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疫情下的艺术生态之美术馆篇 | 美术馆开放了吗?莫兰迪大展何时举办?

来源: 作者:刘军 2020-04-24

99艺术网本期推送策划专题《疫情下的艺术生态之美术馆篇》,将视角聚焦美术馆馆长,听馆长们聊疫情之下美术馆目前在推进的工作和接下来的展览计划。由于疫情,催生了“云”展出等新的呈现方式,对美术馆而言,会带来哪些新的启发与思考?现在观众可以放心线下看展了吗?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

广东美术馆近期所筹划的展览和活动,一方面根据我们的学术体系进行策划和筹备,另一方面,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文艺战疫”的工作,我们也希望针对疫情,通过艺术的形式给予社会一种思考的角度。我想面对新冠疫情这场人类面临的共同灾难,公立美术馆的使命,不仅是通过展览和活动深切回应社会、文化和艺术的状态,同时也要通过艺术独特的方式,为困苦中的家国和人们带去希望之光。

目前我们在全力筹备“在思想中——中国当代艺术的思想史与方法论”,我们希望尝试从思想史和方法论的层面,为构建中国当代艺术形态提供一种可能,同时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接下来我们还将围绕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建设小康社会、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等主题,举办大型回顾性展览和活动,在历史回溯中,把对美好生活的理想重新带到现实中去。另外还计划推出品牌项目“广州影像三年展2020”以及馆藏精品季的展览,以影像媒介书写和记录文化状态。我们的青年艺术家项目“七号空间”也会有序推进,梳理前沿的文化和艺术动态。

这次全国的美术馆、博物馆对数字化技术的全面探索和应用,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催生新的展示和观看模式,为未来的、前沿的、崭新的美术馆学探索积累不可多得的经验。今天,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虚拟世界已经成为现实和存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对于美术馆来说,线上的虚拟“漫游”已成为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了美术馆记录艺术史研究成果、延伸美术馆储存文化记忆的职能的方式。

我们也在推进强化线上传播的方案,全面探索多元方式,立体化地搭建广东美术馆的传播“网络”。当下很多博物馆推出了云游系列,通过动画、H5、互动小程序等方式,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线上传播。美术馆在传播的思路上有点不一样,对于近当代的藏品和作品来说,更注重感受性、审美性、体验性以及作品与人本身的链接,我们需要探索更好的线上方式对面向进行呈现,这不仅涉及技术、资金的问题,也涉及到转化的问题,美术馆需要更长的周期才能构建有效的传播路径。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相信未来随着智慧化、数字化美术馆的进一步构建,展览的模式和观看的方式也必将出现革命性的转变,虚拟的展示会在美术馆的展览和观看中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但是同时我们认为不管技术如何发展,实物本身,包括作品、空间、史料等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历史传承始终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美术馆在充分理解各自价值的前提下,保持开放性和接受度,才能够在变化的时代语境中,对实体展示和虚拟呈现进行适应于当前需要的调整。

自疫情发生以来,我馆对疫情防控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包括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及流动情况的排查报备、体温检测、场所环境卫生、清洁消毒、防护物资配备、防控知识培训和宣传等措施。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和恢复对外开放的准备工作,我馆制定了应对重新对外开放的相关制度,并通过演习,保证各种应急措施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为公众安全观展提供重要保障。

现在前来观展需要进行微信预约或现场登记预约,我们需要确保每天天观展的人数在400人以内。入馆前须接受体温测量,如有体温异常(≥37.3℃),或有咳嗽、气喘等异常现象的观众谢绝入馆。入场的观众须出示预约成功信息、有效证件原件,同时提供本人实时“穗康码”。并且须全程佩戴口罩,排队和观展时保持1.5米以上距离。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团体参观目前暂不接受,避免人群聚集。我们还规定每个展厅瞬时接待量不超过15人,如果遇到馆内人员密度较大的话,现场的工作人员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流。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

对于高校的美术馆来讲,目前还没有正式对公众开放。而这一阶段我们主要的工作一方面是做网上的展览和讲座活动等,我们策划的“疫情期间我和我的书”,连续做了几期,效果很不错,做的很有人文态度与温度。近期连续推出了“新美术馆学系列讲座”,反应还是很热烈的,引发对美术馆议题的新思考。当然,由于疫情影响,我们美术馆原定的“新美术馆学国际论坛”和“首届泛东南亚当代艺术双年展”相关筹备工作有所搁置和延期,接下来将视整体发展情况而定进一步的计划。而另一方面,我们借助疫期的闭馆及之后的复工,开始改造整修美术馆的空间及设备,希望重新对社会开放时有一种新的空间及气象。

疫情期间,美术馆、博物馆关闭,从而鼓励了大家开展“线上展览”等活动,政府以号令式的方式,使各个美术馆、博物馆纷纷推出“线上展览”、“虚拟展览”项目,一下子“云看展”成为了热门词;因此,在美术馆界,似乎大家都在讨论“虚拟美术馆”及“线上展览”可能成为未来美术馆的主要发展方向,甚至有说法,未来“虚拟”“线上”可能会取代实体美术馆。诚然,作为艺术新的呈现方式,新技术新媒介带来了区别于线下展览的更为丰富多元的体验。但是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通过新媒介带来的体验是什么呢?是感官的体验还是知识、思想的体验?我们如何利用新媒介去对艺术文化问题进行更深入、更直接或者更具现实意义的表达?

