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上半年,从首尔、香港到纽约、巴塞尔,各大国际艺术博览会不仅是全球顶尖画廊的竞技场,更是新一代艺术力量崭露头角的关键舞台。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出生于1990年后的艺术家时,一个清晰的图景浮现出来: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媒介或纯粹的美学探索,而是以更为复杂、多维的视角,回应着这个时代的身份政治、历史记忆与技术环境。
从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亦能够看到一些创作上的趋势,如对创作材料的选择,展现出超越形式的深刻思考,他们将物质本身视为历史与情感的档案;在全球化语境下,对身份的探索变得空前复杂。年轻艺术家们正积极地从个人经验出发,挑战并重塑既有的文化框架;面对日益虚拟化和加速的社会,艺术家们转向内在,描绘当代人普遍的心理状态……
这些90后艺术家不再仅仅是“未来的希望”,他们已然是当下艺术界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他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多元的创作手法,证明了艺术在今天依然是剖析社会、疗愈创伤、构建新知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西特拉·萨斯米塔
Citra Sasmita
b.1990年
西特拉·萨斯米塔肖像,照片由Gus Agung/Niskala Studio拍摄,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巴厘岛出生的艺术家西特拉·萨斯米塔(Citra Sasmita)的艺术实践植根于她与家乡文化的深刻连结,并致力于对其进行颠覆与重塑。萨斯米塔并非艺术科班出身,早年主修文学和物理,后在《巴厘邮报》担任插画师的经历开启了她的艺术创作之路。她的作品深入探讨巴厘岛艺术与文化中的神话和误解,并对殖民历史塑造下的“真实”巴厘岛概念提出质疑。
萨斯米塔尤其关注女性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力图通过艺术颠覆传统的性别建构。她借用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卡马桑(Kamasan)绘画技巧,重新演绎古代文学、神话及仪式中的叙事,将女性塑造为反抗父权凝视的有力形象。
她的创作不仅限于绘画,也延伸至雕塑和装置,融合毛发、兽皮、古木等多种材料,构建出一个赋权女性的神圣宇宙。通过这种方式,萨斯米塔的艺术不仅是对个人身份的探索,也旨在为后父权社会的未来,构想一种世俗且充满力量的新神话。
2023年圣保罗双年展“Choreography of Impossible”委约西特拉·萨斯米塔创作的《Timur Merah Project IX: Beyond The Realm of Senses》,2023,照片由艺术家拍摄,图片由艺术家及巴西圣保罗双年展提供
2023年泰国双年展委约西特拉·萨斯米塔创作的《Timur Merah Project X: Theater in the land of Gods and Beast》,2023,照片由艺术家拍摄,图片由艺术及泰国双年展提供
横手太纪
Yokote Taiki
b.1998年
Yokote Taiki, Floating Rubble / Zen, Gure, Coco, Sen, Po, Ten, Kuki, Kurumi (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 2025.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CON
横手太纪的作品主要通过雕塑和装置,探索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现成物品,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
横手的创作核心在于发掘寻常物品的“野性”,他利用动态机制和雕塑手法,将塑料袋、碎石、防水布等废弃材料转化为充满动感的艺术品。他并非关注这些物体原有的功能或象征意义,而是着重于其纯粹的形态和运动,将每个物件视为独特的存在。他的作品也深受日本传统“侘寂”美学的影响,即在不完美和变化中寻找美感。
近年来,横手太纪开始将影像艺术融入创作,不断拓展其表现手法的边界。2025年首尔Frieze艺术博览会上,他展出了一件名为Floating Rubble / Zen, Gure, Coco, Sen, Po, Ten, Kuki, Kurumi的装置作品,该作品将他学生时代工作室的钢筋混凝土墙面和地板碎片悬浮在空中。这件作品延续了他一贯的创作思路,即通过雕塑、装置、录像和摄影等多种媒介,探讨被丢弃或过时材料中所蕴含的叙事,并赋予它们全新的意义。
Yokote Taiki东京首次个展“even a worm will turn”展览现场
凯特·迈斯纳
Kate Meissner
b.1995年
凯特·迈斯纳
图片来源:Lyles & King
凯特·迈斯纳生于萨克拉门托,加利福尼亚,目前居住在洛杉矶。
凯特·迈斯纳的绘画描绘了社会身份与物质属性皆高度模糊的感性人体。在被压缩且光线鲜明的空间里,这些躯体摆出各种姿态、肆意扭曲,仿佛沉浸在狂喜或痛苦的状态中,为取悦观者而进行着私密的表演。
迈斯纳的画作中栖居着多种“物种”:由柔软的渐变色调所渲染的理想化女性形态;带有义肢般附属物的、非标准形态且被刻意强调肉感的存在;以及异星般的生物,其光滑完美的表面因带有数字技术的印记而显得尤为诡异。夜总会的VIP包间、医院以及剧院构成了迈斯纳作品的背景——在所有这些场所中,被感知、被监视、被审视都会带来强烈而直观的心理冲击。作品中的具象元素总是若隐若现,并在戏剧性的明暗对照法、变幻莫测的皮肤描绘、非典型的人体构造和神秘难解的动机之下,呈现出一种陌生感。
Kate Meissner
Pucker, 2024
Oil on canvas, 89 × 102 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yles & King
Kate Meissner
Greenroom, 2024
