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说简单很简单,说复杂也够复杂的。说简单就是:中国写意水墨画是在书法用笔的审美趣味下,无论是捕捉客观的感受过程中,还是在主观臆造的图式里, 都有个体形式特征的用笔方式与笔墨结构,在这种特征体现下,无论是整体的图式效果还是局部物象都带有鲜明的个性形式符号,这种符号始终没有脱离客观物象的 意味。
而西方黑白画是在沒有书法用笔的能力下,用理性制作的西方素描方法来处理形体的明暗关系与图式的黑白关系。无论是客观的真实描绘还是表现主义的感受方式都 是缺乏强调主观愿望的个体形式特征,这个特征的基本点就是用笔方式与笔墨结构。即是是个别画家具备了个性形式符号的倾向性,如果脱离客观物象的意味,那是 抽象主义绘画范畴。換句话说,即是是用了中国画的材料,追求水墨的黑白肌理效果,没有个体形式特征的用笔方式与笔墨结构的意识,不懂书法用笔的审美趣味, 仍然在画西方黑白画。当然画西方黑白画也没有什么不好,但这不是什么新东西,如果你在用这洋人黑白画的特征强占中国当代水墨画的冠名权是荒诞可笑的,客观 上是在误导无知的人。
中国写意水墨画与西方黑白画的差别说复杂也很复杂,因为我们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中国写意水墨画的形式语言,这个问题就清楚了,方向就明确了。
大家知道,作为意象绘画的祖师爷--传统中国绘画,早在宋元时代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就已经建立了一个成熟的水墨画形式语言系统,这个系统建立在对客观事物 有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基础上,具备鲜明的有意味的形式主义特征。没有形式的特征,那来的宋元绘画典范?形式主义对中国人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但是令人遗憾的 是,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主动性多样性地开发,大致上固化在宋元绘画形式语言的模式里。
例如前人对自然物象的理解过程中,对山川,河流,树枝,石缝,云雾等等各种自然景观中万千气象的概括,衍生总结出丰富的各种笔法,皴法,墨法,染法,事实 上这是不同的个体创造积累的成果!可悲的是,在缺乏自我价值意识的环境里,这个成果演变成一个标准,作为群体意识,作为统一的模式与套路,视为经典的形式 特征而代代相传。如果我们能打开这个紧箍咒,理解这个成果的本源,我们个体的创造能动性就会发挥出来!
所以传统中国画的形式特征它不是客观统一的视觉存在的自然物象,恰恰相反,它完全是个体对自然物象理解后,所创造出来的主观物象。如果我们一直在模仿前人对自然物象理解方式,时代的变迁一定会淘汰我们。
艺术需不需要创造?这是艺术家与画匠的分水岭。
今天有必要打开我们的思路,把意象身份的写意水墨绘画的形式主义多样性放在世界绘画的范畴里来考量,就更具有当代意义。
通常我们称画有形式感,就是指艺术家有他的词汇,结构,语法融为一体的个性化形式语言,意象绘画的感染力不仅仅来自于真实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体现个人价值观的形式语言独特性!这不仅仅是当代不当代,前卫不前卫的时髦口号?实际上好的意象作品都应该具备这样的特质!
