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陈淑霞:游走于虚实两境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唐子韬 2013-03-25

◎陈淑霞作品有着如她本人气质一样的宁静优雅。她的画在平淡的表面下,用天真的色彩、模糊的人物表情追寻着当代人失落的心。

◎通过借鉴中国画的意境,陈淑霞把中国画中自然天真的因素融入到自己的油画创作当中。她说,想要从传统的国画里借鉴一些元素,表达当代人的情感。她甚至有在作品中表现禅意的追求。

◎在静物画中,她赋予事物特别的生机;在人物画中,表达模糊表情后面的人的内心世界;风景画中,在虚构的景物中体现人的焦虑。陈淑霞的画是在“虚”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实”的境界。

陈淑霞的画,宁静安详、温文尔雅。平静、优雅的画面中,透着诗人的气质。理解她的作品,需要安静下来,静静的读,仔细地品味。读她的画,像是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对视,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上世纪90年代初,陈淑霞就参与了“新生代艺术展”、“女画家的世界展”、“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等重要展览,引起美术界的广泛关注。1991年,她以一幅《粉红色的花》夺得第一届中国油画年展银奖。

多年来,她的生活在变,画在变,但她的内心仍然平和淡然。

回到内心

陈淑霞作品有着如她本人气质一样的宁静优雅。她的画在平淡的表面下,用天真的色彩、模糊的人物表情追寻着当代人失落的心。

1979年,16岁的陈淑霞进入中央美院附中,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大学毕业后,她留校任教并坚持创作。1990年代初,陈淑霞和她的同代画家们开始走出80 年代以来的沉重主题,从注重社会、人文、历史的宏大叙事转向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陈淑霞以自己的方式,进入到最细腻丰富的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她并没有刻意描绘现实,而是更加强调人物内心的情感。她的画让人从心灵出发,再回到内心。

从1987年美院毕业到2000年期间,陈淑霞创作了许多室内静物作品,这些拟人化表现方式,让人耳目一新。2000年之后到2005年,她开始更加注重色彩的调整,试图从色彩中找到表现空间方法。这一时期,她致力于通过各种色调的配合,来发挥色彩在空间利用和情感表现上的作用。“从在美院上学期间到现在,我一直非常酷爱色彩。对我来说,绘画艺术的色彩所带来的冲击力是别的艺术所不能代替的。”陈淑霞说。

她称2000年之后的那几年间,自己甚至“掉入了色彩的游戏当中”,在色彩的运用和空间表现上花了很多时间。

陈淑霞的作品中有着来自生命的智慧。她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将人的生活情感、情绪还原。在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她逐渐将学院的传统与个人风格结合起来,创造出个性鲜明的艺术特征。似是而非的画面中,人们总能体会到她内心的单纯情绪。观者不必担心复杂的画面结构而带来的阅读困难,只需放松身心、静静地体会画面带来的愉悦。

在陈淑霞的作品中,抽象概括的静物、简化的自然景观,以及模糊的人物表情,总是透出一种真切的内心情感。她所制造的画面肌理效果,突出了材料质感和笔触的把握,在简洁、虚化中不失坚实。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殷双喜在评价陈淑霞时说:“陈淑霞的作品绝不是自然主义的再现,她的作品较好地达到了形式与内涵的谐调统一,在她的画面中,更为突出的也许是对于画面结构与色彩语言的精到把握。”

在1990年代,陈淑霞更多的是把生活化的经验主题融入绘画当中。用自己特有的笔法,以近乎平涂的绘画技巧将灰色调处理的和谐而又贴近现实。这段时期,她作品中对生活日常静物的描绘带有鲜明的个性。这些看似沉浸在个人世界的小景观,不仅是着力于个人世界的描绘,也是对平淡生活单纯、快乐的一种的感动。在作品《粉红色的花》中,洋溢着脉脉的温情和闲适。抽象的几何形与写实的花朵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和谐关系。平面化的空间和单纯色块的搭配,显示出她对于色彩营造空间的追求。

与此同时,陈淑霞的人物画则场景大多选择在室内,这与后期融入自然的人物有很大不同。这一阶段的人物主要是以家人、好友的肖像为主。这些经过抽象变形的肖像,并没有因为形象的失真而变得面目不清,相反,她对表情的巧妙刻画,让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活。陈淑霞用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将画面与观者的内心联系起来。

“我的作品同时有静物、人物、风景。静物一般是搁在一个空间里。我不是写实的去画,而是尽可能地表现感觉。包括人物面部的表情,基本上是虚幻的,而不是真实的写实表情。”她说道,“对我来说,人和人之间的熟悉是最难的。包括我最亲近的人,有时候会突然让我感到陌生。所以,我更希望把人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表现出来。”

