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佳士得商标授权在内地拍卖并作为佳士得全球网络一部分的北京永乐宣布,将于5月23日晚上7时在北京银泰柏悦酒店隆重推出其传统项目中国书画专场,为广大藏家呈献优秀的中国书画作品。此次拍卖将是北京永乐书画部的一次盛会, 406件精选作品均为齐白石、于非闇等大师倾心之作。
其中几件是这次春拍的亮点,精彩纷呈,尤其值得资深藏家期待。
齐白石 (1867 – 1957)
Lot 398《富贵白头》 估价:RMB 3,000,000-4,000,000
情趣是生命的表现,生命的欢乐方式。能表现生命情趣的画家是富于爱心、敏于生命欢乐的人。历代画家中能像齐白石这样善于刻画生命情趣的,实不多见。是幅《富贵白头》作于白石老人八十八岁,正是其艺术生涯的顶峰。经过了“衰年变法”后的白石老人以其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名重一时。画中象征富贵的硕大牡丹极为抢眼,用笔毫不迟疑、结构清晰,色与水的比例调和几入化境,使牡丹艳而不俗。两只活泼可爱的白头鸟立于石上,神采奕奕,一只昂头卷舌,一只似在倾听,活灵活现、生趣盎然。白石老人对石头及花叶细微之处的处理也同样一丝不苟,笔笔谨守法度,叶脉清晰、墨气淋漓。整幅作品寓意吉祥、色调明快、趣味十足,实为难得之佳构。老人那农民的天性使他的画作永远都是从生活中来,经过其多年的观察、研究、积累、提炼,始达到“似与不似之间”——即放弃形似,超越对表面形似的模拟而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真大师也。
Lot 316 《六喜图》 估价:RMB 900,000-1,000,000
齐白石画蟹,和他画虾一样有名。胡佩衡、胡橐在《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一书中,对他画蟹有具体的介绍:老人研究画蟹壳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五十多岁时只画一团墨,看不出笔痕来,后来把一团墨改成两笔,再后六十多岁时改画三笔,不分浓淡,仍没有甲壳的感觉,直到七十岁后,才画出甲壳的质感来。是幅《六喜图》约为白石老人八十以后所作,构图匠心独具,蟹横行的情态活灵活现。其画蟹先用湿笔连三笔画出头胸,左右两笔和中间一笔要有浓淡不同,在壳面上就画出了左右两个小坑。画完头胸,然后画钳,再后画腿,最后用浓墨点眼睛。画蟹除眼睛和钳刀外,都用中扁锋,下笔有力。由于墨水到纸上晕开,使人能够感觉到蟹身蟹腿有细毛的意味。这是老人多年来从生活的细微之处提炼出的艺术精华,此真功夫非造假者所能比肩也。
白石老人曾言“家园有池多大虾,秋水澄清,尝见虾游,探得虾游之变动,不犹专似其形。故余既画,以后人亦画有之,未画之前,故未有也”。其画虾已领略写生旨趣,将家园当年情景化为画境,并且能开画虾风气之先。所以老人又称:“吾非寻常人轻许夸誉也”。此幅《虾戏图》即体现了老人写生中写实要领所说的“毕真”变化,是接近真实形象,但他留意到不应只停留在专求形以上,画作中的虾群“色分深浅”,浓淡对比效果强烈,显现出了透明感与立体感,其笔下之虾神态各异、活灵活现,将画虾风格推进到成熟的典型阶段。可谓探得个中三昧,不止求形似,更求得神似。本幅是《虾戏图》为白石老人赠与当时中国驻缅甸大使毕可敬之画作,毕又转赠与东欧外交官克里洛夫同志,多年来保存如新,殊为难得。
Lot 397 《菊酒图》 估价:RMB 800,000-1,200,000
齐白石常把菊花和酒画在一起,寓意“菊酒延年”。菊花在万物萧疏的秋天开放,喻年高而体健;酒则与贺岁、祝寿相关,与菊花一样皆寓有长寿之意。以洋红及墨笔勾花瓣,用笔苍劲有力,再点染深浅不同的红色、黄色,花瓣饱满,洋红、嫩黄、素白相映成趣,密聚艳丽,洋溢着明媚和欢欣。菊叶用墨色点染,趁其未干,以墨笔勾勒叶筋。仅配酒樽一把,伴以瓷杯成对,用墨笔勾出,素雅大方。而壶盖及壶柄则别出心裁,皆作龙形,造型夸张且极富情趣,静中见动,生机盎然。
