文化融入艺术创作”为核心,以当下视角汇聚多元思想融入时代脉络,并由此重温旧日记忆。
北京宋庄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聚集地,兼具浓厚的本土文化与开放的创作氛围。策展组以“玩儿闹”为主题,呈现不同时代、不同媒介下娱乐方式的多样性,反映社会变迁对文化、情感与社交方式的深刻影响。
部分参展作品
展览一:宋庄美术馆——「玩儿闹·里巷故影」一头扎进70-90年代的记忆时光中
宋庄美术馆展区聚焦70至90年代北京胡同文化中的民间游戏与街头娱乐,将观众带回到一个充满烟火气与社区温度的年代。艺术家们通过装置、绘画、影像等媒介,重现皮筋、跳房子、拍洋画等传统游戏的场景,让人重新感受邻里间的亲密互动与集体参与的快乐。
胡同里的欢声笑语,滚铁环的叮当声追着跳皮筋的歌谣,弹珠在青石板上赛跑,街坊四邻聚在巷口看孩子们疯玩。一切游戏规则全凭口传心记,串起了整个社区的热乎劲儿。到了90年代末,电子游戏厅的彩灯闪烁,街机的轰鸣盖过了户外的喧闹;兜里的硬币开始分给游戏机,免费凑堆儿的胡同游戏,变成了投币才能开局的新鲜事儿。消费主义的影子悄悄溜进了玩闹里,网线一牵,招呼从“今儿玩啥”变成了“昨晚通关没”,胡同闲聊少了,网吧敲击声多了,审美也随之转向:街机海报渐渐盖过了年画。
宋庄美术馆的展览像一台时光放映机,一边晒着老胡同的民俗味儿,一边照见新旧娱乐交替的热闹与慌张。观众在这里看见集体游戏如何把街坊串成一家人,也能一起琢磨:当游戏变得昂贵、当网线取代胡同,我们的日子、社交方式与审美眼光,是怎样在“玩儿闹”中悄然换了模样。
部分参展作品
展览二:树美术馆——「玩儿闹·屏端新相」我们正站在一个奇妙的十字路口,信息互联网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界点。
树美术馆展区则关注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娱乐与虚拟社交,呈现网络游戏、短视频、虚拟社交平台等当代人类主要的互动方式。
四校学子带着 “电子玩具” 模样的艺术创作来了,作品形式涵盖多媒体影像、互动装置与沉浸式体验,探索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边界。艺术家们邀观众们参与游戏任务,亲手碰、亲自玩、静心想:当游戏从胡同里的弹珠变成云端的装备,快乐到底是被科技批量打包,还是换了种更鲜活的模样?当玩伴从巷口喊你的邻居,变成算法推来的线上共同好友,人与人之前热闹的温度变样了吗?
(部分参展作品)
策展人希望借此引发观众对数字化娱乐利弊的反思:当游戏从线下转至云端,当玩伴转为大数据与算法推荐的同好,快乐是在被科技量产还是科技在为人类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娱乐形式?未来如何发展?由我们当下决定。
现场照片
“玩儿闹”通过双馆对照的策展结构,形成了跨时空的文化对话。宋庄美术馆的“里巷故影”以真实场景唤起集体记忆,树美术馆的“屏端新相”则以虚拟媒介呈现当代娱乐图景。观众在两个展馆之间的切换,正如从胡同口的笑声走进屏幕中的像素世界。
这种互文式呈现,不仅记录了娱乐方式的变迁,更折射出社会结构与价值观的变化。两位策展人最后指出:“娱乐不仅是消遣,它是社会文化的镜像,映照着我们如何在不同环境中寻找快乐与归属,我们等您来把“玩儿闹”的故事续写。最好玩的永远不仅是展品,而是你我走进其中,与时光折叠。”
展讯
开幕时间:2025年8月15日 18:00
展览周期:
宋庄美术馆:2025年8月15日–9月3日
树美术馆:2025年8月15日–8月31日
主办方:伦敦艺术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罗德岛设计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
联合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艺术协会
承办方:宋庄美术馆、树美术馆
活动支持: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Arts Student’s Union(UAL)、UAL China Alumni Association、MICA CSSA、北美艺术学者联合会
策展人:陈雨辰(Yuchen Chen)、周煜航(Yu Zhou)
艺术总监:赵欢
执行总监:吴雨晓 ( Vivian Wu)
树美术馆参展艺术家:程奕铭、杨婼尧、宋星仪、李作杰、刘馨瑜、朱玉洁、吴沛垠 Jane Wu、潘翔、叶奕彤、付艺菲(伦敦艺术大学)陈雨辰、叶心怡、印安、刘予涵、谢欣纯、沈依萌、周俊、周甫元、庞然、林子焱、陈昭月、文皓晗、何山、朱彦(罗德岛设计学院)彭家园、程毕迪斯、宋奕辰、赵昀彤、邱玥泊、于泽凤、谢晚词(中央美术学院)王若嫣、王晓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宋庄美术馆参展艺术家:林则全、解丹宁、陈俊生、Yeling Qian、陈博贤、Stella Yeling、易言、崔文书、张芃(伦敦艺术大学)陈雨辰、叶心怡、Claire Wu、孙海跃、谢欣纯、马晓晴、白皓天(罗德岛设计学院)彭家园 、陆晓月、曹译壬、周江南、东方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郑赫龄、陈博贤、张晓峪、聂晨宁、王瑞雪 (中央美术学院)
参与共创艺术家:白皓天、陈雨辰、Claire Wu、付艺菲、印安(Angel Yin)、刘子毅、刘予涵、王思媛(Siyuan Wang)、叶心怡、张芃、周煜航(Yu Zhou)、陈博贤、钱忠宇、汤嘉铭
赞助支持:远方速递、上海信也科技有限公司
公益支持:北京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
品牌支持:汐和艺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都色格艺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Circa Art)
项目团队:四校联合项目组
伦敦艺术大学-学生负责人:张芃、卢佳宁
罗德岛设计学院-学生负责人:陆心怡、Angle Yin
中央美院-学生负责人:王钦正、周洛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负责人:王冰、张雨苓
主视觉设计:Caleb Wu、付艺菲
展陈负责人:叶心怡
媒体负责人:周志玲、韩凯文
外联负责人:王思媛
统筹负责人:吴宣祺(Claire Wu)
展陈组:刘子毅、陈泓列、宋星仪、庞然、印安(Angel Yin)、白皓天、何心宁、汤嘉铭、钱忠宇、刘灿、晴可儿·诺拉
视觉组:Jenny Chen、肖哲、邓天晶、王潞淳
媒体组:魏艾思、蔡周鸿、刁百彤、罗思琦、高语辰、吴芊万、余栖竹、张熠妍
外联组:王思媛、梁思美、刁百彤、李卓妮、王昱文、吴玥曈、张扬帆、卢庄淼、高默涵、丁梓轩
统筹组:马晓晴、霍智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