Oil on canvas, 193 × 157.5 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yles & King
Kate Meissner
Bodyheat, 2024
Oil on canvas, 76.2 × 53.3 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yles & King
萨娜·沙赫穆拉多娃·坦斯卡
Sana Shahmuradova Tanska
b.1996年
Sana Shahmuradova Tanska 在其基辅的工作室,2023. Photo: Daria Svertilova
萨娜·沙赫穆拉多娃·坦斯卡1996年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其童年大部分时光在乌克兰的波多里亚村度过。她于2010年从一所芭蕾学校毕业,2013年随家人移民至加拿大多伦多。2020年,她在多伦多的约克大学获得心理学文学学士学位。
同年,萨娜·沙赫穆拉多娃决定移居基辅,并在此持续投身于绘画创作。萨娜通过其作品,探索自身根源,将创伤作为一种与先辈沟通和连接的工具。
她近期的作品着重探讨了代际创伤以及梦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并时常凸显战争中一些国家针对平民与自然所犯下的暴力与暴行。
Sana Shahmuradova Tanska
Living, dead, and yet unborn, 2024
oil on canvas, 222 × 258 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unia Nowik Gallery
Sana Shahmuradova Tanska
The Flow Remained in the Past, 2024
oil on canvas, 110 × 79 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unia Nowik Gallery
Sana Shahmuradova Tanska
A Nightmare of not Being Able to Enter the Black Sea*, 2023*
oil on canvas, 144 × 139 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unia Nowik Gallery
付 亮
Liang Fu
b.1993年
艺术家付亮
付亮1993年出生于四川,于法国南特高等美术学院(Nantes Saint-Nazaire School of Art)2019年获艺术学士学位,2021年获得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法国巴黎。
付亮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游移于自然、神话与宇宙之间的、深渊般而又古怪的特质。他的创作受自然界中流动物质在地球重力影响下的表现力与地质矿物的属性特征启发,探索事物内在与外在、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消失之间的关系。流动的水体和多彩的矿石诉说着生命的变迁与宇宙的亘古,在付亮创作过程中,水彩与矿物颜料于引力作用下渗透入画布,呼应着艺术家对自然的理解与感受。
付亮
《自由坠落》,2022
布面综合材料,230 × 200 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INSEED
付亮
《蜜》,2022
布面水彩与油画,195 × 130 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INSEED
付亮
《匿名#01》, 2022
布面水彩与油画,45 × 34.5 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INSEED
宋礼焕
Yehwan Song
b.1995年
宋礼焕(Yehwan Song)
宋礼焕是一位出生于1995年的韩国艺术家,现居纽约。她的艺术实践主要围绕网络艺术、装置和行为表演,通过解构和批判标准化的网络环境,探索被科技乌托邦光鲜表象所掩盖的边缘化用户所感受到的不适与焦虑。
宋礼焕的作品核心在于挑战以用户为中心、追求便捷流畅的通用网页设计理念。她认为,当今互联网充斥着统一的、模板化的网站,这种过度概括和标准化的设计抹杀了文化、政治和语言的复杂性,并剥夺了部分用户在网络环境中的合法权利。
为了抵制这种趋势,她创造了众多非传统、甚至“不友好”的网页交互界面。在创作中,她常常利用摩擦、延迟或混乱感作为策略,意图揭示那些在“流畅”设计中被刻意隐藏的问题。她的作品不仅限于线上,也延伸到线下,通过实体装置和雕塑将数字系统及其局限性可视化,从而建立线上与线下空间的联系。
宋礼焕
《我们还在(冲浪)吗?》,2025
交互网站,视频投影和动态雕塑,Pioneer Works展出时间:2025年2月8日-5月11日 ©艺术家和PW
宋礼焕《HELLO》
2022,动态交互 ©艺术家
宋礼焕
《(谁的)世界(如何)万维网》,2024
动态交互,纸板投影,网站,DOOSAN画廊展览现场,首尔,2024 ©艺术家和DOOSAN
宋礼焕
《停滞的信息之海》,2024
网站,纸板投影,300 x 270 x 270 cm,“The 25th Songeun Art Award”展览现场,2024,韩国,©艺术家及Songeun
莫尼罗拉·奥拉耶米·伊卢佩朱
Monilola Olayemi Ilupeju
b.1996年
莫尼罗拉·奥拉耶米·伊卢佩朱
住在柏林的尼日利亚裔美国跨学科艺术家莫尼洛拉·奥拉耶米·伊卢佩朱,其创作的核心在于审视被建构的现实,尤其是关乎种族、性别与酷儿身份的现实的断裂之处,并从中探寻疗愈与解放的空间。
她在纽约大学主修艺术与社会文化分析的经历,为其艺术实践注入了深厚的理论根基。她的作品持续探讨欲望、创伤、性与亲密的政治,并运用交叉性的反殖民方法论,探索酷儿群体的解放机制、宗教灵性,以及对记忆与童年的追溯。
在伊卢佩朱的实践中,材料的选择远超美学考量,而是成为承载个人经历、家族记忆与地缘政治的媒介。她将牛皮用以追忆先辈,以形似祖父建房所用的煤渣砖进行创作,并收集众人使用过的床单来探讨亲密关系与集体连接。这些充满触感的物质,将她所关注的抽象议题赋予了实体形态。
Monilola Olayemi Ilupeju
Pale of Crabs, 2023.
