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关于数字艺术的创作、展览与收藏,他们怎么看?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Alien 2022-10-28

在今天,数字艺术已经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并在全球艺术生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022年9月在多瑙河畔的奥地利古城林茨举办的、每年一度的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就是全球最重要的数字艺术盛会之一,致力于通过探索艺术、科技和社会的关系着眼未来。艺术节颁发的年度电子艺术大奖(Prix Ars Electronica)也是数字艺术领域的最高荣誉,包括电脑动画、互动艺术、数字社群等类别。

林茨电子艺术节·Botond Kelemen, Balint Budai, Daniel Haas,《黑噪音》(Schwarzes Rauschen),摄影:Tom Mesic

林茨电子艺术节·PDNB,《B星球的后数字化自然环境》(Postdigital Natures of Planet B)

林茨电子艺术节年度电子艺术大奖颁奖典礼现场

而在国内,数字艺术的发展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如作为国内较早一批开始使用数字媒介进行创作实践与系统教学的艺术家之一,邱志杰在2016年到中央美院任教时就发现,学生们的注意力都盯在手机、ipad屏幕或电视屏幕上,这也意味着传统艺术媒介面临重新被审视与转换的问题,邱志杰说:“学生们比较关心虚拟现实,反而是非常广阔的领域没有被他们关注到,比如新材料的发展,生物艺术、生态艺术,医学、农业、气象、太空等领域的发展。过去艺术界有个概念是‘新媒体艺术’,但‘媒体’这个词显然已经不能涵盖今天的科技发展了,用‘科技艺术’或‘数字艺术’来概括的话,相对要贴切一些。”

2022亚洲数字艺术展展览现场·《梦腔体》,李洋化梦、杜歆晨,数字制作:李扬、蒙政良

在今年9月23日,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师陈抱阳一起策划了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展出的“2022亚洲数字艺术展”。亚洲数字艺术展自2019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三届,2022年的展览以“地球太空船”为主题,围绕地球生态探索展开数字艺术的想象,由四个主题展厅组成,分别为“宇宙太空”、“地球生态”、“社会科学”和“智能装置”。参展的艺术作品共计40余件,分别来自1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80余位艺术家。

2022亚洲数字艺术展展览现场·《节点花园》,左暘、罗乾

同时邱志杰认为,数字化所带来的最大挑战是艺术生态的改变,他说:“很多地方都在做沉浸式展览,追求娱乐化,有的策展人明确地在展厅设置打卡点,大家都被绑进某种‘网红经济’,也就是‘注意力经济’。但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还是能够真正推动思想解放和生活形态变化的科技艺术。”

2022亚洲数字艺术展展览现场·《捕捉瞬间的黑洞》,费边·奥夫纳(瑞士)as科学艺术研究中心

今年,国内与数字艺术相关的大展也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趋势。如在2022年9月30日,UCCA就携手抖音艺术在UCCA Edge呈现了一场聚焦数字时代人类生存图景的群展——“集光片羽”,其中汇集27位(组)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使用和(或)围绕技术展开的创作,展览标题“集光片羽”以成语“吉光片羽”为灵感,喻指汇集遍落于数字世界如“片羽”般珍贵且具有启迪之物,为理解当下数字化现实提供一种可能的切入方法,藉由游走于数字与现实、真实与虚拟、自然与科技,理性与感性边界的艺术创作,对数字时代展开多元视角的解读与袪魅,为我们在“碎片化”语境中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二者关系提供新的可能性。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叶轩作品

抖音艺术负责人陈欣然认为,我们的世界密布着由网站、社交媒体平台、模拟环境、智能设备等当代技术所组成的微系统。这些相互依赖、此起彼伏的技术岛屿共筑起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重塑着社会的发展模式与人的生存境况。而在谈到举办“集光片羽”的初衷时,她说:“让公众在这里了解艺术、参与艺术。也希望大家能够跟我们一起共建线上的艺术生态,帮助当代艺术破圈,让艺术不只属于少数人。”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刘佳玉作品

同时,在今年还有如“命运的缺席:沉浸式互动叙事艺术现场”、“动感视界:来自泰特美术馆的欧普与动态艺术馆藏”、“浮世之梦——浮世绘5D沉浸艺术大展”和“GQ Lab问号展”等不同主题、以艺术字艺术为基础媒介的实体空间展览推出。

“命运的缺席:沉浸式互动叙事艺术现场”展览现场

“命运的缺席:沉浸式互动叙事艺术现场”展览现场

“命运的缺席:沉浸式互动叙事艺术现场”展览现场

在今年年初,来自美国的MetaX也在北京开发了虚拟现实混合数字艺术展Meta Ball mini。透过瞬间的虚拟现实混合的线下体验去探索数字艺术关联的元宇宙(Metaversal Art)。

Meta Ball mini

Meta Ball mini

而当代艺术生态与展览模式的悄然变化,也让数字媒介应用和语言转换成为很多艺术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如著名艺术家王功新就谈到:“从艺术自身角度出发,艺术方式、艺术语言的演变和实践需与当下社会的生存环境,社会生活的语境互相融合,建立与观众交流沟通的渠道。我们当下的生活环境已经与数字虚拟技术紧密相连,这甚至影响着年轻一代对真实的认识,而艺术家可以通过对媒体的关注,对材料的熟悉,通过把握新的媒介和技术,去发现差异性,去触碰到当下的问题。”

