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晶
王玺出生于1983年。那一年,互联网的始祖——由美国国防部设计开发的“ARPANET”,开始全面采用TCP/IP协议。据说这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根本上实现了数据传送的跨平台性;也是那一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Berkeley)分校在此项技术的基础上,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即局域网的建立——事实上,我们不需要知道这些专业术语的真实含义,也不不需要知道它们在技术层面如何运转,我们只需享用科技带来的成果即可。现实也是如此,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网络的介入变得举足轻重而且理所当然。
出生的时代背景决定了王玺是所谓的“80后”,他们通常被看作是独宠骄纵的一代、自我中心的一代、拒绝责任的一代、娱乐至上的一代;喜欢苹果和Google;沉迷于卡通、电影和游戏……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出生和成长与网络共享一个世代,这在根本上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学习、娱乐和认知方式。
这种改变也体现在对艺术的观念思考和表现形式上。在王玺最近一段时期命名为《网络侠》的系列绘画中,画面的背景被处理成由一个个显示屏组成的拼贴墙,里面是一个虚构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与画中主角正在上演的剧情发生着时空并置的微妙关系。与此同时,艺术家塑造了一个精神和肢体都反复拼装而成的视觉主体,它成为一个延续性的符号,反复出现在这个系列的不同画面中。这个视觉主体无疑是科幻式臆想的产物,是人与机器的共生体,带着荒诞和超现实的隐喻。
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家所塑造的这个“主角”,带着无数经典影片和游戏所投射给我们的视觉印象:例如《变形金刚》和《终结者》,这其中有关人类对自己创造出来的机器和科技的潜藏恐惧——这一点被浓缩为画面主角的那一只机械手臂;而它的眼睛被装上了一个扩张夹,这令它无时无刻不得不接收所有的视觉信号——有点像现实世界里被泛滥资讯和图像包围的我们。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根据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里面的男主角亚力克斯(Alex)被迫接受“洗脑”实验而丧失了自由意志……或许,“网络侠”就是另一个在网路中迷失的“发条橙”,它们是亚力克斯的现实翻版。
与此同时,艺术家在《网络侠》系列里,注入了他对现实社会和热门事件的关照,例如,《网络侠·08中国梦》来自奥运会的启发,而《网络侠·大战冰雪女王》则是针对刚刚过去的全球冷冬灾害……但是,艺术家对时政的关注,并没有像过去那样背负着某种使命感。相反,他带有某种游戏的态度,在表现上完全没有个人情感色彩或者价值判断。这种关注本身,仅仅是媒体效应或者说资讯轰炸的间接产物。延续过去《苍蝇侠》和《拉链童子》系列中的诸多元素,以及艺术家一如既往地对网络、游戏以及电影的迷恋,《网络侠》系列绘画作品的诞生,或许能更好解释艺术家眼中的世界。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艺术家的个人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们也反映了这一代人的心理症候。
或许,在今天讨论互联网对社会文化或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将显得多此一举。借助互联网上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我们得以在全球化的视野里恣意畅行。通过屏幕、键盘、鼠标和一个网络终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个体与集体的交流、文化的积累甚至历史的书写方式,都可能被轻易的篡改——哪怕它仅仅是一个虚拟的隐喻——而王玺的《网络侠》,要讲述的正是这个隐喻本身。
【编辑:贾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