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文化景观的多面剖析——方力钧的另类视角|永樂2022春拍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22-07-15

在彩色系列的最后,我开始在画面中画一些花,花的出现实际上很突兀,但主要是从生活中来的,这涉及到一个教育背景的问题。从小到大,人们只给我们看好的东西,不好的东西都企图被掩盖起来。可真正对我冲击最大的是在美好之下的东西。我每次完成一个系列之后,总会稍微往另外的方向上走走。如果能发现后续的可能的话,那么它就会延续下去。这些花就是一个伏笔。我每画一些作品,都会有意识地埋下一些伏笔。在这个系列之后,我又开始偷偷地尝试水的处理。

而前景的人跟以前的作品用了同一个形象,细节也完全一样,所以可以被很自然地归纳到以前的风格中。因此,从总体感觉上它和以前的作品又不断裂,我不会做完一件事情再被捆住手脚。很多人被风格化以后就被束缚了手脚,不敢超出原先的风格,然后路子越来越窄,最后完全丧失生命力。在正常状态下,艺术家每做一件作品之后就应该把可能性扩大,而不是相反。

—— 方力钧

LOT 2048
方力钧(B.1963)
2000.1.10
2000年作
布面油画
356 × 249.2 cm
签名:方力钧 2000(背面)
出版:
《方力钧》,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P178
《方力钧》,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P266 & 413
《方力钧》,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年,图版29
《头像和无名之辈指导当代中国艺术家》,讲谈出版社,2008年,P41
《像野狗一样生活:1963 - 2008 方力钧文献档案展》,视界艺术出版社,2009年,P280
《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5方力钧》,四川美术出版社,2012年,P21
《方力钧》,CHARTA,2012年,P107
《方力钧作品图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P431
《历史的观念:方力钧艺术档案》,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P91
估价:RMB 6,000,000 - 8,000,000
*此件作品的交接地点为中国香港,具体信息请联系北京永乐拍卖现当代艺术部工作人员。

艺术家方力钧

1989年,方力钧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彼时的艺术生从学院踏入社会,已不再信奉建构新的价值体系以挽救社会与文化的虚幻努力。迎面而来的现实生存境况迫使这批年轻人诉诸颇为戏谑的表达语汇,自况一种无可奈何的无聊感与逆反的讽刺。当他们的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末广泛出现在美术、文学、电影、流行音乐等领域,并形成一股潮流时,便被评论家冠以“调侃的”“玩世的”“泼皮的”现实主义称谓。这当中,方力钧无疑是“玩世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

方力钧《油画(之四)》  81×100.5cm 布面油画 1989 - 1990 年作

方力钧《油画(之四)》  81×100.5cm 布面油画 1989 - 1990 年作

方力钧 《1993.4》 180×230cm 布面丙烯  1993 年作 苏富比香港  2021年14月19日 Lot.1117  成交价:HKD 24, 375, 000

方力钧《1996.4》  180×230cm 布面油画 1996 年作  苏富比香港 2015年 04月04日 Lot.1047  成交价:HKD 21,680,000

方力钧 《1996.10》 256×364.5cm  布面油画 1996 年作 北京保利  2011年6月2日 Lot.0823  成交价:CNY 15, 525, 000

1993年11月19日的《纽约时报》以方力钧创作的《打呵欠的人》为封面,画中正是他作品的独特符号—光头的泼皮形象。如其所述:“在画了很多素描之后,我觉得关于内涵的东西已经把握住了,现在是需要最引人注意的外壳。所以只能选择光头,因为它能造成一个很强的视觉效果……对于我来讲,光头的重要形式取消了某个人的概念,把整体的人这个概念展现出来,而这会更强烈。”显然,“光头”在彼时语境下更具冲击力,也更符合他在当下关注自我意识的表达需求。

方力钧在云南大理洱海,2000 年

以“光头”意象为契机,方力钧在这个刻意选择的醒目形象的基础上,不断增添新的谐趣、荒诞元素,如人物的表情、姿态、不同群像构图,而背景是一以贯之的蓝天白云。1992年,方力钧迁入北京城郊的宋庄,与一众当代艺术家聚居于此。期间,方力钧爱上了游泳。吸引他的不仅是骄阳下跃入水中带来的清凉与畅快,还有偶尔会目睹的溺水者所带来的警示。