回归自然

2005年以后,陈淑霞开始创作风景题材的作品。她告诉记者,这些风景画首先是从传统中国画中得到的体会。“传统中国画在空间表现和意境上,给了我很多启发。这段时期,我学习了一些中国画,并且想在自己的创作中,把中国画的创作方式和中国画的空间表现、情感表达,运用到我的画面上来。”陈淑霞说。在她的这类画中,中国画闲淡优雅的气质,并不是通过表面的形式照搬过来,而是通过油画特有的材质感觉在色彩运用和块面处理上将中国画的意境借鉴过来。

在作品《桃山》看似单纯的画面中,大色块的对比蕴含着细微的色调起伏,远山中色彩笔触的变化,让简单的形体有了丰富的动态。大块粉红色的近景中,一抹或重或淡的色块,让整个画面活泼起来。这样的整体把握和细节处理,正如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焦、浓、重、淡、清”五种笔墨变化的运用,不仅融入了当代油画技巧,也融入了中国画的笔墨意境。而在类似作品《橙江》、《风峰》中,人物的介入,让这样的意境发生了改变。人物在山水中似乎显得孤独犹豫、浮躁不安,让人忧虑。

陈淑霞坦言,她的这类风景作品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从情感上来说,我是针对目前社会中人在情感和情绪上的浮躁,而追求一种人回到更自然的状态当中的情绪。”在她看来,今天的社会发展速度很快,但人们似乎并没有因此而越来越幸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并没有给人带来安定的感觉。

“我画了很多希望人回到大自然中去的画,但是回到大自然的人,在我的画面里看不到笑的表情,他们似乎都是很忧郁的。”

实际上,人不可能回到过去,回到以前的自然的状态。现代人只能到大自然中做短暂的停留,而这短暂的一瞬,也往往被世俗的琐事所打断。“现代生活给我们带来好的方面的同时,是不是也带给我们更多的负担?一些负面的“垃圾”?”陈淑霞的画,正是对这种生活状态的质疑。

大色块的景物和模糊的人影并没有消解人的存在感,相反在若隐若现、若即若离之间,画家在试图寻找着人存在的意义。陈淑霞正是通过这样的风景画,表达了她对目前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忧虑。

通过借鉴中国画的意境,陈淑霞把中国画中自然天真的因素融入自己的油画创作当中。“油画毕竟是西方传过来的,我想要从传统的国画里借鉴一些元素,表达当代人的情感。有人说从我的画里看到了禅的感觉,我确实有这方面的追求。”

陈淑霞将中国画传统表现技术、表现方式自然地融入西方绘画方式里,用特殊的笔触和画法,创作出不同于古今绘画的特别“意境”。

虚实两境

陈淑霞的作品让人与喧嚣的尘世相隔,画面中那些似是而非的场景,就像是美好离奇的童话世界,又像是无法到达的理想彼岸,让人心生幻觉。

作为一个从事油画创作的中国艺术家,陈淑霞在几十年的创作经历中,越来越体会到中国艺术精髓的重要性。“中国传统艺术中讲究虚实关系,这是艺术最重要的方面。眼睛不一定能看到,而是要用心感受到。我在创作中越来越注重如何将中国的艺术精神用得更好一些。”她说。

在静物画中,她赋予事物特别的生机;在人物画中,表达模糊表情后面的人的内心世界;风景画中,在虚构的景物中体现人的焦虑。陈淑霞的画是在“虚”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实”。

“虚”的画面境界最终是要引导人们走入到“实”的自我内心。虚实相生的两境,是她绘画的根本。在虚实两境之间,陈淑霞获得了一种若即若离之间的平衡。这是画家对人生的感悟。在陈淑霞看来,生活的感人之处在于自然之中的自我审视。绘画为人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开了一扇往来无碍的门,让人在繁重的现实之下,找到心神的安息之所。

正如殷双喜的评价,“在虚实两境之间,陈淑霞获得了一种不即不离、不舍不弃的平衡,她称之为抵御无奈的选择,其实那是她温文尔雅的外表下执著个性使然。在陈淑霞看来,生活中的感人至深之处,对他人可能是具体的人和事,对自己却可能是自然和天空。大部分人不是苟且生活就是批评现实,逃避和责任纠缠得人心神难定。而陈淑霞在画布上对纯真明丽的追求,不过就是一种艺术对生活的平衡。”

“当今社会太浮躁了,所有的人、所有层次的人都很浮躁。艺术文化应该是慢慢发展起来的。”陈淑霞感叹道。或许,她需要面对着自己的作品,与纷繁复杂的世界保持距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