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让“我”退后一万步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24-04-10

初春的一周,在成都知美术馆,艺术家熊晏一的展览“真皿”启幕。

 

知美术馆“真皿”展览启幕, 摄影:熊晏泽

 

让我有些意外的是,在开幕演出中,晏一是以“隐”的方式亮相的。她对我说,开幕讲话她不参与,只需要我和从卉馆长讲就好了;视频团队可以拍摄她候场,但演出开始后,就不要再拍了;她在二楼的站位,是在走廊的后面,那里还悬挂着装置作品“黄皿”。她不唱的时候,是在黄皿后面的蒲团上打坐的。也就是说,即便她唱,因为黄皿的遮挡,坐在中庭底部的观众,也会有大部分人看不见她。

更多的时候,她退后,低头,敛目。

 

艺术家熊晏一在开幕现场以“隐”的方式亮相, 摄影:程然

 

#1 春日的夜晚恍若万水千山

知美术馆有四层空间——地下一层洞穴、一楼斜坡、二楼茶室、三楼冥想空间。在洞穴空间,一共有6个音箱,在冥想空间有4个音箱。熊晏一的声音作品“真皿”就是通过这10个音箱放送,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声场。其中,包括了自然界的声音采集、电子、旋律、人声等元素。人声部分是她的咏唱。开幕时她现场的咏唱作为另一声部,形成了录制和现场的交汇。

除此之外,她还有单件声音作品“言”在茶室播放。三件装置作品“红皿”“黄皿”“蓝皿”在中庭悬挂,三幅绘画作品“真皿”(一二三)分别悬于中庭和三楼空间。

 

《真皿一》,熊晏一,2024
水墨,宣纸,卷轴,168 × 900 cm
知美术馆“真皿”展览现场

 

这是一个与声音相关的展览。它囊括了声音、装置、绘画、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等等多种形式,因其作品的前瞻性和开创性,美术馆对这次展览给予了特殊的观展预约,每天开放六场,每小时一场,一场1-7人——不会有熙熙攘攘,网红打卡,摩肩接踵的糟糕体验了。这四层空间,由幽暗到光明,或独行,或三两结伴,是需要噤声、闭目、沉思、打坐……才可以好好体会的旅程。

设计师小谭说,这卷轴是声音在皿中的流动。没有一幅画是静止的;媒体人陈大喵说,在视觉上《红皿》装置作品很特殊,它有一段延展到地面,给我的感觉像是书法里行云流水的一笔。实际上它的用意更有想象力;银行工作的灵愿说,听到海潮声,仿佛回到观音菩萨的身边,听到晏一唱的,有“嗡”和“吽”两个字,应该是一个经咒;影视演员谢润走到三楼后,忍不住在空旷的环境里起舞,她说,从拘谨到放松,从放松到愉悦,三层空间,阴阳转换,气韵流动,就像是谈了一场恋爱;北京电视台的编辑常峥猜测艺术家一定是一位中年人,男性;而瑜伽高手邓莉听哭了,她前后预约了两场:浩瀚的宇宙,澎湃又温暖。这里面有我的人生啊……

 

演员谢润在绘画作品《真皿二》旁起舞,摄影:程然

长辈在茶室听声音作品,摄影:程然

 

从外地来的长辈对我说,从知美术馆回来后,感触颇深,最大的收获是打开了心结,因为孩子的学习和自己的身体常常忧虑,失眠烦躁。听这个展,看这个画儿,也听到讲解,让浮燥的心静下来,慢慢品味,是的,“谁都不能定义你”。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你认为不好的不一定就不好,你认为错的也不一定就错,每个人成长道路不一,但肯定是从黑暗走向光明。万物会生生不息。谁都不能替别人活。这次新津之行太值了。

…… ……

大家的反馈不一而足,对作品的理解和对艺术家的猜测让人感喟并且忍俊不禁。人们能够得到程度不同的启发和疗愈,这也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闭幕的那天,美术馆开设了三个小时的夜场,瞬间就被约满。

