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细节控”安藤忠雄,为广东打造世界唯一的“清水双螺旋楼梯”

来源: 2019-10-15

经过近5年的筹划,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民营美术馆——和美术馆将于2020年3月21日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日前,在和美术馆举办的媒体艺术沙龙上,这座以圆为主体形态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在和美术馆团队的带领下,逐渐揭开其神秘面纱。

和美术馆位于顺德北滘,是由家族投资兴建、世界知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民营美术馆。建成后,和美术馆总面积约16000平方米,展览区域约8000平方米,计划于2020年3月正式投入运营。

由安藤忠雄打造的极具标志意义的美术馆空间,拥有世界唯一的清水混凝土双螺旋中庭楼梯,中国近现代馆藏展厅及当代艺术展示厅,将以独特的方式来呈现和美术馆20世纪中国近现代、全球重要当代艺术的精品收藏及临时展览。


清水混凝土双螺旋楼梯效果图

据介绍,开馆展将以“世间风物”为主题,冯博一担任主策展人,胡斌、王晓松、刘钢、邵舒任策展人。主题展将围绕人与自然等生态系统的相关性,以及区域性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馆藏展则分别以“风会之变”及“西风渐,东风起”为主题,从和美术馆收藏之中精心筛选中国近现代与当代艺术精品。

华南最大民营美术馆的“安藤风格”

“安藤忠雄是世界级别的建筑大师中少有的亲力亲为的人。他为和美术馆这个项目考察了很多岭南本地的文化元素,从岭南建筑和传统图形中汲取了圆的纹样。”和美术馆执行馆长邵舒告诉记者,安藤忠雄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不同风土、气候和文化有着宽广的胸怀。

在和美术馆执行馆长邵舒的带领下,南都记者走进仍在建设中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工地,近距离感受了安藤忠雄打造的独特建筑空间。整个空间设计以“和谐”为主题,在安藤忠雄的设计构想中,从建筑设计到细部工艺,都以多样化的“圆”呈现,尝试着创造出融汇中国岭南建筑文化的崭新艺术文化中心。


和美术馆施工现场。

和美术馆外观的“圆”,像水波纹一样由中心向四周扩散,以一定的偏心率由下往上逐渐扩大,四层圆环重叠交织,立体的“圆”随之偏移,在赋予各个空间明确的中心对称的同时,更丰富了这个序列的变化效果。安藤忠雄表示,这样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岭南地区亚热带气候的特性,以此营造出具有明显光影效果的建筑表情。


安藤忠雄的设计手稿。

在圆形的建筑形态中,不但设置了岭南传统艺术展示空间、公共教育空间等人性化的功能区域,也设有可灵活应对当代艺术展示要求的简约立方体挑空展厅。“圆”和“方”的视觉对比,相互冲突所产生的空间差异感,为美术馆赋予了更多个性内涵。

外部景观则以水景为主,与“圆”相呼应的水池,可作为缓和亚热带夏季酷暑的亲水装置,这是安藤忠雄的细心之处。而当建筑倒映于水面时,水池便是整座建筑别具特色的底座。

毫无疑问,整个美术馆的最大亮点是位于中庭的双螺旋楼梯(俗称“DNA楼梯”),由清水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施工工艺难度极高,堪称“世界唯一”。自然光从穹顶洒下,站在地面抬头仰望,给人以神圣感。


安藤忠雄设计手稿

安藤忠雄曾经说:“建筑实际上就是向空间导入光线的工作,所以,如何用光,在一开始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这一点上看,和美术馆与安藤在“光之教堂”“水之教堂”所体现的是同一种设计思路。

为了中和混凝土给人冰冷、坚硬的观感,和美术馆在中庭将配合一个灵动的雕塑,同样类似于双螺旋结构。“这是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专门为和美术馆量身定制的一个二十米高的大型机械装置。”走在和美术馆中,随时能感受到“传统与现代,安定与跃动,单纯性与复杂性、光与影”,这些看似两极相反的主题,相互调和彰显建筑的整体性。

