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当代艺术史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18日在天津美院开幕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超 2011-11-18

2011年11月18日上午8点,由著名美术理论家、学者高名潞先生主持的“当代艺术史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美院开幕。国内外知名现当代艺术史学者齐聚在此,共同讨论当代艺术史的书写问题。在研讨会间隙,与当代艺术史书写关系密切的“回望六〇”艺术展也在当日下午开幕。

 

 

“当代艺术史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本次研讨会是高名潞自2010年由四川美院“转战”天津美术学院成立当代艺术研究所之后的第一次重要会议,并把研讨的主题定为“当代艺术史的书写”,在当下“新艺术史”面临不破不立的语境下,进行一次对中国艺术发展史逻辑线索的梳理,既是记录,也是评判,希望能够从过往的历史中探讨未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可能性。

 

11月18日主要发表演讲的参会人员与演讲主题:

 

詹姆斯•梅尔(James Meyer,美国国家美术馆现当代艺术部高级策划)
演讲主题:《中国想象》

 

保罗•葛思谛(Paul Gladston,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教授)
演讲主题:《超越(当代性):有关国际后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话语的漫谈》

 

帕梅拉•李(Pamela Lee,斯坦福大学教授)
演讲主题:《当代的过去与现在:个人以及一代人的观点》

 

高名潞(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教授)
演讲主题:开幕致辞,以及对四十年代一来中国当代艺术的简短梳理。

 

常宁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演讲主题:《建构与整合——西方艺术史理论与方法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影响以及问题》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执行主编)
演讲主题:主题一《方法论转型和当代艺术书写》点评人

  

沈语冰(浙江大学教授)
演讲主题:《中西交汇之间——西方当代艺术史在中国》,并作为主题二《理论离场和当代艺术史书写》主持人

 

朱其(批评家,策展人)
演讲主题:《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判断标准问题》

 

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为主题二《理论离场和当代艺术史书写》点评人

 

牛宏宝(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演讲主题:《艺术史的可能性:福柯之后的艺术史书写》

 

鲁明军(四川大学教师)
演讲主题:《档案与田野:视觉考古与当代艺术史写作》

 

邹建林(北京大学博士生,四川美术学院教师)
演讲主题:《从艺术到图像——谈汉斯•贝尔廷的艺术史书写逻辑》

 

杨冰莹(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
演讲主题:《当代艺术史的书写逻辑》

11月19日主要发表演讲的参会人员与演讲主题:

 

郝青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
演讲主题:《谁之立法:当代艺术史写作的主体价值与知识生产困境》

 

周彦(美国俄亥俄肯扬文理学院兼职教授)
演讲主题:《艺术体制:批判与批判的体制》

 

海因茨-诺贝尔特 约克斯(Heinz-Norbert Jocks,德国批评家、策展人)
演讲主题:《绕道东方当今对于我们缘何与绕道西方一样富有成效——关于一种可能得艺术史的哲学思考》

 

夏可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演讲主题:《现代性绘画三个阶段的三次复写——从中国当代水墨的问题出发》

 

安静(Lee Ambrozy, 中央美术学院讲师,纽约《艺术论坛 》杂志中文网站Artforum.com.cn 主编)
演讲主题:《讨论<现代主义和二十世纪艺术批评里的中国“他者”身份>一文》

 

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演讲主题:《如何从跨文化视野撰写世界艺术史——兼与大卫·卡里尔商榷》

 

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演讲主题:《策展机制与中国当代艺术书写》

 

杰夫•卡普兰(Geoff Kaplan,旧金山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教授)
演讲主题:《人民的力量:激进出版物的设计以及对立文化的兴起,1964-1974》

 

王明贤(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演讲主题:《1967年红卫兵展览与中国现代美术之转向》

演讲者精彩语录

 

高名潞:整一性不是一致或者统一,而是全面的视角。艺术历史是诸多方面在“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共生状态中存在的,甚至在同一个主流叙事中也有多方面。六十年代和文革中的“去政治”和红卫兵的复杂性是例证。

 

詹姆斯•梅尔(James Meyer):在60年代末期,红旗是苏和毛的标志。他认为中国艺术家60年代的回忆与西方艺术家不同,并例举邵逸农的作品,以及大字报对文革繁荣兴衰的反应以及对自我批评的重要作用。格美林的作品表现了中国左翼的幻想和中国艺术家的陌生暴力。

 

帕梅拉•李(Pamela Lee)她认为当代艺术要讨论过去和现在两个问题并当做一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需讨论自身条件理论性变化,并列举了艺术家克劳斯以及他对对艺术史的短暂贡献。

 