晏一、还有视觉设计师熊晏泽、学术翻译刘嘉晟都来了,我和两位好友也同时在馆。我们散落在深海一般的美术馆,打拳、静坐、养神。也有人带着孩子悄悄地聆听。

有人走的时候,在留言本上写:春日的夜晚恍若万水千山。

 

“真皿”展览观众留言

 

#2 道法自然与二元世界

 

知美术馆“真皿”展览开幕日视频

 

“真皿”在老君山下的知美术馆展出,与此地的大环境于内在逻辑上有着不可思议的连接和呼应。老君山最著名的传说,当属老子骑着青牛隐没于此,而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言简意赅地将世界的真相揭示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真皿”在画作和装置作品的数量上,均选择了“三”,三既是体,也是用。

“红皿”、“黄皿”、“蓝皿”分别是三块布,红黄蓝三色,是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三原色。三色经过各种排列组合,搭配出七彩斑斓。万千色彩由三色而生。

“真皿”(一二三)卷轴也是三幅,一幅悬于中庭,通天彻地,画的是周朝的鼎,“豆”,内装粮食,是对天地长养粮食,滋养人类的礼赞和感恩;另两幅悬于三层,背靠背相依而垂挂。它们画的是瓶子。透明的瓶子里有透明的气韵在流动,全黑的瓶子里似乎是漆黑的楚简在漆黑中挥毫。

 

《真皿三》、《真皿二》,熊晏一,2024
水墨,宣纸,卷轴,168 × 900 cm
知美术馆“真皿”展览现场

 

有意思的是这三幅卷轴的摆放方式——“真皿 一”悬在中庭,“真皿 二 三”在三楼,一生二,二又相依。相依的这两幅,透明的绿皿迎着落地窗光明的一面,全黑的瓶子向着室内空间幽暗的一面,一个向阳,一个向阴,如同太阳和月亮这两个对我们这个星球影响最大的天体一般,将这世界划分为夜与昼,明与暗,晨与昏……

二元世界也由此衍生出来。在我们的语言系统里,几乎每一个词语,我们都能找到与之相对的另一个存在:男和女、上和下、左与右、对与错、骄傲和谦虚、温柔与粗暴、你和我、珍惜与浪掷……等等。我们在二元对立的生活里奔波已久,几乎忘记了对立是表相之一,二元还有统一的相——也因此,这两幅在三楼的卷轴,是背靠背,画面相反而立的,从正侧方看,它们的下半部分别垂在地上,向相反的方向延展,形成了一个“合十”的样貌。

你以为的对立,其实有统一、融合的另一面。

分崩离析是一种可能,合二为一水乳交融是另一种可能。

如同合十,就是把左手和右手,不能与可能,不同的和相同的,团结起来,聚在一处,那不仅是一个祝福和祈祷的手势,那也是物质的转换和能量的守恒。

 

闭幕夜场,摄影:程然
知美术馆“真皿”展览现场

 

同样的寓意,不仅在卷轴的摆放上,也在绘画的内容和技法上,以及声音作品的表达和效果呈现中得以贯通。比如,所有卷轴里的器皿,画的是静物,却令人看到了动感,没有一个瓶子是被固定在一处的,它们不是西方静物的安立一隅,它们没有具体的阴影,全部是悬浮在空中。向光的那个绿皿里面,有气韵在流动,有观众说,那气韵是声音的波。向暗的黑瓶里,也有气韵,是中通圆融的楚简笔法在游走,以干破湿,一中有二;又如,声音作品“真皿”,艺术家一共录制和制作了43轨声音素材,这里面包括了自然界的声音采集进行变奏后的电子音,也同时拥有合成器模拟的自然界音声——视听的虚拟反转,也在提醒我们要去了解指认和破执之间的辩证智慧。实验音乐、古典音乐、中国古代乐器如编钟和笙、知美术馆的瓦片敲击声、空灵鼓、磬等等,晏一一直在告诉我们边界和框架是用来活用的,而非抱持成教条捆绑自己的。

材料、技法、表达,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变化当中,无一不可用,全部是活的,被允许,被看见,被可能性打开的世界,是生动的,我们看见万物的本来面貌,它们生性自由,共生共存。水墨和毛笔画出油画的效果,殿堂级的曲式呼应出颅腔的共鸣,歌剧的发声吟唱的是古老的经咒,空灵鼓和青石瓦敲击的都是心房……

 

有什么不可以?

