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视频】99艺术网&DNA SHENZHEN论坛:艺术,设计与深圳的故事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21-10-12
艺术、设计与城市生活方式 论坛现场

艺术、设计与城市生活方式

主持人: 刘 军(99艺术网主编)

主讲人: 周 力(艺术家、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主任、客座教授) 杨 勇(艺术家、策展人) 王新友(偏锋画廊创始人、北京画廊协会副会长) 黄祝坚(白石画廊(香港)经理) 颜为昕(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


 

1.艺术、设计和城市发展

每座城市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深圳身处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大湾区,这座城市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来此生活,工作,在深圳人们总有很多机会和艺术与设计不经意邂逅,艺术和设计是如何改变了这座城市的面貌和气质?

王新友: 其一,十年前我想展览参观的人更多的是专业人士,那个时候深圳的抽象艺术品市场或者说当时的当代艺术品市场并不一定很大。十年后的今天,深圳不仅是抽象艺术品的市场,具象、非具象绘画市场都很大,这是变化其一; 其二,大亚湾的建设,深圳人口流入数量、政策扶持,整体人口的知识结构偏年轻化等等,这些都足以让深圳这个城市令人瞩目; 其三,像ART021这样非常专业,朝气蓬勃的博览会团队到深圳来,以及参观者的素质,我们所在展馆的硬件设施,都让我们对这个城市充满了期待。我想这是我以及我的同行们对深圳充满期待的原因。

周力: 我算是深圳人,1989年随家人迁来深圳,目睹见证了深圳的变化与成长。这个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大的景观。一切都是新建的被规划出来的,无论是华侨城、还是何香凝美术馆还是OCAT当代艺术不是现在开始的,而是前面是做了很多的积淀工作。现在做的风生水起,是由于那个时候的铺垫,艺术需要长期及慢慢的积累。

【视频】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   颜为昕

颜为昕: 我1980年来到深圳,随着这个城市长大。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在关山月美术馆。今天这个话题,我想分享几个第一: 1997年关山月美术馆的建立是深圳市政府“十一五”规划要做的一个文化设施,当时是整个中国美术馆界第一座以个人命名,但又行使国家级美术馆功能的美术馆。

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开始以传统开始,我在关山月美术馆一直向政府申请,2002年我们就将设计作为关山月美术馆的学术定位,这也在全国是第一。现在我们依然是全中国所有国家级美术馆里将设计作为收藏研究、学术定位的唯一一个机构。

走到今天,我自己也有幸参与了整个中国美术馆发展的二十多年进程,现在的美术馆就像当代艺术一样,艺术之间彼此的边界越来越模糊。DNA SHENZHEN 的举办不是为了我们这个馆形成一个艺博会,而是我们这个城市有一个这样的场域,这样一个态度去面对当代艺术,我们希望能拓展更多的艺术综合体的边界。

杨勇: 我是1995年冬天来深圳的,那时很多记者问我为什么不去北京要来深圳?对我而言,我对一个未知、充满想象力的地方很期待。在这个城市可能我会分成三个段落:第一个八年是我在这里获得艺术成长,跟珠三角的当代艺术在构建和讨论当代艺术的全球化;第二个八年里,有一段时间我在北京,在北京,也在不同的城市做个人的展览,深圳那个时候开始有一些艺术空间,也跟一些企业有过互动。

现在的八年,我创建了自己的艺术机构,跟政府和国企有很密切的联系,我们做一些规划和落地艺术双年展、关于区域的艺术提升、我们自身的一些知识生产。我对未来的日子依然抱以期待,当年总说深圳是文化沙漠,我曾这样回应:“沙漠里的一棵草或许比热带丛林的一棵树生命力更顽强。” 一个城市的经济如果足够强,他的文化太糟糕,这是不应该的,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得并行向前!