中国水墨写意画属于意象绘画范畴,它的个性(包括民族性)价值观的语言形式独特性体现,当然要落实到水墨画形式语言的多样性上,但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 特征的重要性是首位的,形式一旦脱离"意味"就成为纯粹的形式主义绘画,这就不在意象绘画的范畴里了。因此,有必要搞清楚中国写意水墨画与西方表现主义阶 段的绘画本质差异点不同,就可以帮助我们在发展多样化"新水墨画"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定位。不可否认西方表现主义阶段的绘画除了它的材料特征外,还是有明显 的"形式语言"因素,但是这种"形式语言"因素没有被有意识地追求或强化,或者说有个别艺术家具备鲜明的个性艺术语言,但是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像中国传 统绘画形式那样,有完整的形式语言系统理论,来总结意象绘画形式的普遍性规律。(塞尚Paul Cezanne,西方现代绘画之父)只是理解了客观本质的存在,发现了主观理解客观的能动性,而没有意识到这种能动性的高级阶段(--个人形式语言的形成 的必然)会带来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纵深大发展。在那个草创时期,艺术家的"越轨"作品作为个人风格来确认,强调艺术家的情感,心理活动的表现力,感受力的功 绩,对表现主义画家意象形式特征规律探究一晃而过,比方说塞尚Paul Cezanne梵高Vincent van Gogh雷诺尔Pierre-Auguste Renoir,毕萨罗Camille Pissarro ,蒙克Edvard Munch等,这些人就是用中国艺术形式感的写意画脑子在画油画。在西方,形式语言的力量,绘画形式主义的概念是在后来抽象主义绘画阶段才着重强调,延伸 出丰富多彩的形式主义绘画,殊不知意象绘画同样具备百花齐放的形式语言的多样性。
那么什么是形式语言?如何形成自己的形式语言?
在中国画里,绘画的词汇,结构,语法,融为一体的绘画形式语言感,我们俗称 "个性符号"。符号不是概念的象征,在中国画里的符号是有"意味的形式"符号,是从生活中概括,提炼而来。这个"意味"有多种复合含义,有微观层面的,也 有宏观层面的,它来自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理解,概括,提炼,将其上升到个人的独特思维方式,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着手,转化为符合自己秉性的运用手段,形成 自己的词汇,结构,语法一整套完整 "个性符号" 的形式语言。这个"个性符号"就是意象绘画中主观臆造的产物。这个"臆造"跟没有客观事物依据的抽象主义主观臆造有质的不同,前者的"臆造"微妙就在于意 象绘画介于主客观之间,观众的感受也是游离于主客观因素之间的介入。而后者,艺术家与观众都可以纯主观对应。这里实际上就点明了写意水墨画形式语言"似与 不似"的特征,这里的"似"--客观因素。这里的不似--主观臆造。
为了帮助理解这个形式语言特征,我们不得不机械地分解 "绘画形式语言"为词汇,结构,语法,三大环节来解释:
词汇(具体的造型语言结构单元)--有"意味"的符号单词,最基础的形式语言要素。它来自与对外部微观世界的理解,概括,提炼,上升到独特的个人思维,角度,方法形成自己的主观臆造词汇。单词的积累是形式语言基本的积累。想像一下:有限的单词能满足你想像的表现吗?
结构(造型语言结构的章法)--贯穿,组合,调整,修改,连接整个有"意味"的画面风貌。毫无疑问,语言结构的掌控能力体现在形态的主观臆造化,多样性,丰富性,严谨性上。想像一下:无法控制的局面将会是怎样?
语法(严谨的形式语言整体感)--画面框架的独特性,构图统一性,完整性,最终符合个人意味的绘画形式,构成鲜明的整体的"个性符号"。整体实力的深度体现。想像一下:大师的风范不是这样吗?
这个三大环节相互作用过程就是将主观强烈感受到的外部世界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悟性角度,运用自己的修养,体现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取舍,修改,调整,概括成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就是形成自己的形式语言的全过程。
有一点我们有必要提醒:
当完成了个人形式语言过程后,在实际运用中,保持个人形式语言的鲜活性至关重要。当过多地重复相似的语言结构,不再敏锐地捕捉感悟外部世界的不同角度,寻 求语言结构的多样性丰富性,就容易导致我们通常所说的"套路"。换句话说,重复个人感受经验的习惯性使用,窒息了我们艺术发展的生命力。 "套路"源于惰性,重复是削弱感受的天敌,用习惯的形式语言表达结构去套用一切,就自然脱离了不同客观事物的依据,丧失了不同主观强烈感受的能力,将形式 感退化成空洞的外壳,成为"为形式而形式"的公式化,概念化而苍白无力。要称得上当之无愧的中国画大师,就必须时刻警惕这种现象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