水,仿佛能包容、消解一切,生死都在其中复归平静;而如同人在世界上的生存境况:越是表面安定的生活,潜藏的危险就越大。1994年后,方力钧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他将水的意象引入画面,象征人类所有关系的总和,它亲近却又危险,悠游平静中潜伏不确定的隐忧;画面没有20世纪90年代初期作品的喧嚣,而以平静、单调的蓝色水波或天空,强烈地占据观者的视线,引发一种隐隐的不安。以至于1994年秋在日本福冈举行的“亚洲第四回美术展”上,方力钧的作品被归于表现恐怖暴力的主题。似乎他所营造的这个独特场景更能强化前景人物内心的无聊、困惑,与命运的荒诞。

1999年,方力钧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旋即在这场著名艺术盛事中获得国际瞩目,成为代表中国当代艺术面貌的标志性人物。在其声誉正隆之际,方力钧精心创作了一系列大尺幅作品(356x249.2cm),以宗教壁画的圣象构图,与一种压迫性的、铺天盖地般的沉浸式氛围,将观者置身其中,使得其中涌动的戏剧张力得到最大释放。此系列仅有八幅,亦获得日本冲绳现代博物馆、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等机构,及瑞士、德国显赫藏家收藏,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

如此次上拍的这幅《2000.1.10》(2000年)曾被德国沃尔夫冈·乔普纳入私人收藏,正是该系列中最具超现实主义魔幻感的经典佳构。

方力钧与栗宪庭先生访问挪威蒙克美术馆,1996 年

该作中,从天而降的十位标志性的光头人物,身着明艳鲜亮的彩色衣裳,伴着漫天散落的各色花朵,凭空悬浮在蓝天白云、碧波荡漾的背景之上,跣足踱步,仿佛踏云履浪而来;饱和的色彩形成的巨大视觉反差,人物与花朵清晰利落的轮廓线,为画面增强了一种嵌入式的不和谐的超现实怪诞感。

方力钧同希克在画室合影,1998 年

漂浮在云端的人群,虽个个喜笑颜开,却被置于无凭无靠的虚空中,脚下静静等待的正是深不见底、潜藏危机的一片深蓝色的汪洋。夸张、突出的艳丽与幸福,笑容中对未来的美好畅想,飘飘然于轻柔浮动的云层之中,却浑然不知自己正即将坠入深海,被表面阳光明媚的平静所吞噬。

LOT 2048 细节图

方力钧把处于社会震撼漩涡中失去信仰、嘲弄规范的都市青年符号化,让他们放纵地在秩序的裂隙中凸现出来,给无处皈依的心理空虚提供亵渎的满足;又将沉重得透不过气的背景如宿命般地笼罩、包裹住芸芸众生:所有人都劫数难逃,别无选择。正如方力钧曾坦言:“我无法改变这个社会。我只能描画我们的生活……绘画使我摆脱孤独和尴尬的心境。”因此,他的画并非仅仅玩世地调侃社会,而是表现自我在无聊到极端时对生存价值的困惑。

在一种近乎悲观的宿命感的表达中,方力钧有意坚持一种“草民”立场,打量着权势的神秘与荒诞。这种立场所映射的自底层而上的调侃精神正是其讽刺个性所在:他通过讽喻来构筑自己对世界的新解释。而他的作品也毫无疑问地成为我们时代充满歧义的文化景观中一个重要的侧翼。

LOT 2049 方力钧(B.1963) 《无题》 2015年作 布面油画 250 × 360 cm 签名:方力钧 2015秋 估价:RMB 2,000,000 - 3,000,000

此次上拍的创作于2015年的《无题》,又在视觉语汇上呈现出与以往迥异的风格:褪去之前画面中浓艳刺目的高饱和色彩,整体画面以灰色为基调,零星点缀翻飞的彩蝶;这种暗淡的色调透露出淡淡的怀旧气息,仿佛一张中世纪的蚀刻版画;当中标志性的光头人物略去了身体,只剩下一排排连成一片的头颅,或引颈仰望,或直视前方,在期盼、祷告与冷冷的审视与沉默的凝视中,与背景的厚重云层融为一体。

人物淡去了之前清晰的轮廓,着色也与背景保持一致,刻意将过去画面中极具张力的反差感消弭殆尽,而走向另一个视觉表达的极端。绘画笔触也从之前充满立体感与实感的块面转为木刻版画般的线条与平涂着色。整体画面弥漫着古典的宗教主题蚀刻版画的复古质感,令人联想起经典的古斯塔夫·多雷为所作的《最后审判》(1865-1866)钢版画。

方力钧在此作中,颠覆了以往单一的中式散点透视或西方焦点透视的构图,大胆地将两种透视法则一并引入画面,形成复杂、诡谲的构图,以彻底打破千百年来人类业已形成的观看逻辑与惯性,挣脱了单一视角的叙述走向:每一个局部依照一种透视或一个焦点,不同的区块间又巧妙地相互转换,迫使观者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视角。而云层中不断涌动的视点变幻,仿佛将二维的平面画布扭曲出一条立体的隧道。