沈语冰:中国80年代是一个艺术学术研究很发达的时期。贡布里希的代表著作比如《艺术发展史》和《秩序感》,也被当做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的重要构成,这是对中国美术界一种奇妙的影响。

 

杨冰莹:中国当代艺术并不存在西方前现代和后现代的那种逻辑。当代艺术不是时间上的概念,它还存在一定得价值判断。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展开时本身就是在一个开放的、受西方影响之下的情境下,它内在包含着文化的交流。因此我们在谈论当代艺术史的时候无法避免的要把西方作为一个参照系。

 

保罗•葛思谛(Paul Gladston):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个非常有艺术感的词,中国文化博大,也是各地文化的集合。这是一种对后现代主义概念的延续,并与解构主义相联系,因此,艺术的创造与时间、地点、文化形态相关,也与相关的当代道德、美学有关系。

 

朱其:费大为在尤仑斯做的八五回顾展很有意思,但他用的“第一次前卫艺术运动”这个说法实际上修改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定义,艺术家实际上是使用了西方古典的语言。从05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为分期,并在艺术史的书写上包含了古典和前卫语言。

 

常宁生: 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国际化,像蔡国强、艾未未等艺术家的作品也被国际所关注,但可能也会有一些作品在评论的角度或者人脉的关系被忽略,因此当代艺术写作应该有一个更加开放的视野。

 

金宁:艺术史即便出来之后也会面临这样一个局面,比如说所有的艺术史都是供批判使用的,所有艺术史都可以打上一个标签“供批判阅读”,像过去的内部读物一样。这让我想起一些文艺型的会议,我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会议开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学科可以取消了。

高鹏:民营美术馆的资金独立性保障了学术独立性,并能够成立自我的学术体制。关于民营美术馆在书写艺术史方面的自由,以今日美术馆为例,它有比较完整的学术部,并采用外聘独立策展人的制度,于此会从不同角度带来艺术家和展览,书写的艺术史就会有不同的层面。

 

郝青松:吕澎先生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为例,这是我们的悲哀之处,即便我们发现很多问题,但是我们还是要以它为例,这是我们当代艺术史的局限所在。

 

周彦:在中国批判艺术体制不可是一种西方式的艺术体制批判的重复,中国的艺术家用批判性的不同的文化环境和体制形式。中国和西方在艺术体制批判上可能有一点相同,就是我们任重道远,西方已经进行了40年,我们不知道要进行多少年。

 

海因茨-诺贝尔特 约克斯:我觉得不仅仅需要中国进行一个迂回,当然西方也需要进行一个迂回,只有这样,东方的思想才能够有一个国外的视角,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更多的追求和思想,这种东西方的迂回是有收获的,对于当代艺术史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夏可君:我把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个大概的勾勒,我们知道,中国最重要的艺术特点就是书写性,所谓的书画同源是不可能存在的,中国为什么过多关注中国艺术的行为,他们对中国艺术内在的精神就是书写性。

 

安静:柏林伯格断定中国艺术有一种装饰性,他这么说也是有贬义意思的,在他的观点中,说中国画成为“困扰着现代主义绘画的幽灵”,他认为中国画是纯化绘画走歪了。

 

王璜生:我们当代艺术史的书写和策展人之间的个人立场是有很大关系的,而且恰恰这种个人立场才构成了当代艺术史非常丰富的内涵。由更多的个人立场所体现的美术史的书写而构成了一种真正的完全的当代艺术史的书写。恰恰这些个人的书写都是一些相关的史论家,而且是对相关活动的真正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王明贤:文革中对红卫兵美术展览的赞颂 在文化大革命中对这些革命美展的评论不是请专业的美术评论家评论,而是请工农兵来讨论。所以当时就提到,这些展览被认为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是毛主席文艺复兴路线的丰硕成果。

高名潞


 

周彦

詹姆斯•梅尔(James Meyer)

帕梅拉•李(Pamela Lee)

沈语冰

杨冰莹

保罗•葛思谛(Paul Gladston)

朱其

常宁生

牛宏宝

鲁明军

邹建林

 

杰夫 卡普兰(Geoff Kaplan,旧金山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教授)

王明贤(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安静(Lee Ambrozy, 中央美术学院讲师,纽约《艺术论坛 》杂志中文网站Artforum.com.cn 主编)

夏可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周彦(美国俄亥俄肯扬文理学院兼职教授)

郝青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

圆桌会议

周彦老师向演讲者提问

现场观众提问

“回望六〇”艺术展开幕现场 高名潞发言

“回望六〇”艺术展 喻红发言

喻红作品

蒋少武作品

吴寅伯作品

张胜作品

“回望六〇”艺术展 展览现场

 


【编辑:李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