Private collection of the artist.
"Hands Full of Air"展览现场
10.12.20 – 28.03.21
at Galerie im Turm in Berlin, Germany
"Gymnasia"展览现场
A plus A Gallery, Venice
28.04.2023 — 15.07.2023
卢安娜·维特拉
Luana Vitra
b.1995年
Luana Vitra – Bare wire, confusion bait (2021), Exhibition: The Silence of Tired Tongues (2022) © Maarten Nauw / Framer Framed
卢安娜·维特拉是一位1995年出生的巴西跨学科艺术家,她的创作媒介涵盖视觉艺术、舞蹈与表演。她的艺术实践植根于个人成长背景与家乡独特的地理及历史,深入探索物质、领土与血脉记忆之间的深刻联系。
维特拉的创作深受其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她的父亲是一名木匠,母亲热爱文学,这使她的作品融合了对物质材料的敏锐触觉和富有诗意的概念性思考。
她的创作实践与其家乡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州紧密交织。该地区是铁及其他矿物的主要出口地,而这些材料也贯穿于她的创作之中。她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当地材料的创新运用,同时也展现了城市化和自然环境的冲突与融合,呈现出深层次的思考和对话。
Luana Vitra
Murmúrio-Motim,2020
铁、木头、铁矿石、电线、塑料、铜、铁砝码、丙烯颜料和橡胶,400 x 140 x 80 cm。图源:Mendes Wood DM。
Luana Vitra
Série Giro, 2024.
Ceramic, copper and iron ore, 105 × 105 × 25 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Mitre Galeria
亚历山德拉·梅特卡夫
Alexandra Metcalf
b.1992年
Alexandra Metcalf, 2025. Photography: Edward Dean. Courtesy of Ginny on Frederick.
亚历山德拉·梅特卡夫199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目前工作生活于柏林。
她的创作涵盖绘画、雕塑与装置,深入探索了性别化劳动、弗洛伊德心理学、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特质、文学、流行文化、精神病态以及青少年成长等主题。
她深入思考历史上的反文化运动如何塑造美学,其画作中强烈的图案与色彩便代表了充满焦虑的家庭景观。通过运用与既有女性气质观念相关的、夸张又富于自我意识的图像,将一种戏剧性的“陷入疯狂”的过程神话化。这既可被看作是对文学套路的讽刺,也可被视为一种尝试,意在描绘歌剧式叙事中特有的张力。她对工艺的迷恋,与其重塑历史上被视为“男性化”的劳动密集型媒介(如彩绘玻璃、青铜铸造和手工木作)的性别属性的尝试紧密相连。
Alexandra Metcalf
Another-kind-of-havoc!, 2024
Oil on linen,103 × 153.2 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Capitain Petzel
Alexandra Metcalf
The Rest Cure, 2024
Oil and decoupage on linen, Initialed verso, 103.5 × 123 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Capitain Petzel
Alexandra Metcalf
The Wind and the Willows, 2025
Oil and watercolor on canvas, 140 × 211 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Capitain Petzel
贾斯汀·德·维特伊
Justin de Verteuil
b.1990年
Justin de Verteuil
Tölke Eck, 2023
Oil on canvas, 150 × 130 cm
Copyright the artist; Sies + Höke, Düsseldorf; Photo Achim Kukulies, Düsseldorf
贾斯汀·德·维特伊出生于1990年,是一位常驻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家。
他作品的核心在于探索亲密与疏离之间永恒的张力。无论是描绘人群中孤身一人的疏远感,还是独处时与周遭环境的微妙连结,德·维特伊都精准地捕捉了那些既属于当下,又具有普遍性的人类处境。
德·维特伊笔下人物所处的空间,通过其独特的氛围与维度,延展了居于其中者的内心现实,并成为可供观者进行情感投射的载体。在其中,模糊性与细节并存,而场景则根植于对日常生活的指涉。
Justin de Verteuil
You are Someone like you, 2023
Oil on canvas, 160 × 100 cm
Copyright the artist; Sies + Höke, Düsseldorf; Photo Achim Kukulies, Düsseldorf
Justin de Verteuil
Das Ganze und noch ein Übriges, 2024
Oil on canvas, 100 × 80 cm
Copyright the artist; Sies + Höke, Düsseldorf; Photo Tino Kukul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