“清水混凝土”的诗人

安藤忠雄是建筑界的“奇才”,职业拳击手出身,没上过大学,半路出家自学建筑,30年来,创作了近150项国际著名的建筑作品,1995年获得普利兹克奖,建筑界所有最高荣誉几乎都有他的身影。光之教堂、水之教堂、直岛地中美术馆……这些耳熟能详的地标作品均出自他的设计。

从外观来看,安藤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简洁的几何造型,而构成它们的往往只有一种材质,那就是“清水混凝土”。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则是建筑内部变幻莫测的光线和移步换景的写意空间。

“清水混凝土”是指没有经过修饰装饰的混凝土,直接以“素颜”裸露于外的装饰。由于其自然朴素,庄重大方的风格形成了日本建筑清水混凝土独特的风格。安藤忠雄被誉为“清水混凝土的诗人”,也是当下将清水混凝土利用到极致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材料,给人以僵硬和冰冷的印象,安藤却让它变得富有想象力,有了一种生命感,甚至是诗性。

在安藤的手中,混凝土就像温暖的木头一样:素朴、敏感、丰富、精确、适度、放松、沉静。他以现代建筑材料为语汇,将风,水,光等自然要素导入几何学构图,创造出跨越民族和语言的建筑共鸣。

【访谈】

“细节控”安藤忠雄

南都:安藤忠雄设计的建筑即将在广东顺德落成,我们都非常期待。你第一次看到建筑设计图时有什么感受?

邵舒:第一次看到设计图时,其实我是蛮吃惊的。因为它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大家心目中的“安藤式”的建筑。和美术馆第一眼看上去,它没有那么的“安藤”。

安藤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对前面一个的挑战。比如,和美术馆里的“清水混凝土双螺旋楼梯”,施工难度非常大。这种结构在建筑上叫“变截双曲面楼梯”,俗称“DNA楼梯”。最终的效果是,人站在地面的中庭抬头往上看,顶部的自然光下来,会营造一种圣殿的感觉。

南都:为什么选择安藤忠雄做设计?

邵舒:之所以选择安藤,一方面是出于他对文化的态度。一些欧洲顶级设计师的作品,对本地区现有的地理现实、人文现实不一定有那么强烈的体察,他们要做的是实现自己的审美理念,但是安藤忠雄会花很多力气去和当地文化产生关联。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建筑会以一个圆的形态呈现,他参考了很多岭南的文化元素,从岭南建筑和传统图形中汲取了圆的纹样。

另外,安藤忠雄也是建筑师里少有的,会亲自操刀主持设计的大师。现在很多大牌设计师只是画画草图,具体细节由助理们去完成。安藤忠雄属于亲力亲为的人,任何细节都要自己把关。另外,他是所有的建筑大师中设计美术馆最多的,他在全球设计了88个美术馆,他对美术馆、博物馆的设计非常有经验。

目前来讲,这是安藤忠雄在中国设计的最大体量的单体美术馆建筑。

南都:据说安藤忠雄对材料质量的要求非常高,在施工过程中你们遇到过哪些难点?

邵舒:清水混凝土在日本并不是很复杂的东西,但因为施工意识的不同,离开日本后的清水混凝土,尤其以安藤忠雄的标准来做,成本就特别高。因为他要求的细节非常非常多。

安藤忠雄对施工工艺的讲究,品控要求非常非常高。平整度、光洁度,所有的对缝,都有他自己的一套要求。两块清水混凝土之间的拼缝,按日本的标准是低于5毫米,安藤基本要求2毫米以内,这很难很难做到。

按他的要求,一个混凝土浇筑成型以后,边缘要跟刀切的奶油蛋糕一样,摸上去会割手,四楼地板上的拼缝,要和一楼二楼三楼地板拼缝全部对齐……

这样的要求,在一些人看来可能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房子本质上是一个功能性的东西,最终还是要看里面呈现的作品和展览,建筑只是这个载体。但是在安藤忠雄看来,载体的品质或多或少会决定你的体验,只是很多人可能不是特别在意。其实中国的工人在技术上绝对没有问题,只是在施工的观念上会有一些区别。“抓大放小”这样的心理,在安藤那里是绝对不可以的。

南都:在建筑意义上,和美术馆在安藤忠雄的全球建筑版图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邵舒:对这个项目,我觉得安藤忠雄本人还是蛮开心的,因为他碰到了一个愿意跟他一起挑战的业主。放眼全世界,清水混凝土建筑并不少,但是很多都没有办法达到安藤的施工要求,而我们基本上95%还原了,只要他说改的我们都改,只要他觉得不好的我们都调整,所以对他来讲,这是蛮令他兴奋的一个作品,我们践行了他很多想法。

南都:除了建筑本身之外,我想问的是,在这么好的美术馆里面,将给公众展示怎样的艺术作品?

