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复调:陈玲洁&戎庄作品展”于大知闲闲开幕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张光华 2024-05-15

5月12日母亲节,在距离昆明约60公里的澄江市抚仙湖畔禄充风景区大知闲闲艺术民宿举办了题为“复调:陈玲洁&戎庄作品展”的艺术展览开幕式,献礼母亲节,献礼艺术家的故乡母亲抚仙湖。大知闲闲是斩获A+Awards Facades大奖的优秀建筑,同时入围2023ArchDaily中国年度大奖Top10。艺术家陈玲洁和她14岁的女儿戎庄的油画、水墨、雕塑作品近80件,在大知闲闲的建筑空间中展出,艺术与建筑美学完美融合,是亲子出游、陶冶艺术情操、感悟传统文化与当代创新并举的绝佳选择,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复调:陈玲洁&戎庄作品展”将持续到7月30日。

策展人张光华(任教于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介绍,这篇为抚仙湖的初夏谱写的“复调”乐章,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景观艺术的同场对话,也是画家与建筑师的对话,更是画家陈玲洁与小画家、小女儿戎庄的亲情对话。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绘画则是流淌在色彩中的音乐,它们在时间的节拍中和声、共鸣,砖石的坚硬是低沉诵吟,锄头的锋利是激昂强音,猫儿的软萌是悠扬宫调,彼此独立又相互应和,满足视听感官双重享受。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品味出时间、时代、世界之于“我”的感性思辨,徜徉于艺术的妙趣中寻得自恰。

陈玲洁的“农事诗”系列绘画以澄江土地上顺应二十四节令发生的耘田、播种、间苗、锄禾、采摘、收割、烧荒等实在、生动的农事劳作为模本,将属于土地的敦厚、耕作的淳朴、收获的满足以自然而然的肌理勾勒在画布上。农村生活经验使她的文化血脉中多了一种“踏实”的情结,脚踩泥土的踏实、庄稼装进背篓的踏实、生生不息的踏实……她用具象语言确证这种踏实,赋予农事劳作细腻、充实的质感。乡土往往被赋予逃离现代都市喧哗的象征意义,然在我看来,陈玲洁笔下的土地和农事本就是人间高贵品质的忠实再现,是源于平凡生活的纯真美感,是见山还是山的澄明赞歌。

陈玲洁 《农事诗:谷雨2014》 240×20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陈玲洁  《农事诗:处暑2023》 150×240cm   布面油画   2024年    

陈玲洁《农事诗:惊蛰2018》 120×240cm  布面油画  2018年

陈玲洁 《农事诗:大暑2012》 120×20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戎庄笔下的生灵和故事,是一个豆蔻少女最感性的视觉经验,犹如湖水抚岸,低吟浅唱。她和猫猫们窃窃私语,聊了什么只有她们彼此知道,就像我们只见湖心荡漾却不知因何而起。她画中的故事皆是第一人称,是对故事角色的感同身受,正所谓童蒙养正、少年养志,14岁正是人生的清明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蜕去懵懂外壳,迎面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爱恨情愁、是非曲直。不擅以物易己的巧技,更不屑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扭捏作态,或者直抒胸臆不折少年意气,或者好奇代入领悟百味人生,总之,明朗是少年心性的显著特色,即见山是山的简单和轻松。

戎庄  《拾肆 1》 70×70cm   纸本水墨   2024年

戎庄 《抱团》 70×70cm   纸本水墨   2024年 

戎庄 《瞌睡虫》 70×70cm   纸本水墨   2024年 

戎庄  《哪吒闹海》 140x70cm    纸本水墨  2023年 

戎庄  《鲸》 140x70cm   纸本水墨    2023年 

“大知闲闲”取自《庄子·内篇·齐物论》,既表明这个年轻的创业团队进取、博达的信念,也是这片山居空间呈现的建筑美学——自由自在。从构建诗意栖居、回归建筑原型、居住未来和社区共享等理念出发,结合澄江当地的人文、生态、材料特色,寻求传统建筑美学的复归并创新。旧青砖、旧瓦片、设计成竹篓形态以呼应“车水捕鱼”的当地传统文化的建筑外形,以及将挖掘原有地面产生的混凝土废料填充为新墙体,建筑师把冲突与混乱共存的当代图景凝缩于方寸之间。在光与影、内与外、刚与柔、显与隐、虚与实、新与旧的关系探索中追寻建筑技术最原初的起始点,触摸人类精神信仰的根源。