为什么不可以?!

 

也因此,不同阅历的观众,当他们触摸到了其中的寓意和诘问时,都会有所震动。

你以为对的,往往有误解和偏差之处,你以为错的,实际上有着其巨大的魅力和潜力;你一定要说服别人的,或许正因为这种强势和盲视,带着伤害和误导而来,而你放手的,却有可能含藏了支持和祝福,变得善意和有能量……以此类推,尖锐的冲突和矛盾,处处为敌和步步有坑,都是与认知有关,而与客观存在无涉。

这个世间,唯一永恒的事物是变化。

脱离主客体,脱离情境,单独定义好坏对错,获得的只会是一堆僵化的标准和片面的词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

因材施教,随机应变,对机说法,不破不立,讲的都是一个应变。

 

闭幕夜场,摄影:熊晏泽
知美术馆“真皿”展览现场

 

回过头来再看,周鼎和瓶子,都是器皿,装载着实有的谷物和虚无的精神。

在空间的套层结构里,我们也看到三的象征和递增——天地是皿,装载建筑;建筑是皿,装载作品;作品是皿,装载用意。

又或者,天地之皿装下人身,人身之皿装下脏腑,脏腑之皿装下血液……

有意思的是,血管的英文是vessel ,本意就是容器、器皿。

宏观宇宙,微观世界,上下溯源,东西连通。

无穷尽的关联里,我们看到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普遍联系,相生相随。它们由无可辩驳的同一性而变化出千万种面貌。

 

#3 “我”退后,让“自性”出来走几步

 

艺术家熊晏一“真皿”现场行为

 

以下是艺术家熊晏一的分享和阐述——

艺术不是要离家出走,它其实是一个回家的入口。

艺术是超越主客的大法门。它不是概念赋形,不是念头组合,不是独立的,不是分化的,更不是框架的,但大多数的艺术现在正在声明自己是一个自主独立的存在。

在这个时代我们关注的艺术都在寻找出口,寻找不同,追求进步,彰显自我,艺术逐渐变成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对境,成为了一种社会名相,那它最后的落脚点到底是在哪里?

我们的知觉和头脑已经彻底地占领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能被动地被牵制。我们全部的经验来源都是从“我”出发。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的“我”的存在都是独立的,但我们却没有停下来思考过所有人的这个“我”之间的共同性是什么,它的来源是不是一样?这个“我”是怎么来的?

艺术作为唤醒自己以及他者的本有职能,对于我而言更多的是链接这个最根本“我”的源头,好的艺术是会产生共鸣且能够链接深层的“我”而非表面个体的“我”,因为只有在一个局部的个体性它才有相对的意义,然而只要我们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个体是不存在的,没有一样东西的存在是绝对独立的,这可能也是我们最难承认,最想忽视的,因为它晃动的是“自我”。

其实对我来说,艺术最终的目的是解开目的,借用艺术之器转识成智,达到究竟无碍。这一路上我也转智成识过,把所有一路的风景与追求过的奇险,都拿回到一个个人的层面,但停留在个人的它总是作用于有色有形的。而当我走到过无色无形的领域,并在无形器皿中发现不可言说之奥秘,它显化的大智慧与大美,是触及无限的意境,是莫名其妙的解放,这个意境是往前冲往前进步所无法获得的,它只能退后一万步,从自性里恍然大悟,其实它本来就在,本来就俱足,自然会生发一个“无心做”的境界,不引起任何结果与目的,因为它是自然而然的。

 

《真皿三》,熊晏一,2024
水墨,宣纸,卷轴,168 × 900 cm
知美术馆“真皿”展览现场,摄影:林啟镕

 

