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事实,无论什么行业,搞经济,搞政治,搞艺术等等都一样,人分为两种类别:一种人是具备创造能力,是指引,是启蒙,是影响别人的领军人 物。另一种人是具备模仿能力,是贯彻,是继承前者的执行人物,无所谓好坏,无所谓对错,在社会上各有各的价值。从事艺术行业的人也是如此。在这里,我们的 谈论定位人群是,具备创造性才是真正艺术家价值观的范畴。
一个在艺术上真正有贡献的画家在成就自己创造的过程中,离不开这三大环节的互相作用:
1,自然的秉性
2,后天的努力
3,天生的直觉感悟,
1,人的自然秉性不管在外部世界如何的压力下,最终还是要回归自己本性的选择,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这是人的自然属性,创造的原动力来源于此。本性的选择在自身 艺术发展中会有丰富的含意,思维角度高度的差异,性情偏爱的差异,愿望要求程度的差异等等。举个例子:真正热爱画画的人,他能摆脱职业的要求而随性,随 意,随心而作,正可谓为自己想画什么?怎样去画?不得不画的愿望选择实现而苦苦挣扎。历史上像伦勃朗,梵高,都是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与众不同的坎坷经历。但 是有愿望选择不等于有能力,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没有对艺术创造的天生的感悟,也成就不了这些大师的贡献。
2,有了本性的选择大方向,后天的努力学习,如何形成自己的形式语言就至关重要了。艺术技巧的掌握,艺术修养的积累,只有掌握了足够含量的这两大版块,才有形成自己的形式语言的可能性。问题是先着手从那个方面开始?各有利弊。
一,首先在积累艺术修养上下功夫,理论上建立自己的价值取向,确定自己的形式语言范围,组合自己鲜明的视觉图式框架,然后不断地添加养料丰富形式语言的含金量。一个画家只有在画自己的图式时,你才能意识到你从别人那里到底学到了多少?
吸取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严格地说一切外部世界的事物都是你可能吸收的养料,就看你有没有这能力。整体艺术技巧概念就是塑造自己的形式语言图式的能力,这 个能力包括如何从别人或者生活中变通而来的艺术"词汇",用自己的艺术"语法",组合成自己的"句子",完成自己的"传达"。这种方法的难点是:别人的技 巧是属于别人的图式框架,你是不可能生吞活剥地照搬架接,这里个全方位的调整,修改,重合,吸收,取决于你技巧和修养基本功是否扎实,是个很复杂的"修 炼"过程。这种方法容易建立自己的视觉图式框架,但是吸取外来的"影响"往往水土不服,或拒之门外或格格不入,纠结于排斥与接纳之间,通常你没有"悟 化"养料的足够才能,形式语言的单调,粗糙,肤浅就在所难免。因此这种方法要把握的恰当,成就自己的形式语言图式的高度,深度,宽度,成为"开宗立派"的 大师不是件容易的事。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从一开始你就与他人保持距离,维护鲜明的个性图式,保持着与众不同的特点。
二,先从掌握艺术技巧着手。让你在技巧三维度(高度,深度,宽度)上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这种方法通常是传统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 是:主张临摹起步,迅速掌握别人的技能。当你掌握的技巧越丰富,你将来的形式语言图式能量可能会越宽泛。如果你真正学好,学透规律,掌握密码,你是可 以"解锁"跳出别人形式语言的束搏,你的绘画综合实力体现在可塑性,多样性,复杂性上将是巨大的。这是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的质量体现。这就是传统里创 新的过程。这种方法的难点是: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你自己的眼睛,脑子都让别人的"优秀榜样"洗过了,你是不是还能清晰地认识到你自己的存在最为关键!你 的认真学习使得你拥有大量的绘画"词汇",绘画"语法",绘画"句子结构"可惜都属于人家的完美"传达"语言!离开了他们想画自己的关注点,不知所措!