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施小安:和我们一起——感受艺术

来源:99艺术网 施小安 2009-04-18

     “一个艺术品和艺术现象触碰了我们的视线并不一定都会产生结果。只有触碰了我们的心灵,才可能真正使我们被感动……我们知道,当两个人平视的时候,才更易于沟通、理解,以至于产生灵魂间的友情。”


    在这里,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将被彻底打破,人将与艺术近距离、平等地、接触对话……这里的气氛是友好与真诚的,只有这样,人们才有可能在这些幻想的画面中发现自己的心声。


     回首翻阅一下整个人类生长发展的历史,就会知道我们人类没有一天离开过艺术。人类要健康地活着,就必须有精神的审美的诗意的生活,只要这种有灵性的审美活动还继续一天,艺术便不会终结。在这里,对于“艺术”的界定至关重要。只要不把艺术外在客体化,而是把艺术看成是人类自身存在的生活方式,艺术朴素的意义便在其中。简单说,自有了人,便有了艺术,艺术与人共存。但个体的人终究会有生命的极限,而艺术却能长存!


    艺术品一经诞生,便有了它的社会性,它的一半属于艺术家本人,另一半属于这个时代。……许多人开始关注艺术,“艺术”有极丰富的内涵,给人的吸引力是长久的。艺术以变幻的形态,真诚的表达使你的感官为之愉悦,精神获得慰籍。可以这样说;诗歌、音乐、舞蹈、绘画……是艺术给了生存在物质化社会的“人”以心灵自我救赎的可能。


    由对艺术的关注所引出的对艺术未来的关注是正在兴起的文化热的一部分。艺术的新生或艺术在未来的发展应该被看做是人的意识的拓展。我比较赞同的观点是;艺术未来的主要走向或者说艺术未来发展的主流,是趋向力主于大众化的艺术。这个早在1969年的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一系列以“论艺术的未来”的主题讲座中就已有涉及。


     帕克(旧金山美术馆馆长)说:“曾经与财富与奢侈联系在一起的美术馆,在最近的25年里,是对公众开放的。集电影院、主题公园、餐馆及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文化场所,已成为发展中的趋势。”因此,做为艺术推广机构,我们必须学会并懂得如何使艺术接近公众,走进公众的生活,让公众体验和享受艺术带来的愉悦和思考,其实,有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是需要艺术精神支持的。那种对大众来说,“艺术是不敢奢侈的东西,艺术的创造是少数人的事,艺术的欣赏也是少数人的事”的观点,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彻底改变。(的确,几个世纪以前只有极少数的权贵人物才能欣赏油画、交响乐和歌剧……)当然,力主于艺术大众化其中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在反贵族化的同时要防止把艺术的大众化作庸俗的理解。换句话说,要展开对庸俗化的批判,任何迎合,迁就以及讨好大众的做法都是对艺术大众化的曲解。艺术大众化的问题是与艺术本质、艺术目的问题息息相关的。


     最后我还是要说:艺术是博爱的。艺术的最高要求是整个社会关心艺术,对艺术的挚爱。创造艺术的生活,使更多的民众走近艺术,体验艺术,展开关于艺术的种种问题的讨论,使艺术能以它原本朴素而自然的方式得到传播,使艺术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首届“捡漏”艺术节城市巡展”主办机构的初衷和愿望。


   应该说文化启蒙、心灵救赎是艺术的重要功能。


    欢迎您——和我们一起感受艺术!


独立策展人 评论家 施小安
 

【编辑:叶晓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