黄祝坚: 其实我算是一个受益者,我本身是深圳人,常往来深圳和香港之间。我这十年能感受到香港和深圳艺术生态的改变。刚刚几位老师提到一个词“积累”,我非常同意,因为积累是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为什么说我是受益人呢?因为我以前父母带我去OCAT、华侨城,去看那些艺术,当时是没有什么概念的。但是慢慢我发现其实这种改变是属于深圳这一代年轻人的一种变化。现在我发现深圳有一种属于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是独一无二的。

2.艺术与设计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近年当代艺术在深圳发展势头非常快,越来越多的专业艺术机构,美术馆,画廊投入运营,深圳人也越来越习惯于接近艺术和设计,欣赏并消费艺术与设计,近年来本土市民,对于欣赏和消费艺术和设计相关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视频】偏锋画廊创始人、北京画廊协会副会长  王新友

王新友: 2020年疫情那么严重的时候我在深圳做了三个项目,第一个我销售了1800万的培根;第二个销售了两件出版著录非常好的莫兰迪,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个案例;第二,今年我是第一次参加DNA SHENZHEN,准备和这个艺博会一起在深圳成长。

深圳是一个学习能力超强的城市,也是一个每个人都要求进步的城市。深圳做了很多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也相信在这样一个学习能力特别强,不断要求提高的地方,未来无论是艺术活动,还是艺术收藏、艺术经营都是巨大潜力的城市。

深圳的藏家有我觉得有几个特点:第一,有着强烈的艺术消费需求,很多人并不知道某个艺术家或是对这个艺术家了解不够,但是他觉得生活当中需要艺术,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这里有非常成熟的,很国际化视野的资深藏家;第三,我想随着大亚湾的建设,新的科技和金融人才不断持续的涌入,未来这个城市对艺术金融的需求也会非常大,我想这三点是深圳比较特殊的地方。

【视频】艺术家 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主任 客座教授  周力

周力: 我以艺术家的身份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身边的朋友有不少是艺术收藏家,刚才杨勇也提到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很富裕的层面,事实上,像颜馆所说,政府一直在很努力地做这个工作。为什么一个美术馆会做艺博会呢?就是因为政府是很包容的,并且鼓励打开边界。

包括我们看到把美术馆开在商场,也是为了让群众最大可能的接触到艺术,我觉得确实发展需要时间,长远来讲这个城市的需求肯定是越来越大,现在是大湾区的概念,深圳作为一个核心城市,我觉得会起到一个特别重要的带头作用。

我觉得包括DNA SHENZHEN,他们来考察了两年,前面做了无数的工作,也跟美术馆接触许久,去工作室拜访,看深圳的数据研究和分析。这个艺博会以设计为主,跟这个城市又是很吻合的,他们很尊重这个城市,并且对深圳来讲是特别好的一个信号,以前藏家要跑到巴塞尔或者是香港,要去外面看展览,艺博会,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无疑深圳是越来越好了。

颜为昕: 2019年我来到两馆的时候特别强调公共数据对于美术馆的帮助,艺术家卡普尔全球首展的架上绘画在我们馆展出,这个展览是我们开始进行数据采集的第一个样板,数据告诉我们有71.9% 的观众是80后-90后。

我自己作为一个美术馆工作二十几年的美术馆人,我一直觉得美术馆其实就是一个翻译官,把学术价值转换成美术馆的态度,向更多的观众传播,这是美术馆核心的教育功能。所以我常讲数据是不会骗人的,数据可以活生生的告诉大家,当公众看到这个展览的时候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其实举办艺博会是探索边界的同时,也是希望通过当代艺术馆这样的一个场域吸引到深圳,甚至是深圳以外更多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的公众进入到我们馆,了解我们馆。因为我们是一个新的美术馆,所以也一直自己不断地在抓取各种数据,我觉得这个是未来美术馆运营的核心。深圳的务实其实也体现在这里。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场域的开放,让观众在这里得到更好的体验。

杨勇: 我2015年创办了“上启艺术”,同时我还在市政府申办了一个“深圳当代艺术双年展”,这个双年展今年是第四届,它已经是市政府的常设项目,稳步地保持前行。

我之前参与策划深港双城建筑双年展,是建筑和艺术的结合,这个展览挺有趣的,它是深圳的一个“特产”,是功能性非常强的展览,它要激活一个区域。而且我们是一个平台,我们有庞大的资源,这里包括建筑师、艺术家,媒体,我们邀请不同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介入一个区域。

其实有很多艺术家,建筑师很善于跟社会或者是大众打交道,但他们需要我们和我们的团队来完成一个过渡。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的积累和探索,我个人把它理解为这些工作也成为我的一个艺术实践,可能我少拍一些照片,少做了两个作品,但是这些工作对我们艺术制度的完善和我作为一个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就非常有价值,我们需要良性的生长,热闹归热闹,但还得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产出,这很重要。