每个艺术家走的路都完全不同,却又完全相同。作为一个女高音,一个画家,一个艺术家等等名号,我没有开创什么,我只是运用了圣贤古人和今人教授我的技法与艺理,从我这个时代背景下整合输出了关于同一存有认知在心灵思维引导下,所产生的各种意义的关联转化在不同领域能交流能传承的“知”与“用”。然而好的“知”与“用”是一种解开的状态,它会邀请你参与而非邀请你观望。

因为生命与艺术它不是一个终极判断,它在与你“脱离”中与你“连接”。

 

#4 关于“隐”的表达

 

艺术家熊晏一的这次展览,有意思的点还有很多,比如三原色装置作品的摆放,“黄皿”和“蓝皿”是垂挂,而“红皿”是垂挂与延展平铺,它们也像卷轴,“红皿”还像红毯和走秀的T台,有人说,只不过这个T台不止在二维的平面上走,它还走向了三维的空中——对,有何不可?那种打破和自由,又清晰可见了。

 

《红皿》像T台,走向的是三维空间,摄影:熊晏泽

 

“红皿”各侧的座椅摆放,没有主席台和观众席的区分,没有对立,方向不一,每个人都既朝向外界,也朝向自己。也有人觉得像即将发射的太空舱内景。

 

座椅摆放,任何方向都被允许

 

有些椅子独立在黑暗中,在音箱的下方。不必再向外追索了,瞑目内视,天地辽阔。

晏一的阐述里说,邀你参与,而非邀你观望。

 

每一个人都是完整作品的参与者

 

这样的现场陈列和摆放,就是参与的形式。没有看和被看,没有听和被听,每一个来的人,在当下的时间和空间里,都在参与这些作品,并且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在一起向这个天地大皿共同表达。这也是被隐藏的部分,以观者的不知和艺术家的自觉在进行着。

我想在此,特别地提到被我险些错漏过的一个作品——二楼茶室里的“言”。这是一个4分45秒的声音作品,它被放置在一个感应音箱里,并且藏匿在空茶室的灯下。茶室本身是摄影出片的环境,但因为没有明显的可视化作品,而非常容易错过。

如果只是站在室外张望,或者拍照路过,甚至进到室内,没有走到灯下,那个音箱就都会保持静默状态,不与我们发生听的关联。但如果细心的人走过去,或坐或站于其下,那个声音世界就会慷慨地展开其迤逦风景。

 

站在灯下,感应音箱才会播放,摄影:程然

 

建筑大师隈研吾在知美术馆这个建筑的形态上贯彻自己的“三低”理念(低层、低成本、低姿态),他以“隐”来建立坐标,因为这种“隐”和“低”,很多成都人甚至都不知道知美术馆的存在。但是,这里却一直秉承着艺术理想,在做学术的先锋的有启发和有温度的展览。一旦被看见,一旦感应发生,其中的真意所达成的震动和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道从来都不远人,道自然生发和运作在那里,我们以艺术为名,与道相应,创作和观瞻,思索和影响,就是隐所带来的价值。

晏一唱的那个经咒,是《金刚萨埵心咒》。

 

艺术家熊晏一用歌剧发声演唱了中国古老的经咒

 

嗡班扎尔萨埵吽
ōng bān zhā er sa duǒ hōng

这是含藏巨大祝福和能量的七个字。有人听出来两个字,有人没有,她说,没事。

我后知后觉地发现“言”,也后知后觉地明白在前几次的导览中,盲人指路的含义。而当我把这些体验与晏一交流时,她笑说,也是一部分,多好。

她对错过和遭遇,完全持开放和平等的态度,与她的作品表达,内在一致。

 

艺术家熊晏一,摄影:熊晏泽

 

#后记

认识晏一已经三年了。她无疑是美的,年轻的。但我从来都没有这样描述过她,介绍过她。因为我知道,她不被这些词汇限制和定义。她比这些想当然的概括要宽广和深厚。性别、年龄、容貌,是所有自由和深刻的灵魂的外围之外围。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艺术家退后,外围退后,显相为真。我们拿出真来,以真相见。