邵舒:国内近现代绘画是目前我们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馆藏板块,集中在岭南画派和十大名家系列。因为家族扎根在顺德,是岭南文化的基因,在民间收藏领域,我们有大量的岭南画派收藏。

对于很成熟的艺术消费群体来说,他们可能比较少可以这么集中地、大体量地看到岭南画派的东西。我们给馆藏梳理了一条线索,希望大家来这里可以看见一个比较完整的岭南画派的艺术形态。

另外,国外当代作品也是我们一个很大板块,因为我们不仅仅想做一个根植于本地的美术馆,我们既要根植本地,又要放眼世界。因为观众需要,美术馆是为观众服务的。对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观众来说,他们不需要专门来顺德看一个国外的当代艺术作品,因为他们很多机会。但对本地观众来讲,他们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机会。我们需要让这边的群众知道,外面的艺术世界在发生什么,这也是美术馆承担的责任:把外面的好东西引进来,又同时有自己的特色。

南都:顺德经济发达,但城市规模和艺术生态可能和北京、上海存在差距。在这里运营一座美术馆有没有担心过观众不适应、不理解?你期待和美术馆将会和顺德市民公众营造一个怎样的关系?

邵舒:和美术馆是由家族投资的美术馆,顺德是创办人的家乡,为了回馈家乡,造福大众的愿景,在这里建了一座美术馆,在家族藏品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拿出来分享给家乡观众。

顺德有它的特殊性。它经济实力强,有消费能力,却没有太大的消费空间。他们有文化艺术消费的需求,但某种程度上观念还不成熟。我们也找了很多专家来论证,到底怎么定位?最后我们还是坚持一定要把自己的岭南馆藏作为重点常设展览。同时,开馆展“世间风物”会有一个板块叫“人间食堂”,与食物有关。谈到顺德必然离不开美食,我们扎根顺德,希望和本地特色文化产生真正的关联,而不是只是一栋漂亮但孤立的建筑。

另外,顺德的本土文化有传统的一面,从美术馆的初衷来讲,培养与公众的关系非常重要,因为北京上海的观众已经有多年的观展习惯,而这里没有,我们就得换一个语境去和本地观众沟通,而不是去讲解枯燥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让他们更接近艺术。艺术所能带给大家的审美的提高,只靠进一次两次美术馆是做不到,只有形成了去美术馆的习惯,比如每周都去,长期以往才能形成一套自己的审美体系。

南都:和美术馆是一个以家族收藏为出发点的美术馆,家族收藏美术馆的特征是什么?

邵舒:“家族收藏式美术馆”这个概念是从西方过来的,与其他美术馆最大的不同是,它有一个传承的概念。近五年来,国内开始有大批量的民营美术馆设立,而且很多是私人藏家,或者是大型企业,它们其实做了一个艺术的传承工作。艺术品是一个恒定的、具有唯一性的、具有传世性的又有教育意义的一个特殊商品,当它们以一定的内涵结合在一起以后,第一是可以把整个家族的文化脉络传承下去,第二是可以持续地长久地回馈社会。文化的传承一旦在一个地方扎了根,又依靠家族的延续,它就会在一个地方持续地向社会传播。

南都:你对于接下来在和美术馆的工作有怎样的期待?

邵舒: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身为执行馆长,我认为一定要把美术馆当作一个服务业。服务方面我希望是按照酒店的标准,细致到比如保安制止观众拍照,也要语言温和,动作规范。哪怕这个观众只是进来喝个下午茶,拍了几张照片,也要给观众营造更好的体验。我们的展览数量控制在每年三至四个左右,尽量把展期延长,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把体验做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