巨大的画布在整体上塑造出一种难以抵挡的压迫感,将观者包裹进画面,成为置身其中的一部分。而局部的真实又把观者的视点一点一点引进像旋涡一样的云层里;同时,旋涡也形成一种力量,让云里的人群,让观者,都顺着旋涡被诱导、被牵扯。这种透视法的尝试,不仅是一种技术尝试,更是一种新的视觉语汇,是方力钧对其自身生存状态与感知的表达,而云,则成为一种人无法掌控力量的意象。

LOT 2182
方力钧(B.1963)
《1996.1》
486 x 122cm x 3
木刻版画 版数1/4
1996 年作
签名:1996 NO1 1/4 左 方力钧
展览:
方力钧版画展,湖南省博物馆,长沙,2021年
估价:RMB  400,000 - 600,000

1989年,方力钧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此后便一直专注油画作品的创作。1995年,他再次回到这个学生时代熟悉的媒材,一步一步地摸索,从小尺寸的黑白作品开始,迅速转向巨幅彩色木刻系列。本次上拍的这件《1996.1》是方力钧最早一批木刻巨幅版画。尺寸之大,迫使方力钧使用电锯作雕刻工具。而工作室也是按照木刻的尺寸盖的,墙的高度也按当时预想的木刻尺寸预留。另外,这样超大尺寸的版画涉及更多复杂的技术与后期的考虑,如展览方式,运输存放方式,制作用纸等;无疑是一桩耗时费力的巨大工程。

本作以方力钧1993年登上《纽约时代》封面的经典油画《打哈欠的人》为蓝本,以黑白灰套色的手法绘制而成;木板上刻刀所到之处,在铲掉不需要的空白部分的同时,也带起了线条周边迸裂的木纹,使流畅线条的边缘多了一些参差斑驳的变化;而正是这些看似偶然而不经意的细节,使得它独具魅力的人性跃然于画面之上。

在方力钧的绘画中,主体内容一直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而在他的版画中内容已减少到极限。从中可以看到木刻刀自由运行恣意舞动的轨迹,画面中有许多看似不讲理的线条,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恰当地被演变成为一种情绪的表达,看似并非经过缜密思考的构图与造型,却使画面获得了更加自由、更加概括、更具力量的特征,“在艺术语言与创作的心理层面上和油画作品形成有效补充”。

LOT 2183
方力钧(B.1963)
《2003.3.1》
397 x 121.5 cm x 7
木刻版画 版数:7/8
2003 年作
签名:2003.3.1 方力钧 7/8
出版:
《像野狗一样生存》,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P162
展览:
那么,中国呢?,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法国,2003年
湘江北上——谭国斌与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长沙,2016年
方力钧版画,湖南省博物馆,长沙,2021年
估价:RMB 800,000 - 1,000,000

在中央美院版画系讲座,左起蔡斯民、  ZhuXin、西蒙、俞建安、王广义在方力钧画室,2004年

《2003.3.1》采用横向构图,将画面分割为七幅纵向垂直卷轴,以一种“四两拨千斤”的东方智慧,将古代卷轴以当代艺术的面貌呈现,直接在作品的陈列形式上刻下深深的东方印记,同时也轻巧地解决了传统巨幅版画后期展陈、运输的巨大挑战。

而这种在超大画幅上挥洒创作的自信源于方力钧毕业后曾在广告公司工作的经历:彼时一个月画两块24平米到48平米的路牌广告,为其扫清了木刻版画的尺寸障碍。而木刻版画相较于油画的不可更改性,也对方力钧的技法提出了挑战。

湘江北上—谭国斌与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   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长沙,2016 年,展览现场

画面聚焦于水中泳者的头部,在巨浪的中心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个硕大的头颅,大张着的嘴正将口中的水喷出,细小的曲线贴附在头部,将它与灰色的暗影隔开;眼缝、鼻孔和口腔施黑色。画面的外部区域是一层接一层宽窄不一的密浪,密浪又被大的排浪摧断,短劈线是飞溅的水滴与泡沫。

画面白色部分显示艺术家使用重型工具(电锯)对木料进行了劈分;色调最后层层过渡为灰色的暗影,与白色的线条相互叠加,细腻准确地反映出水波光影的变幻,令人赞叹。尽管方力钧不像中国许多艺术家那样将主题直白地落在对传统艺术的解读上,然而他的版画作品却更具“中国”特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