一 筹莫展!你不可能一拍脑袋就会有根本的改变,因为你已经不知不觉地习惯这种别人的结构程序的绝对性而难以自拔。任何"闯关"想另辟蹊径的热情愿望,甚至连 自己眼睛这一关都过不了就夭折,更不要说别人的挑剔。不根据别人的语言形式就不会画画了,无从着手久而久之,你就会为自己找理由,因为会画别人的图式总比 不会画画好,你会顺理成章标榜自己以"传统派"自居。至少作为一个职业画匠,在众人艺术品味低下的环境内,做个"名家"还是没有问题的。这种情况在中国画 画坛比比皆是!如果你还是有自己的艺术追求,通过这种学习方法想建立自己的视觉图式框架,就必须有大破大立的勇气,熬过破旧立新,寻找自我的镇痛阶段,这 里同样需要像前面的学习方法一样,需要全方位的调整,修改,重合,吸收,完成复杂的脱胎换骨的"修炼"过程,找回自己的原创能力。我个人认为这种学习方法 适合悟性极高的少数人,造成历史上出大师的成功率很低也是这种学习方法所致,学中国画,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不足之处,影响了每个人不同原创开发的可能 性,只有极少数悟性极高的人画出来,说明敎学没抓住规律的关键。受众面太窄,毕竟在茫茫大海中用这种方法游到彼岸的人少之又少。
总之,这两种学习方法各有利弊,很难说那一种方法是正确的,有的时候两种方法还可以交替互动延伸出第三种学习方法。因此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秉性出发,选择方法。
3,天才的直觉感悟
追求自己的艺术发展必然存在困境,有些我们凭理性无法突破,但凭悟性我们能够化解。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天分,关键在那里?如何把它开发出来?发挥 在何处?这些没有定律的情况都要靠先天的才能。天份大的艺术家是客观存在的,他对事物的反映,感悟能力比一般人强,比一般人快。他可以有超出常规与众不同 的学习方法,他会活学活用,随机应变,举一反三,用他自己独特的思维来悟化一切。通常这些人的绘画主观因素非常的鲜明,我们没有办法用规律来概括总结他的 经验。但是即使是这样的天才,如果没有后天足够的努力,和丰富的修养积累,要成为一代开宗立派的大师还是很困难的。
有客观规律的东西可以学,没客观规律的东西只能悟。
在学习过程中,通常有客观规律的东西我们可以学,例如偏重客观写实的绘画:学习基本的理论基础,掌握科学的态度,训练足够的造型能力,懂得如何运用明暗,色彩,结构规律的基本功,以及熟练制作的方法,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就能运用自如的。
而主观因素强烈的东西就另当别论了,我个人认为只能悟没法学,因为个人的东西,没有共性的规律,只有个体的特征,如果你跟着他与生俱来的一招一式模仿,他 的光辉神灵完全把你覆盖了。你个人的价值不复存在,如何学习中国画,问题也就在这里,她的意象特征带有鲜明的主观因素,主观的东西代表着不同人的特征,怎 么学?学习的方法不正确,就让别人的语言形式套住了,临摹作为学习中国画的传统方法,它的积极作用究竟在那里?搞的不好,学习的方法演变成学习的目的地, 值得讨论。学习不等于临摹,从熟悉笔墨技巧角度无可非议,但是带来的后果是,无法避免产生众多似曾相识的模仿者,说的直白点就是制造出一群画匠。至少逃脱 不了近亲繁殖的尴尬境地。当然也有人从临摹传统绘画着手,从中悟化出来,这是前面说的那些天才,但是这样的概率在历史上又有多大呢?不言自明。
其实,临摹也好写生也好这只是学习的方法,不是目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自己的东西。如果你能把握的住自己,什么方法都无所谓。就我个人而言,我主张学习中国画:熟悉笔墨技巧从临摹书法艺术着手,(这样既可以直接从点,线的用笔丰富性着手,又避免限制在别人的笔墨框架里团团转)掌握形式语言从造型训练着手,(从绘画的复杂要素组合,到统筹图式的个性化训练)尽量避免他人主观绘画因素介入到你的画面里来,你可以读画或者局部临摹,切忌通篇临摹完整复制本来是来得启发的,反而久而久之彻底被洗脑,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天生悟化的能力和戒备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