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重庆,当然是连绵的阴雨天,湿润的空气,热辣的火锅,廉价却美味的小面,街头的棒棒和开飞车的的哥。而与我相关的,则是那长江边重庆发电厂两根大烟囱下的城乡结合部——黄桷坪。
黄桷坪是一个鱼龙混杂而又富有魅力的地方,因四川美术学院的存在使得它成孕育了一个独特的生活和文化氛围。黄桷坪的梯坎豆花和胡记蹄花吸引了太多重庆各地的人来此尝鲜,而开设了近30年的交通茶馆才是本地闲人聊天打牌最爱的去处。尽管它残破斑驳,甚至散发着老旧的异味,还是吸引着一届又一届的美院学生来到这里画画、聊天、讨论。位于川美对面的老巢酒吧是由美院老师家属所经营,它的顾客多数是美院的老师和学生,这里有美术学系教授王小箭领衔的黄桷坪独特的酒桌教学文化,老师与学生同桌喝酒谈艺,老师买单是不成文的惯例。
川美的开放与包容更多的体现在独立空间的自我组织。2004年我入学时就听说学校旁边有个"石头房子",真的就是一座简陋的石头房子,主持人是策划人倪昆和艺术家庞璇。"石头房子"常举办实验先锋音乐演出,各种展览、派对,当然最多的活动是艺术电影的放映和放映后的讨论会。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石头房子"消失了,之后倪昆与鲍栋等人又做了实验的非盈利空间H2。我在这里参加了一次最为特别的展览开幕式,是李勇的个展,早上5:20开幕,仅有我们4、5个人合影留念。仔细想来,重庆真是个艺术氛围特殊的地方,艺术家很多,画廊很少,活跃的非盈利空间凸显,例如:田萌主持的岭空间、杨述的器空间、王海川等人的望江公社、黄显等艺术家组织的锤子空间。这些非盈利空间的存在使得川美打破了绘画一统天下的格局,更多的实验性的项目和作品在此呈现。客观的讲,重庆的非盈利空间存在它的局限性,艺术家选择范围较窄,给人一种小圈子自娱自乐的感觉。当然不乏国际艺术家交流驻留计划,也有艺术家调侃称之为国际二流子。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空间的项目使黄桷坪的艺术生态更加完善和活跃,让艺术家可以进行更理想主义的创作,虽然条件相对艰苦,艺术家自己布展是常态,但是这些项目的整体质量甚至超过北京的艺术机构。
2007年,TOM网美术同盟是艺术圈最为活跃的网络阵地,在这里爆发了关于卡通一代的论战。那几年川美绘画受到卡通风潮的影响很大,在校学生判断力局限,涌现了许多盲目的跟风行为,现在回头去翻看那几年川美毕业的艺术家作品,许多早期都有这样的影子。为此,油画系还曾专门开设了研讨会进行讨论,并邀请美术学系老师和学生参加,这在当时是美院绘画系与理论系非常少有的交流。那场研讨会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了,好像也没有产生什么具体的影响。不过事件经过时间的发酵之后,后几届绘画系的学生开始出现抗拒和抵抗的声音,而且滋长的很快,甚至有些矫枉过正,谈起卡通常是嗤之以鼻。
那时候的网络氛围还是令艺术圈兴奋的,今日回想起甚至是有些留恋的,除了美术同盟,艺术数据网是黄桷坪艺术小圈子的兴奋剂。它是由王小箭先生一手建立起来的,美术学系学生自愿参与工作,少许艺术家赞助,完全非盈利的艺术网站。艺术数据网作为一个美术理论和策划专业的实践基地为许多学生提供了机会,同时为美术学系与创作类科系搭建了桥梁。我策划的第一个展览也是由艺术数据网主办的《规·矩--唐明伟几何抽象个展》(2007)。与唐明伟结识是经过王小箭老师的介绍,那时感觉唐明伟是油画系的一个特例,绘画功底很好,手快,但已经放下画笔了,痴迷于逻辑学,手绘了很多几何抽象的手稿,作品完全用电脑制作。展览在坦克库艺术区的感觉艺术空间,展览当天许多朋友和老师都到场,使我虚荣心膨胀。展览之后有朋友问我策展人是一个职业吗,靠什么生存?我竟答不上来,因为当时在学校的展览策划都是几乎没有资金的。那些跟同学们通宵布展、在13楼打地铺、在后门吃烧烤的日子,从来没觉得苦,现在回忆起来反倒觉得有趣。
2007年,首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在北京通州月亮河度假村召开;坦克库o重庆当代艺术中心举办揭牌仪式----以方力钧、王广义、张晓刚、岳敏君四位艺术家名义命名的工作室,继挂牌之后正式启动。这一年,美术学系离开黄桷坪进驻虎溪大学城新校区。也是在这一年我大三,离开了黄桷坪,没在新校区待多久,就与多位同学一起北上开始了北漂的日子。时值费大为主持的UCCA开幕展《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筹备时期,我与赵克家、李超等同学进驻UCCA进行画册资料整理、收集、编撰的实习工作。这段时期让我恶补了中国当代美术史,接触了许多艺术家前辈,是一段非常难忘、宝贵的经历。同时期,我的同学们陆续进入北京宋庄、798画廊,各大艺术媒体工作,直至今日……
2008年毕业之后,我几乎每年都回一次重庆,策划展览、拜访艺术家。黄桷坪路上的人少了,满街的涂鸦令人焦躁。坦克库还在,11间、501已经萧条,102和管家林还有许多依旧坚守艺术理想战斗的兄弟,也有些艺术家陆续搬进了新校区的虎溪公社。对于虎溪校区的印象很模糊,再回去时,学校已经成为开放式的,校园很大很美,有湖、有山、有老院子,可我竟会在里面迷路,没有了黄桷坪江湖的感觉。江湖很好,吃喝玩乐有义谈艺,江湖不好,拉帮结派勾心斗角。
后记:一直想为黄桷坪写点什么,一直又想忍着不写,因为有太多值得写的东西,如果真写起来恐怕要用章节体的长文。谨以此文为挚友崔付利策划的切片式展览《追述的痕迹》添块砖。对于艺术,我们永远要警惕和怀疑,还在重庆坚持创作的艺术家朋友们,希望你们依然斗志昂扬,时常警醒自己。舒适是我们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