【视频】白石画廊(香港)经理  黄祝坚

黄祝坚: 结合这几年的经验,我可以察觉到年轻藏家群体的需求,几位老师也提到,他们现在收藏作品的时候,更愿意去了解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我刚开始进入艺术生态的时候发现他们会根据作品好看或不好看来决定购买与否,但现在会积累更多的关于艺术背后的一些知识,藏家也希望通过博览会还有一些这样的讲座、研讨会的方式了解更多艺术品背后的知识,这方面我感觉到藏家越来越成熟。

深圳这边收藏的人群是有偏好的,我自己的看法分两大类别:第一,他们会以一个潮流的方式去判断这件作品到底能不能为他在生活上、或者未来投资上有一个回报;另一方面,他们更愿意从直觉上来收藏,喜欢或不喜欢来决定是否收藏。所以我跟朋友、跟藏家们聊买一件作品,首先要考虑你喜不喜欢。

3.如何学习和提高对艺术与设计的鉴赏力

从日常生活家居装饰,再到高阶的艺术品收藏,处处考验我们的眼光和对艺术设计的品味,我们该如何学习提高自己的眼界,有哪些路径?

王新友: 如果是纯粹从艺术消费角度来说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想系统收藏,有几个问题要注意:第一,选择艺术机构很重要,这家机构是否有持续的推动能力,机构的判断能力如何;第二,艺术家是否有持续创作的能力和环境,我个人认为艺术创作是一个奢侈的事情,它要不断地消耗你的精力、经济,不是一出手就可以换钱那么简单的事情,可能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才能厚积薄发,甚至是艺术家去世后才有可能性;第三,艺术家的教育背景也极其重要,当然不排除素人艺术家,今天所处这个时代和以往不同,教育第一来自学校,其次是自我教育,我觉得这三条是我给大家的一个建议。

收藏是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应该多看、多听、多问、多走,这个阶段少买;第二个阶段才是多买、勤看;第三个阶段是不断调整、收藏不是一出手就行,一定要慎重。

周力: 就我个人而言,艺术和我的生活是一体的,我一直说艺术就是生活,生活也是一种艺术,不可分割。我觉得还是按照个人的喜好,有的喜欢冷淡风格的,极简的,家里不愿意放太多东西;我可能是过于热爱生活,我喜欢家里有很多艺术品,甚至漂亮的椅子、家居用品我都会感兴趣。对我而言这只是让我放松的一种方式。但是每个人不一样,入门者可以从自己的喜好开始入手,然后就像王老师说的那样,多学习。我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每年毕业的学生那么多,但是能一直坚持下去的并不多;当然有各方面的原因,除了天赋、运气、藏家的鼓励也很重要。

颜为昕: 跟艺术的接触对每个人的生活都能带来很多变化,接触艺术不一定非要来美术馆。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当他愿意为自己的生活、愿意跟艺术之间发生更多的关联,其实是一个特别舒服、特别自然的事情,这个事情甚至是可以进行传递的,一代传一代,影响自己的孩子,甚至影响孩子的孩子。我觉得作为美术馆来讲,提供好更多的公共服务给到大家,能够让大家在这里感受到艺术跟你的交流,其实观众看展览不是在看作品,而是通过作品看到自己。

【视频】艺术家、策展人  杨勇

杨勇: 我身边基本有三类朋友在买艺术品,第一类:就是喜欢这张画,只要他能力够得着,10万、100万、1000万他都会买,不买他会不舒服,升不升值他不关注;第二类:他也喜欢这张画,但是他希望买了之后能升值,他有这种期待;第三类:买了就放在拍卖行仓库,差不多这三类人。

早些年我深圳的朋友中间那一类人是比较多的,他喜欢也希望他的投资能获得回报,现在这一类朋友依然存在,但是多了不少前面那一类,就是他不太在乎一定要升值,因为他出于相对单纯的喜欢。我觉得这是一种对于艺术的认知和当代文化教育和影响带来的变化。

黄祝坚: 几位老师谈的面向挺广的,收藏作品的时候要了解艺术家创作背后的精神在哪里,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你要不断地去刷新你对艺术的认知,然后准备被质疑。有这个心态其实你接下来的收藏肯定就不会太差。多看、多听、多逛,而且要去问、去了解,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