“C位出道”元宇宙新生活数字艺术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王之纲,则更愿意将数字看做一种与传统工具平等的媒介,并回归到艺术本体去看待数字艺术的创作,他说:“未来,从事数字艺术创作的人会用到很多技术工具,或会愈发容易企及此前难以实现的效果,但不能把自己的创作局限在这一范围内。从事数字艺术,要从第一手的资料去观察世界,感受内心深处的触动,合理的处理这些素材后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与艺术风格,独特的处理材料的方式才是数字艺诞生的合理过程,找到自己的数字艺术创作之路。”

“C位出道”元宇宙新生活数字艺术展

而除了实体空间内展示的数字艺术与互动作品之外,在纯虚拟的环境中延展数字艺术更多可能性的方式,也成为近几年数字艺术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如由 Epic Games 发行的、无法完全简单被归类的作品“Kid A Mnesia”,就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虚拟艺术展”。

Kid A Mnesia

Kid A Mnesia 被描述为“一个”上下颠倒的数位宇宙“,在其中所体验的一切都来自 Radiohead 二十一年前创作的专辑《Kid A》和《Amnesiac》中的艺术作品、创作生物、文字与录音。经过在虚拟空间的重组,赋予它们全新的变异生命。

Kid A Mnesia

从一片荒凉的黑白森林开始。在背景噪音中潜行,有一座隐匿于森林深处的长条型建筑。被红色光线照亮的地方,便是展览的入口。

展览“空间”比实际想象的要大很多。一个走廊连接着更多的走廊,通往不同的房间,如同在错杂的废墟中冒险。

Kid A Mnesia

如果你直接走进面前的琥珀色柱子,变化就会出现——"The National Anthem"这首歌的标志性鼓和贝斯线被调出来,与背景的颤音相互呼应。而当你走出柱子时,鼓声和贝司声就消失了。这种互动的方式很像电子游戏。这个虚拟空间处处都有这样的隐藏玩法。

Kid A Mnesia

每个房间都提供不同的视听体验。像这个被绿色矩阵包围的房间无疑会让人想起《黑客帝国》。房间摆布一些寻常的办公用具。值得留意的还有巧妙的路线指引。跟随地上的电线向前,便又到了另一个空间。或许 Kid A Mnesia 会印证电子游戏可以成为艺术的观点,又或者启发虚拟展览可以做成游戏的想法。

Kid A Mnesia

在谈到数字技术对于展览的影响时,王春辰谈到:“数字技术将把传统的艺术形式表现为更具互动性的、更为全面的可视化存在,是顺应时代发展而生,具有探索性意义、跨领域的挑战。艺术是开放的,呈现模式也不尽相同。数字艺术是新一代年轻人感知世界和了解艺术的重要载体,通过虚拟的展示空间和动态数字技术的平台,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将为大众提供更多维度的价值输出,包括审美与思辨价值,实现艺术的疗愈。”

Kid A Mnesia

而除了创作与展览之外,对于数字艺术品的收藏也是带动数字艺术向前发展的积极动因之一,虽然对于数字艺术的收藏仍属于较为新颖的领域,但也不乏试水者在其中进行较为系统的思考与有序的收藏,一位对数字艺术收藏颇有心得的年轻藏家,在接受99艺术网采访时表示:

“我们需要从无意识的收集,调整到有意识的筛选,然后去建立自己的产品库——跃迁,首先是思想上认识到我们这个收藏行为的重要性;第二,有意识去学习、整理、规划;第三,按照规划,一步步把你的产品库完善。这三部曲,其实不难。

“命运的缺席:沉浸式互动叙事艺术现场”展览现场

人人都有成为收藏家的潜质,而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兴起和数字化艺术的繁盛,数字艺术品,使得“创作”与“收藏”,更加容易系统化、成本更可控,也更容易达成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影响。艺术收藏群体日益年轻化。他们文化素质较高,对国际艺术品市场有所了解,但对收藏、投资的具体运作,还需指引。

艺术收藏数字化是一个趋势。数字艺术品,第一,规模可以无限大。其次,成本相对低。如有些版本稀有的NFT藏品,曾经只需19.9元,数字化艺术让‘收藏’更容易实现。

“2020亚洲数字艺术展”展览现场

去年曾被一些人称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与现实世界平行、相互影响,并具有更高维度的交互性体验。我认为,‘元宇宙’是数字经济的‘现象’或‘外壳’,其本质构成,则是海量以数字科技、数字艺术、数字创意为基本点的各类基础人才与众多创新创意企业。他们的发展与壮大,将形成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型数字产业联动生态链。”

“2020亚洲数字艺术展”展览现场

最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悄然改变着传统艺术发展的路径,不论是创作、展示还是收藏,或许都需要用不同的思考路径与系统,去重新审视既有的艺术传统并预判数字艺术的未来走向与发展。而这或许也正如邱志杰所说:“我相信,今天数字技术所起到的作用,可能就像当年摄影术所起到的作用一样,它会把一些艺术家和策展人逼到悬崖边上,而他(她)们在跳下悬崖的时候,如果不想摔死,就只能被迫进化并长出翅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