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醇芳在第64届戛纳电影节接受采访。 ( 摄影/程鑫和 KunFly)
戛纳电影节作为全世界电影人的盛会,在人群中到处会发现一位外表优雅、打扮入时的女士非常活跃。她几乎参加每一场新闻发布会和观看每一场重要的电影,并受邀请出现在每一场重要的华语电影酒会上。她是巴黎中国电影节主席高醇芳。
高醇芳是戛纳组委会主席吉尔-雅各布朋友,虽然她不算电影节的重要嘉宾,但却是一位重量级的华人代表。不仅如此,高醇芳女士的身世具有传奇般色彩,她的家族及她个人与国母宋庆龄之间的交往可被写入史册,而她与好莱坞影星、摩纳哥王妃格蕾丝-凯利之间的一段经历更是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
5月15日,在戛纳电影节间隙,腾讯娱乐专访高醇芳女士。在戛纳洒满阳光的海滩上,她为记者徐徐道来几十年风云变幻的往事。
关于戛纳电影节:希望《艺术家》得奖
问:您是第几次来戛纳电影节?
答:从2004年开始举办巴黎中国电影节,2005年我第一次参加戛纳电影节,除了中间有两年参加重要活动当嘉宾,我每年这个时候都来戛纳。这次本来也来不了,前段时间北京举行国际电影季,荣宝斋也出了一本我的画册,那么5月底宋庆龄逝世30周年,上海举行国际研讨会邀请我参加。5月30日,我写了一本书《风中玫瑰》回忆我家跟宋庆龄的友情,被作为第一本,收入关于宋庆龄的文献资料与研究丛书,也将在上海举行首发仪式。本来我想从北京直接到上海多待一会儿,但这个戛纳电影节还是很重要,所以我还是从国内回来了一下。但是5月23日回巴黎,5月26日还要回国。
她是巴黎中国电影节主席高醇芳
问:以什么身份参加电影节呢?
答:(笑)身份就不用说了,多种身份吧!我平时身份很多,写书,出画册,办电影节。我喜欢写东西,也爱照相,既然来了就会跟更多人分享一下。戛纳电影节真是一个节日,很喜庆。不但电影宫,整个城市都是这样一个很欢乐的气氛。刚才看的电影是反映1920年代的故事,今天我还在路上看到3部老爷车,很可惜我没来得及照下来。
问:今年来戛纳电影节感觉跟往年有什么不同?到现在为止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片子?
答:它每年都不同,今年就是欢快的片子看起来比较多一些。今天看了一部电影《艺术家》,它非常好,无论从音乐、演员和故事等角度,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部电影就是“绝!”它在这样一个3D片时代,大胆采用黑白默片的表现手法,非常希望这部电影得奖。
问:前两天刚放过《加勒比海盗4》和《武侠》,你不喜欢这些片子吗?
答:那都是另外一种类型。戛纳电影节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博览会,37个国家的电影参赛,文化和背景都不一样,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它的片子非常多样化,而且观众喜欢的东西也不一样。昨天晚上看过一部印度电影《宝莱坞,史上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也非常不错,把宝莱坞的故事拍的很深刻。如果赶场来得及的话,我尽量看每一部竞赛片。《武侠》也是一种类型的片子,武侠片在世界上也是比较有名的,但我本人不喜欢血腥,不喜欢暴力,我也不太理解为什么人们喜欢把这个当成一种娱乐,还没琢磨出来是什么原因。但《武侠》片子拍的很美,中间的故事也是很有逻辑的。整个是一部好片子。我看影片不是从我本人喜好和兴趣爱好角度出发。我自己喜欢弹钢琴、拉小提琴和芭蕾舞等等。反正让别人喜欢好了,我也不批评人家。各种各样的人都会有,只要不去害人就成了。
问:陈可辛的作品以前看过的多吗?
答:他有一部《如果爱》是我们第二届巴黎中国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当时周迅来了,所以给我们电影节带来了很大的光彩。
1980年3月,高醇芳回北京探亲期间,与宋庆龄在一起。
记者手记:
上海的金枝玉叶,巴黎的文化使者与巴黎中国电影节主席高醇芳相识的人,都会有对她一些共同的感受:首先,她对自己要求很严格,非常细致。比如记者要给她拍照,高醇芳会担心衣服是不是合适,头发会不会乱,包括拍照的角度和拍照的场地等等。记者在不同场合见她有好多次,无论衣服的搭配,还是头发的梳理,每一次她都给人感觉整整齐齐,而又风度翩翩。
其次,她很注意别人的感受,注重待人处事的礼节。我们的采访需要找一处安静地方,就跟海边一处酒吧商量借场地拍照片。没有点单之前,她会担心是不是我们只说拍照,如果留下采访是否违反承诺。过了一会儿下雨了,我们说要转移到室内。这里现在排满了电影节的相关活动。还没到通常酒会开始的时间,现在屋里没有几个人。看到有的座位上有写着“预定”字样,高醇芳就提醒说,不要占了别人的位置。然后我们就在旁边聊,聊到采访结束,她就说我们快走吧,毕竟这是私人地盘,我们没经过别人允许。在法国,私人与公立分得泾渭分明,原则上不得相互侵犯。
从高醇芳讲到的那些上海往事,记者立刻想起一本书的名子《上海的金枝玉叶》。高醇芳家族是重庆望族,后来又到上海生活。所以说她的气质里既融合了大家族的文化气度,也有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独特气息。当然,她妈妈是英国人,爸爸留过洋,这些人就是传说中的最后的贵族。可惜一场十年浩劫,不仅从肉体上消灭了一批知识分子,也从精神上彻底把中国人变得鄙俗。像高醇芳这样经历过许多劫难的人来说,即使在海外,仍然保持中国传统教育的习惯,非常值得珍惜。
会说中、法、英、三种语言,游走在两国文化中,谈到对文化的见解,高醇芳有一肚子话要说。她喜欢美的、简单的和不低俗的东西。她也不是只是说说而已,而是非常具有实干精神的实干家。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她才能在法国更好地做出连续5届中国电影节。吸引了来自法国甚至欧洲各国的影迷,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她批评说现在的社会风气,无论中国还是法国,差不多都是从60年代末期变坏的。艺术家也在故意做“吓人的东西”,而不去试图传达一些的美好的东西。 问她有没有困难,高醇芳说缺钱,又有人搅局,所以每次做事都不容易。而她最大的心远,就是做一只游走在中法文化间的蚂蚁,把两国间的互动很好的联系起来。她希望能有一些企业家对文化事业感兴趣,不能一开口就说赚钱。
【编辑:汤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