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造影——青年艺术家装置影像展开幕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20-09-08
\

9月6日下午3点,“造影——青年艺术家装置影像展”在普陀区文化馆一楼城市创艺空间展厅开幕。本次展览由策展人钮越策划,邀请了青年艺术家:蔡咏麟、傅志刚、林桂明、刘宸、念子轩、孙跃峰、吴阳德、夏瀚、杨怡茗。

\
\

"造影"是一个放射诊断学中的术语,是指对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通过摄入密度高于、或者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使其内部或者与周围产生对比显影,摄取放射照片,以提供医学诊断。

\
蔡咏麟 《蔓延的丈量:知远》 现成品装置 2019年 250x110x100cm(可变)

本次展览试图通过所选取的九位优秀青年艺术家的装置、影像、多媒体作品,对当下进行"造影",并非旨在挑起现实/虚拟、现实/仿真、高雅/低俗的二元对立,而是意在强调差异、强调明暗交织、强调边界的模糊与相互入侵。

\
傅志刚 《F岛》 PVC管,胶带,丙烯调剂,泡沫,木,绳,铁具 2020年 尺寸可变

如今通过网络,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当前任何一场展览上的任意一件作品,只要你愿意。但是浏览过它的电子图像,就意味着我们真实知道这件作品了吗?图像、视频、声音在各个平台间辗转复制、上传、发布,被裹上浓厚的电子包浆,你无论何时在网上的何处冲浪总能遇见它,以至于我们自己也认为自己是知道的,理所当然地。

\
孙跃峰 《海风来了》 机械、金属、木 2020年 210x200x50cm

根据本雅明的理论,科技进步会让作品失去唯一性。果真如此吗?唯一性是决定作品艺术性的关键吗?那么艺术品的复制品究竟是作品,还是没有灵魂的存在物?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灵韵(aura)"是指在复制过程中会被销蚀遗漏的、在原作中保有的特性。是否复制品中真的"灵韵"全无?

\
刘宸 《活工具系列》 播种器、镰刀、凳面、扳手、弓锯、刀、线勒子、圆规、滚筒刷、转盘、弹线器、刷子、G型夹、螺丝刀、木折尺,铜管、红布、机械零件、电机等 2018年 80x15x20cm 70x15x30cm 25x15x25cm 100x15x45cm 40x15x40cm 28x15x20cm (2)

如果认为复制品也是艺术品,那么去展厅观展--坐飞机前往巴黎走到卢浮宫接着在各国口音各色人种里蠕动着排上两小时队只为一睹乔康达夫人画像,是否还有必要?"身临其境"的核心何在?如果认为复制品不是艺术品,且不论一张版画、一幅摄影作品、一件多媒体影像,那些精心收藏的黑胶唱片,在网盘终端收看的戈达尔影片要怎么划分阵营?

本次展览恰好选取了装置和多媒体/影像两种性质各异的作品:三维立体的实在的装置,天然地具有时空上的唯一性。而且作为非标准化机械复制的手工艺术品,在制作过程中,具有极大的随机性,正是这所有的概率和偶然深刻地体现了"人性",从而构成了装置作品"灵韵"的重要组成部分。

\
林桂明 《美好世界大舞台》 霓虹灯现成品机械装置 2020年 尺寸可变

而电子作品、游戏等的艺术作品,鼓励观众创造新的分支、引导不同的故事方向,而理论上它们均可以无限复制传播,在同一时空里,一件作品会产生无数种走向。通过这种交互性,所有参与者们无形中拥有了共同的联结,形成了抽象的亲密关系,不得不说,这正是此类作品"灵韵"之一所在。

再回到上文提出的那些问题,其实大费周章观看原作的过程本身也是作品魅力的构建过程,观者通过自身"朝圣"般的践行,为原作赋能。而数字艺术(digitalart)亦有其"实在",只是我们不是被代码、键盘、显示器这些载体所打动,拷贝粘贴下载的行为不会令作品的核心文本(text)逊色。

\
刘宸 《物活之地NO.3》 旧衣架、地球仪、铁丝网、扎染布料、T5灯管、蓝色灯泡、木、电机 2019年 45 x 45 x 146cm

所以,在艺术品形式极大地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作为当下的艺术/非艺术的分野,更有可能是以"谱系"/"连续谱"(spectrum)的形式存在的。从艺术到非艺术间,并非只有是/否的两极,更可能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比如80%的艺术品,又可以称之为20%的非艺术,程度深浅,并不仰仗学院派的统一标准,而是原子化、个人化的评判。

\
夏瀚 《朱利亚诺的奇迹世界》 电子游戏 2020年 尺寸可变

不同于医学诊断的是,通过展览"造影",每位观者会得到只属于他自己的非标准成像,这基于各人独特私密的经历、感受和记忆而生成。因此,最终的"诊断"亦无教科书可参考--在一切外在标准皆有商品衡量的消费社会里,如能通过一场展览夺回一件判断的自主权,亦是值得兴奋的幸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