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仁“稻可道,非常稻”铜雕展现场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2012年上海艺术博览会”可谓盛况空前,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一百五十家画廊和艺术机构参展,其中最大的400平方米展位,展示的是来自浙江杭州的铜雕艺术家朱炳仁的作品。首次参加上海艺博会便高调亮相, 朱炳仁的“稻可道,非常稻”铜雕展将成为本届上海艺博会最具传奇的看点。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选择表现的主题,总是风花雪月,梅兰竹菊,而朱炳仁偏偏选择了处处可见,日日可食,人人可种的“稻”,来表现他心中的大“道”。这稻是寻常,也是纲常。这稻以有形之体,喂养人的无形精神。这稻,大到可以拯救一国饥荒,小到只是餐桌一粒。稻的形象,是朱炳仁心中艺术与人生的体验。
这次“稻可道,非常稻”铜雕展分为“稻”、“荷花”、“盆景”三大系列。著名策展人程昕东担任此次展览的艺术总顾问,他评价说:这三大系列,体现出朱炳仁的铜艺术由具象出发的“制造”,到由观念出发的“创造”;是朱炳仁从遵循古艺的工艺大师,到自由的当代艺术家的华丽转身的见证。这些作品充满了艺术家探索的激情和大胆尝试,极具收藏价值。
制铜世家 一场火烧出新葩
出生于1944年的朱炳仁是一个传奇铜匠世家的第四代传人,他是铜艺术领域中唯一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拥有六十余项国家专利,担当峨眉山金顶、雷峰塔、灵隐铜殿及台湾同源桥等十六大铜建筑的总工程师,发表《中国当代铜建筑艺术》专著,创造出家族制铜工艺的高峰。
朱家做铜的经历可以上溯至清朝同治年间的第一代朱雨相和朱庆润。本是书香门第出身的兄弟俩擅长书法,也喜好生意,在绍兴开了一家名为“朱府义大铜铺”,为方圆百里内的居民制造家什。而到第三代朱德源已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大家,一生为名山大刹题写楹联百余幅。他将书法与铜结合,开创了“铜书法”,杭州的很多老字号都以得到朱德源题写的“金字招牌”为荣。第四代朱炳仁少年时,正遇建国前后,国家从“大炼钢铁”到对稀有金属集中配给,使朱炳仁一直与铜无缘。直到1983年,朱炳仁与父亲共同开创“金星铜店”,他才正式与铜结缘。
然而真正让朱家铜艺焕发新生的是一场大火。2006年,朱炳仁为常州天宁寺建造宝塔,在竣工的最后关头,一场大火烧了起来。塔的屋檐被烧毁,而高温熔炼形成的铜结晶体千姿百态,这让眼光独到的朱炳仁发现了熔铜之美,发现一个新的艺术语言。
传统的铜文化,都是铸铜文化,铜只能在翻模中成型。而朱炳仁独创的熔铜工艺,第一次让铜在一定的空间里自由流动,不受拘束,形成千姿百态的肌理。熔铜脱离模具,一次成型,因而每一件都是孤品,不可复制。熔铜创作要求对材料的把握炉火纯青,又要有独特的创作观念,才能将熔铜的材料特性发挥到淋漓尽致。朱炳仁数十年积累的铜制造经验让他很快摸清熔铜的秉性,完成的熔铜作品随意赋性,线条延展,观之如有舞动的韵律。朱炳仁还借鉴了五彩、珐琅彩、粉彩的手法,在熔铜材质上创造出全新彩绘“庚彩”,让古朴的铜更加流光溢彩。
2010年,朱炳仁用刚诞生4年的熔铜艺术做成的作品在西子湖畔与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对话,让达利艺术馆负责人居庸“十分震惊”,认为“看到了在世上从未看到的艺术”。一场大火,解放了铜,也解放了朱炳仁的艺术天才,当时评论家评论他的作品是“熔现实主义”,这与以达利为代表的西方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颠覆经典、突破传统的创造精神暗合,成为两者对话的基础。
朱炳仁艺术的难能可贵,在于他一方面尊重“铜”这个材质的存在感,从“铜”的物理属性出发创作;另一方面,他极度张扬个人的艺术风格,用明显具有当代性的观念指导他的创作。这种以当代的语法,架构传统的语汇,融合个人的修辞的创作方式,也许可以推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措施。
艺术跨界 诗作雕塑相得益彰
2011年文汇出版社出版的《云彩——朱炳仁诗选》一书的扉页上,印着一句:“如果诗只剩下黑白了,这里飘着云彩”。全书四十三首诗,是朱炳仁近几年的创作。诗的主题,有对铜艺创作的抒怀,有对社会现实的悲悯,有对历史人文的再解,也有对佛理哲学的感悟;诗的文字,有“创造,就是给历史制造创伤”的霸道,有“三十六只眼睛,在五千年的文明里,黑灯瞎火”的痛惜,有“相思如柳丝,不弃,不妄”的情长,有“你是汪伦,我是李白”的惦念。如果说诗心纵横,那么人心,更是气象万千。
很难想象,朱炳仁同时是雕塑家、诗人、书法家、画家、摄影爱好者,甚至也精通网络上的最新信息。同时,他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文化推动者。他为表达对海峡两岸互通的关切,特意雕刻了一座一半是日月潭、一半是西湖三潭的“同源桥”送到台湾;他和余光中的《乡愁》对诗,并在北京大学和余光中同台朗诵。他在产铜大国智利发生巨大地震时,将当时所收到的工程款慷慨捐出,并再捐艺术作品。上海世博会上,他同时担任了智利馆、中国馆和杭州馆铜部分的工艺建设,把当代中国顶尖的铜工艺、铜艺术介绍给各国来宾。
为朱炳仁此次展览担任艺术总顾问的程昕东,同样是一位名家。他是上海艺博会绕不开的传奇。从1997年第一届上海艺博会开始,程昕东连续十年参会,代理海外画廊带来超过近百件国际艺术大师的巨制名作,包括罗丹的《思想者》、恺撒的《大拇指》、达利的《有抽屉的米洛的维纳斯》、雷诺的《红色聚宝盆》、阿曼的《维纳斯与大提琴》等等。“程昕东”这个名字,在上海艺博会就是国际艺术大师作品的代表。近几年,程昕东在全世界推广他“流动的美术馆”的理念,常年在国际游走,程昕东合作的都是具有国际水准的一流当代艺术家。此次上海艺博会,程昕东作为朱炳仁“稻可‘道’,非常道”展览的艺术总顾问,在离席五年后重返,引来各方关注。
朱炳仁“稻可道,非常稻”铜雕展作品
朱炳仁“稻可道,非常稻”铜雕展作品
朱炳仁“稻可道,非常稻”铜雕展作品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