Lot 317 《富贵根基》 估价:RMB 800,000-1,200,000
牡丹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所以牡丹历来为文人墨客青睐有加,齐白石亦不例外,一枝牡丹花开并蒂,仪态万方,正合“富贵根基”之意。花下一群小鸡相应成趣,用大笔圆点表现小鸡的外形然后添嘴,眼和爪。用笔用墨上,浓淡墨变化上,润泽的淡墨、沉郁的浓墨,将鸡雏稚嫩活泼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中这群相互追逐的小鸡,就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情景,画家却于其中发现了盎然的生活情趣,流露出质朴的农民气质和孩子般的率直天真。
Lot 425 《紫藤蜜蜂》 估价:RMB 1,000,000-1,200,000
紫藤是齐白石常画的题材。他喜欢画藤,一是因为其美;二是因为自己会种藤养藤,藤花常引起他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三是因为藉以寄寓,联系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画中枝干用焦墨,用笔拙重,墨色沉郁,紊而不乱,与藤花轻盈秀美形成强烈的对比。花朵则施以鲜明透亮的嫩色,用没骨法点画,淡粉中渗红泛黄,尤显得润泽娇嫩。几只蜜蜂穿插其中,蜂的头和躯干画得很清楚,用浑圆一片淡墨表示翅膀的振动,使蜜蜂在空中飞翔的状态跃然纸上,即形似又神似。藤条苍劲,藤花串串,枝叶纷披,蜂儿吟唱,疏密、聚散、动静十分得宜,画面饱满、舒展而通透,透出浓浓的春意。
齐白石与夏午诒相识可追溯到1897年,即齐白石34岁时,两人在湘潭的相识,应该对齐白石后来的艺术生涯有着极大的帮助。 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时齐白石四十岁。这年冬天,在湖南湘潭一带画画为生的齐白石,有天接到远在西安的夏午诒的一封信,邀请他到西安做画师,为其夫人姚无双教画,并先为他寄来了路费和报酬。对朋友的盛情邀请,齐白石最终还是答应了,他到达西安已届年底,就住在夏午诒家,教姚无双学画。期间,经夏午诒介绍,齐白石又结识了另一位对其艺术生涯有重要影响的大诗人樊增祥。期间,夏午诒及樊增祥都有意为齐白石谋得一官半职,但齐白石志不在此,婉辞回乡。齐白石的西安之行,是他四十岁开始远游的第一站,为他一生“五出五归”开了个好头,也为他画风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本幅作品为夏午诒旧藏,应为齐白石倾心之作。齐白石曾把一些虾蟹养在玻璃缸中,细心揣摩,入微观察,尤其是在水中的动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挥毫而就。随着水墨浓淡层次的不同,使甲壳的感觉洗练生动,突出其质感和体积感。且尤其是画蟹腿,下笔有力,老辣畅快,节与节间笔断意联,墨水晕开,有腿上细毛之感觉,形神俱备,颇有“墨气淋漓障尤湿”之感。
徐悲鸿 (1895 – 1953)
Lot 394 《喜上枝头》 估价:RMB 1,200,000-1,500,000
徐悲鸿是近现代画家中将中西绘画艺术融会贯通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花鸟画既注重西洋画派的造型感和技法,也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讲究“以形写神,意在画外”的精髓。而喜鹊是徐悲鸿经常描绘的题材,他在一生中也画了许多以喜鹊为题材的作品。本幅作品构图巧妙,以纵线的柳枝为基本语言,柳丝弄碧,交错垂下,线条潇洒舒畅,似静实动。而四只喜鹊相互交错、层次分明、神态各异且生机勃勃,令观者有春意盎然的喜悦之情,充分体现了大师扎实的写生功力和卓越的造型及构图能力。