美术馆是一个公共空间,公共的社会文化平台,面对社会问题,面对当前的社会性灾难,美术馆的知识生产与思想表达应该如何去介入这样的现实,去鼓励思想的碰撞与思考的活跃,并以一种历史观来对当下做出表述与记忆的储存。新媒介新技术应该更有利于这样的美术馆职能工作,也更为艺术家打开创造力发挥的空间。同时,数字美术馆和实体美术馆是相互独立,互为补充及延展的,数字美术馆并不是对线下展览的简单复制与记录。数字美术馆、线上展览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介新科技的方式,挖掘人的感知、体验、幻想、虚拟、超时空等等潜藏的感官能量与思想能量;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应该思考如何去建构数字美术馆的特殊性,与线下美术馆形成差异化的发展。

现在有些美术馆博物馆已经开放上让公众线下看展,美术馆现场也加强了很多的卫生措施,公众自身也要注意好防护及距离等。我前两天到广东美术馆看展览,觉得气氛状态还是可以的。我想,参观展览很重要的是静心地与作品进行对话交流,目前这样的美术馆氛围还是很适合于欣赏艺术对话精神的看展心态的。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

疫情当前,少出门家里宅,是现在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一个关键词,央美美术馆开启了卡普尔云看展模式,让观众将馆内展出的所有展览中的大部分作品尽收眼底,数字展厅采用全景拍摄,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每个展厅设有多个交互热点,点击作品就可以图文形式为观众详细的介绍作品。除了推荐大家访问数字馆。用360度全景模式观看之外,美术馆还设立了云展专栏,持续推出过往的重要学术展览。

最近我们也在做虚拟的展览,因为美术馆实体的空间还是比较小,有一些作品没有办法陈列,我们首先可能要推出来。这个虚拟美术馆把部分重要藏品在网上进行虚拟展览。另外马上要推出大学生的展览,这次的大学生展览完全是一个虚拟展,会采用一些新的展览方式,会给大家一个惊喜。疫情过后我们也会推出一些重要大展,今年要做莫兰迪的大展,可能在11月底,现在还不完全确定。

因为今年疫情的原因有很多大展移到了明年再做,还有一些重要的学术展;从另一方面讲,观众对于网络的需求,也可以降低成本,带来看展览,学习艺术的各种方便,效率也会更高。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艺术博物馆、美术馆都在开始尝试虚拟展览,尤其在这个疫情爆发后,美术馆借这个专业人士开始思考在疫情期间如何发挥美术馆的作用,成为美术馆当下思考的重要课题。

我们现在在筹划一个虚拟展的专门部门,下一步可能要把这种虚拟性的展览作为美术馆的一个重要组成。一部分是落地的实体展,还有一部分是虚拟展与落地展结合的整体,一个展览主题可以在两个空间里形成一个展览。这样的展览的推出,还有纯粹的虚拟展览,比如说作品就是虚拟的,不能落地实施,可能是在电脑里呈现出来的作品,这样的展览也会逐渐推出。

通过这一段云展览的思考,其实我们看到了一个虚拟展的未来,它和实体展有共同之处,是在实体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虚拟展在观众观看的方式,还有艺术作品的创作上,美术馆的展览的教育方式上都会带来一些大的变化。所以通过虚拟展可以更好地去完成美术馆的使命和宗旨,最快速度的了解美术馆的藏品,了解美术馆的活动,展览,以及学术成果。

虚拟展我觉得从过去这种物理空间对观众的角度和位置的思考应该重新建立,应该考虑到观众对这种新的观看方式的心理变化。一个策展人在为观众策展时,应该用这种同理心去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深层次思考,在美术馆下一步必须建立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好虚拟展览。

美术馆现在的线下展览还开不了,线下展览一定是能够使观众放心在美术馆空间看展览的时候才能开馆。通过这次疫情,也会从美术馆观众服务,或者是在保护观众,各个层面采取一种新的管理。我觉得现在在线下看展览,要根据每一个地域的不同,根据防护等级的不同,采取的办法也会不一样,目前央美美术馆没有开馆,还在等待相关部门的通知。

