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界对艺术所属时间阶段的概念特别特别的在乎。例如艺术家们都急切地想标榜自己是现代或当代,特别忌讳被称作“传统”。但想想我们的古代,谁去管什么时间段啊!不仅不管时间,反而还以古为尚,愈古愈好。韩愈有复古倡导,赵孟頫提倡“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他的这个“古意”,是个境界,属高古脱俗之境界。所以赵孟頫经常要返到东晋刘宋时期陶渊明那里去。到清初,又有“四王”倡复古,作画言必称 “仿”,“仿董源”,“仿巨然”,“仿子久”。近人写美术史,把“四王”连同他们的老师、师爷董其昌一起骂,骂的也是他们的复古。其实这是没把历史搞清楚。古人以古为尚,古雅、高古、古拙、古朴、古色古香、古道热肠,哪个“古”不是褒义?其实董其昌自信自傲得很,没几个古人看得上眼。“四王”口口声声说“仿”,又哪里真在“仿”?董、巨都用水,在绢上画,黄公望在纸上画,水也在用,与“四王”干笔渴墨完全不同。更关键的是,“四王”首重“笔墨”,董巨子久重意境,艺术取向完全不同。故“四王”之复古,其实仍是石涛所言“借古以开今”。今天我们画国画的言必称笔墨,继承的就是董其昌和“四王”的衣钵。从这个角度,“四王”们其实很“今”、很“当代”,而他们的当代性却是托古而出。这又是很中国的一种“当代性”。古人们其实个个都很“当代”,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南梁刘勰著《文心雕龙》,专门有《通变》篇云:“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又有“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之论。清人王国维亦有“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正因为每一代之古人都有其所属时代的全新创造,我们的艺术史才那样丰富多彩。亦即我们的每个时代之古人其实都“当代”过,他们在自然追求中就 “当代”了。
今天大家都急切地要“当代”。20世纪80年代,当时追逐的最时髦的是“现代艺术”。那时候弄的“现代艺术”本来是西方半个世纪以前的东西,什么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为什么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东西还能时髦于“现代”?就是因为那是西方的,现代艺术已经比写实艺术、印象主义艺术要更靠前,更进步。而我们当时还在画写实艺术,那已太落后了。徐志摩与徐悲鸿在上世纪20年代末的争论,徐志摩因站在现代主义 “进步”立场,就已经让“落后”的写实的徐悲鸿很尴尬了。李毅士想帮徐悲鸿的忙,但对徐观念的落后也不能不承认。所以,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与古代画家真不同:古代画家只需表达在现实中的感受就可以当代;而20世纪的中国艺术家也想当代,则被迫要到外国去找,名之曰“与世界接轨”。后来看到美国人在弄“当代艺术”,中国的与时俱进的艺术家又猴急地跟了上去,从波普、装置到行为、观念,于是马上就“当代”了。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里都挂了“当代艺术院”的招牌,表示政府主管部门都认可此类型美国性质艺术是“当代”的。也就给全国艺术家树了个榜样:当代艺术就该像这个样!
然而不管怎样,这二三十年的时间里,画界的人都在争这个时间段。开过不知多少会来研究这个时间段的意义、范畴、概念、内涵与外延。于是在 “现代”一词前加有“后现代”,再加以“后后现代”,今后还会有“后后后现代”!而开会,办展,搞活动,只要能贴上 “当代”的标签,不管你怎么弄,都能气宇轩昂,得道成仙。像争专利权一般。但这个专利局偏偏又设在了美国,加之本国政府也逐渐认帐,所以还是“当代艺术”垄断了这个“当代”的专利。
为什么国人今天会有如此奇怪的追求?既然人类艺术被说成有这么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美国人又早走在了先进的时代序列之前,中国人不服气不行!──但如果这条规律根本就子虚乌有,那我们追逐的这一切不有些滑稽吗?几百年前没美国,中国人就不能弄艺术吗?中国的艺术就不能反映时代吗?郑板桥说“各有灵苗各自探”。中国人从6000年前之彩陶时代一直探到今天,亦各有各的当代。何必非去把美国之“当代”艺术搬过来忽悠成中国之当代。好像“当代”还真有专利似的。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