本作品创作于1938年,时值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国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特殊历史时期,因此徐悲鸿笔下喜鹊的形象也寄托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当时,日寇沿津浦铁路大举南下,李宗仁统领的中国军队血战山东台儿庄,取得了对日作战的巨大胜利,这四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跳踏枝头的喜鹊向人们诉说着大师与祖国同安危,与民族共命运,同人民共呼吸的情怀,并表达了“捷报频传”的美好心愿。
李可染 (1907 – 1989)
Lot 395《看山图》 估价:RMB 1,800,000-2,200,000
李可染喜欢牛的强劲、勤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所以从四十年代一直到他去世,牧牛一直是其乐此不疲的创作题材。李可染曾讲:“回忆当年郭老(郭沫若)与吾通往重庆郊区金刚坡下,吾始画牛,郭老写此诗三十六行,盛赞牛之美德,并称之为国兽,益增我画牛的情趣。”显然,李可染笔下的牛,即有大师一“孺子牛”精神的自况自策,又有老人一牛之“国兽”精神来比拟世世代代勤劳的平民大众。李可染对牛的礼赞,既是对普通劳动人民质朴勤劳性格的礼赞,又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颂扬。
本幅是李可染六十年的精心佳作,也是此题材达到艺术高峰的时期开始。近处牧牛用笔用墨大胆、凝重、泼辣,墨韵十足,牛儿神态悠然自得,一派田园牧歌的温馨情趣。牛背上的牧童下笔疾速,线条筋道而富有弹性,动态微妙,考虑其姿势即有变化又稳定性十足,质朴而富有生活情趣。而远处大面积的山峦远岫,层峦迭嶂,一下子便把画境推向了深远之处,引得观者对山川风物的热爱之情,对质朴平淡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傅抱石(1904 – 1965)
Lot 396 《赤壁泛舟》 估价:RMB 2,000,000-2,200,000
宋苏轼于元丰五年秋游赤壁,有《前赤壁赋》之作,三个月后再游赤壁,又作《后赤壁赋》。两赋是傅抱石经常描绘的题材,既是描绘山水之美,又表现傅抱石于文中所绘人物的心态虽相隔千年却相互契合的情怀。
作品构图采用长条幅形式,远山为背景,山体雄伟,危崖陡峭高耸。中间则一片空白,显示出江面的宽阔。近景则一叶扁舟,船上人物线条潇洒流畅,虽眉目细小,但却面容恬淡,超凡脱俗,意态神韵皆为古人特有,生动而传神。“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情景跃然纸上。作品上部画危崖绝壁,用竖线条,下部一叶扁舟,用横线条破之,上下纵横相映成趣,构图简洁而大胆。人物精致,神采奕奕。于磅礡大气中见精微,于蓬勃生机中见率真的高妙境界。颇得“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之情怀。
于非闇(1889 - 1959)
本幅作品创作于1930年初,这一年正是于非闇从早年师宗白阳、青藤的写意花鸟向工笔重彩的过渡时期。因此从画面题款书风来看,尚未形成他后期惯用的“瘦金体”书风,这种略带元人风格的行楷书体在其后来的工笔画作中极少用到。于非闇的工笔花鸟从明代陈洪绶双钩着色入手,远溯宋元,尤得宋院体画精华。本幅作品亦是如此。“他勤心而虚心,每一张画都是他精心设计、精心构思、到处写生、到处征求意见而成的,每一张都有一小部分的创造史。”(胡絜青《想起了于非闇大师》)题跋中于非闇自嘲“胆大妄为”、“太不自量”,实为其研习探索精神之反映,舍惯性手法而挑艰难途径行之。花朵娇艳丰茂,设色淡雅、笔墨清秀洒脱。于非闇自幼就喜养鸟种花,喂养昆虫,平时经常到公园写生名花珍禽,体验所画对象的形神。画作中的蜻蜓、蚱蜢、蜜蜂皆从写生而来,将传统艺术的精华与师法自然相结合,抓住物象的重点去表现,造型准确,细致精微又生动传神。清丽秀雅的花朵、展翅于花上的蜻蜓、飞舞于花间的蜜蜂、静卧于藤蔓蚱蜢,动静结合,整个画面赏心悦目,宁静而雅致,极具文人情怀,实为于非闇早期工笔草虫的精品。