麓湖·A4美术馆馆长孙莉

由于疫情的原因,美术馆的目前场馆没有开放,正在筹备新的展览。今年的第一个展览是艺术家王郁洋和来自于荷兰的艺术家组合Persijn和Margit的双个展项目。同时,我们对场馆进行的升级改造,在新展开幕时,会同时开放新的前厅空间,图书馆和儿童馆,系统梳理了我们的公共教育系统,完善文献资料和开启新的学术研究课题,在这样一段特殊的时期,也使我们可以回看过去,展望未来。


王郁洋,关系,装置(电机、LED、微型电脑、电线),尺寸可变,2018,感谢艺术家供图

这段时间,各个美术馆、机构都在推出线上的展览和活动,A4美术馆也不例外,我们在推出线上展览的同时,大量的开展了系列的线上讲座和工作坊项目,特别是艺术疗愈的课程以及和学校、教育机构合作的Iread课程,获得了非常大的欢迎和好评。透过这些项目,我们看到,观众对于有内容深度,针对性和持续性的艺术活动的需求,未来,我们也会持续的开展艺术社群的线上项目,使其成为常态。


Persijn Broersen & Margit Lukács,森林取景点,视频,12’30”,2018,感谢艺术家供图

随着国内疫情的控制,情况在不断的好转中,我们会持续关注最近的疫情情况,同时做好美术馆日常的防疫和安全健康保障,期待在五月可以尽快和大家在美术馆相聚。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创始人乔志兵

目前正在筹备接下来的两个展览,一个是艺术家西斯特·盖茨(Theaster Gates)在中国的首次美术馆个展“坏霓虹”(Bad Neon),艺术家将油罐独特空间打造成旱冰场。结合霓虹灯、音乐、艺术作品,让观众感受艺术的能量。


图片来源: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还有群展More, More, More,邀请了28位国内外的年轻艺术家——他们多数已参与主要双年展以及国际重要展出——在这次展览中,探索有关生长、舞动、神话、生态与性别等议题。同时我们也在做“艺术的疗愈”系列活动,4月25日是第一场,会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和大家交流。九月初我们会做第二届“油罐玩家艺术节”,目前也已经开始筹备。


图片来源: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云展览或云活动也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和城市。在这个特殊时期,油罐也在重新思考要怎么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怎么更好地呈现展览。


图片来源: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油罐目前还未开放,新展预计在6月初开幕,但需要看疫情的具体控制情况。大家的健康是最重要的。

成都当代影像馆副馆长程基伟

我们从今年2月就开始复工了,疫情对我们肯定还是有影响,但工作一直在推进中。目前主要在做新的展览布展工作。

接下来即将会为大家呈现的一共有六个非常精彩的展览:包括本馆的两个常设展、两个国外的影像展以及两个国内的影像艺术家的展览。在我们馆有两个常设展厅,分布展出新闻摄影之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法国后现代摄影的代表人物贝尔纳·弗孔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每年我们都会更换一次展览主题和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我们的珍贵馆藏。

影像艺术在视觉艺术中是非常有魅力的,当代影像馆正在布展的几大影像展览,通过它们的多元表达,向观众充分展示影像艺术的魅力。我们馆从开馆以来就一直关注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与发展,也希望为他们打造更好的平台呈现他们的优秀作品。这次我们还邀请到了本土的一位年轻艺术家为大家呈现年轻一代对影像艺术的不同理解。上述展览都在紧张有序的推进中,待疫情形势更稳定的时候,我们就会为大家呈现,希望大家能走进美术馆来亲身感受影像艺术带给我们的美好与感动。

成都当代影像馆在这期间也积极尝试了线上云展览,我们把去年的经典展览的主要内容都发布到线上了。我们也观察到,这个阶段有很多机构也在尝试把公共教育相关的讲座、课程、分享放在线上。不容置疑,这种方式可以解决无法见面、异地无法来到现场的困难,是很好的方向。

不过我们也观察到,此个阶段也有很多效果并不好的尝试。就好像互联网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大家早已经习惯在电脑、手机等介质进行线上浏览、查找资料,但为什么还需要有实体的美术馆、博物馆的存在?就是因为很多艺术品的体验不是看电子文件就可以替代的,这一方面对科技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现阶段,走进美术馆和作品的互动、和观众、艺术家的面对面的互动感受,还是“网上”这种方式无法完全给予的。

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由于我们的展厅还是属于封闭的房间,暂时还无法开馆,目前包括对所有到馆的工作人员、布展人员等我们都有做严格的登记和每日检测,馆内也做到定时清洁和消毒。从目前情势看来,随着疫情逐步趋于平稳,我们会择时开放场馆。当然,在开放之时,我们会采取限制观众人流量、实名登记、馆内参观戴口罩、体温检测、定时消毒等措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