晏一在开幕现场的演唱部分有两段。两段都唱完后,她慢慢退后,无比郑重地向楼下的观众合十鞠躬。我是唯一见证这个鞠躬的人。

那一刻,我很触动。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我做我内心印证的,但大家不知又有什么关系。

“真”是打成一片的,不用担心。

那份笃定、自信和诚恳,以及那份小“我”退后,把真交付的决心,特别动人。

 

关于展览

“真皿”展览海报

展览: 真皿

艺术家: 熊晏一

策展人: 程然

公共展期: 2024年3月10日(周日)- 3月16日(周六)

展览地址: 知美术馆(成都新津区君山路1号)

 

关于艺术家

 

熊晏一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表演学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歌剧硕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绘画硕士。她兼具女高音歌唱家,艺术家,作曲家的多重身份,是跨越艺术边界的创造者。

她曾于英国国王演奏厅、英国皇家公爵音乐厅、德国慕尼黑大剧院等舞台担任独唱女高音(Soprano)。并在二零一七年,以深具前瞻性的作品《楚之未》的大胆姿态,在英国伦敦市政厅礼堂,将人工智能全息影像互动装置、实验音乐、古典歌剧以及中国古代音乐进行了深度碰撞。她把古典剧场的边界推向新高度的同时,造就了一场叹为观止的艺术盛宴。

熊晏一在纯艺术(Fine Art)与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界的拓展与开创使她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屡获赞誉。二零二一年被伦敦艺术杂志《Aesthetica》评为全球 100 位新锐艺术家,其作品《小绿/Little Green》荣获“Art Prize”艺术奖。同年,受邀参加:BORDERS - Venice International Art Fair 边界-威尼斯国际艺术博览会;她的作品如《岜扒》、《小绿》、《祈》等,无一不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颠覆了古典学院派的专业技术,实现了跨界和贯通。

熊晏一将“以器载道”视为她艺术创作的宗旨。对她而言,艺术一定是以探索生命实相为目的。“艺术它本来的职能就具备唤醒性,所以做艺术就是一个不断唤醒自己以及他者的过程。因为探索世界及自我实相就是在探索生命真相。”

她的作品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器皿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印记,启迪观者思索艺术作为回归自我、与道合一的中国艺术精神之传承。

 

关于策展人

 

程然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作家、纪录片导演、策展人。

出版文学作品多部,散文集《一心一意来奉茶》、《空山煮茶记》、《花·界》,诗集《岭上白云轻轻停》等均为畅销书。其中,散文集《莲花次第开放》首创中国大陆禅意文学,关心内在世界,在追求人生终极命题的范畴进行灵魂拷问,被媒体称为“中国禅意文学的领军人物”,这部作品还获得了中国散文奖的最高奖项“冰心散文奖”。再版多次,蝉联卓越当当散文类畅销图书榜多年。从《莲花次第开放》开始,后面的七部著作,虽然切入点分别是茶、爱情、音乐、佛教寺院、花朵、电影,文学体裁也有散文、诗歌、电影美学评论……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在对人的生死、爱、真实、美德提出深入的探讨,秉持着“去伪存真”的善意和勇气,这些文字有着深厚的能量和祝福,被读者称为“有巨大疗愈功能”的文学作品,也因此拥有了广大的读者群。

资深纪录片导演,作品《12个爸爸妈妈》、《大灾后的人口反思》先后获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专题节目一等奖。近年来继续纪录片创作,独立纪录片电影《我的山海经》在制。

2020年10月,作为策展人,应邀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何里栖地做了《寻找盲区里的真味》概念展,打造了“书房×心房”美学空间。

 

关于知美术馆

知美术馆位于中国成都新津老君山脚下,总建筑面积为2353平米。外形内敛、极具禅意,由国际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运用流水、瓦片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有机相融,空灵寂静,动静相宜,尽显生生不息、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美术馆VI系统由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由美术馆外观瓦片的元素构成,形成富有变化的水波纹样。

“万物、见解、常新”是知美术馆的核心理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