刘墉 (1719 – 1804)
Lot 486 书法 估价:RMB 250,000-300,000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通经博史,以善书与翁方纲齐名。乾隆年间,书风盛行。刘墉的书法初学赵孟俯,后学董其昌,后博采众长,泛学诸家,本幅作品为刘墉临初唐书。虽作品为临摹之作,点画转折全由古人法帖而来,且能举重若轻,转化妙用而不留痕迹。笔画圆软,然精华内敛,最能体现其“棉里裹铁”的特色。全篇笔画以丰润为主,然不乏细瘦如金的笔画,肥瘦呼应,相互变化,独有一份自成万态的情趣,正所谓“貌丰骨劲、味厚藏神”。且本幅作品是在极光华的蜡笺上所作,墨色浓厚,沉而不浮,其深厚功力可见一斑。
郭沫若 (1892 - 1978)
1944年郭沫若先生曾为同题材的第一幅作品题诗:“阮咸拨罢意低迷,独坐瑶阶有所思,一曲熏风天末奇寄,芭蕉叶绿上峨眉”。阮咸,乐器,晋阮咸所创制,故名。此幅《罢阮图》创作于1962年。画中仕女二人,构图简洁,人物刻画细致入微。仕女容貌端庄,颇具唐人风范。画中鬓发及乐器均以淡墨晕染,衣褶腰带线条流利洒脱,随风飘落的树叶配合周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营造出孤高离俗而又闲逸自适的情致。
陆俨少(1909 - 1993)
Lot 561 《微雨初霁》 估价:RMB 800,000-1,200,000
陆俨少先生在山水画中独创了两种新技法,一是“留白”,二是“墨块”。所谓“留白”就是以水墨留出白痕,这种白痕在陆先生的作品种多数用来表现云雾,也可以被看成泉水、山径和浪花。留白要以墨色反衬,所以陆先生又创“墨块”法,以浓墨积点成块。陆先生还擅长用长线条描水勾云,他的水纹描绘写尽了江波万态。他的勾云是以较细的拖笔中锋画云的阳面,以较淡而毛的环曲线条勾云的阴面。是幅《微雨初霁》陆俨少先生运笔自如;流畅飞扬,极其具有飞动之气势。对于云之阴阳两面,以墨之浓淡表现而出,泾渭分明。 以积墨成块,层层迭迭,或以线条勾之;或下笔审时度势,计白当黑,回环反复,留白之处恰到好处,自然之极!更为精彩的是,勾云与积墨二者共享,山石前用墨积蕴,而山石后有以线勾烘而出,动静分明,机具神采,气象万千。
贺天健(1891- 1977)
中国的山水画,是人化的自然、得之于山川之灵气,至深至鉅。贺天健少年时即工习山水,早着才华。他初从四王、吴历起手,师法王时敏的披麻横点、王石谷的“硬皴接笔”,打下笔墨基础。后遂上溯南宋,研习李唐、夏圭,继则会心黄公望、王蒙之元人笔意。是幅“赤壁夜游”即是贺天健以现实山水印证古人皴法之代表佳构。画作中披麻皴、“解索皴”、 “牛毛皴”等古人之技法经贺天健结合实地写生,在其胸中融会贯通。皴法舒展、轻松自然,画风清秀淡雅,恰到好处的将线条的柔美、恬淡与笔墨的湿润表现出来,着意发掘赤壁山川之灵秀,使画面呈现出放射、修长、波动、活泼、流畅和升腾的韵律情致。实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因而其皴法得之于山川,而山川复可印证其皴法。画作中山石的明暗、青绿的运用则是其受浙派戴进影响,层层尽染,沉厚匈满,设色讲究层次,多用复色,法度谨严,颇得“来人格律,元人笔意”,而能自创新境耳。
Lot556黄胄 多福多寿 设色纸本 立轴
估价:800,000-1,000,000 题识:多福多寿。黄胄。钤印:黄胄梁氏、雨石居
Lot557徐悲鸿 奔马 水墨纸本 镜框
估价:RMB 600,000-800,000 一九三八年作 题识:廿七年(1938)残腊,悲鸿写。 钤印:悲鸿
【编辑:颜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