大知闲闲艺术民宿主理人龚芸娴女士携母亲华丽萍女士,向到场嘉宾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展览艺术家陈玲洁女士(任教于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和小画家戎庄,为到场嘉宾介绍自己的作品和创作经历,并向嘉宾们表示欢迎和感谢。大知闲闲建筑设计师阮晓舟先生也向大家介绍了建筑和园区的设计构想。中国著名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家、建筑师、艺术机构负责人等参加开幕式并致辞。

大知闲闲艺术民宿主理人龚芸娴女士致辞

陈玲洁女士致辞

戎庄同学致辞

大知闲闲建筑设计师阮晓舟先生致辞

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名誉主席、浙江青田博物馆群总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贾方舟先生表示:“这个展览最让我激动的是,一个孩子的天赋得到了父母和社会的尊重与呵护,戎庄的画是自由天性的自由发挥,她怎么画都对。让我想起毕加索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他很小的时候就画的和大师拉斐尔一样好,可是他却用了一生的时间学习如何像孩子一样画。为什么?就是因为孩子画得自由。母女俩的作品都非常好,建筑也很令人惊讶,材料、细节、体量都很讲究,这个展览是绘画、雕塑、建筑结合的成功构想。”

贾方舟先生发言

当代美术史著作者、国家一级美术师、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先生指出:“戎庄的作品以生活在大知闲闲园区的猫为对象,用轻松的写意画出猫的丰富姿态,并把它们拟人化,与学院教育中已显僵化的工笔画教学形成鲜明对比。小戎庄画得非常好,希望你保持自己的创作天性。也希望你们母女之间也能一直保持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陈玲洁的作品超越了写实主义的规范性,很有个性,在平面化的、音乐般的线、面节奏中,产生了一种高级的距离美。”

鲁虹先生发言

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四川美术学院讲座教授陈默先生表示:“陈玲洁的《农事诗》是艺术家对真实的农业劳作场景的萃取,为平凡的劳动增添了更加高贵的色彩;戎庄的《猫》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少年的创造力,体现出儿童心灵的干净和纯真。”

陈默先生发言

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杨卫先生说:“这个展览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建筑、不一样的教育理念和艺术语言,云南的建筑和人的性格一样,闲散、温吞、慢悠悠,但是又很有棱角,很倔。陈玲洁母女的作品和大知闲闲的建筑都是非常优秀的,特别是陈玲洁老师画的土地和作物,让我们摆脱了油画作品通常油腻腻的印象,她的肌理是舒朗的、清新的、明快的,但是又很稳重。很特别。”

杨卫先生发言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森先生评价:“陈玲洁的画好,她的色彩语言的调性很好,每一个局部都有瞬间性闪过而停留的调性。在她的画里,劳作的人像影子一样降临,而后停在画面,融入画面,感觉亲切而又陌生。她画的画,仿佛在画我们自己的童年时光,或画城里人已经忘记了的祖先,画古老的农业文明持久、平淡、蹉跎的生活岁月。画出了朴素事物在田间地头存活过、生长过、圆满过的命数。从戎庄的画,我看见一个或无数个空洞无端地敞亮着,犹如晨光初现之时。明亮的物事,从空洞中漂移出尘,瞬间暂住在那里。紧接着,人和猫如约而至,然后就是物华纷呈,草木风动。然而,应戎庄之约而来的,却不是绘画的种种陈式或技艺,而是吟诵出时间和空间的清脆谣曲,迷迻自生的语言。不感伤,不抒情,也不沉落。唯有少年心,可见天心。”

李森先生发言

云南油画学会名誉主席、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姚钟华先生表示:“我是见证了陈玲洁从学生到如今的成长,一直在关注她,从早期的写实油画到现在的以色块和平面为主,也看见了戎庄的黏土、华宁陶作品和水墨画,陈玲洁的作品语言在变化,还可以继续考究下去,而戎庄画画可以不考虑水墨技法,把天性、直觉发挥地更充分一些。希望你们更上层楼。”

姚钟华先生发言

云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新先生,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油画家曹悦女士,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国画家戴杰先生,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国画家寇元勋先生,云南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杨正国先生,深圳女画家协会名誉会长、雕塑家乔红女士,云南省室内装饰行业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蒋凌先生,彼岸艺术机构负责人林晓燕女士等,发表了对艺术家作品和本次展览的意见和看法,并对展览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