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富艺斯伦敦“New Now”拍卖4月10日举槌|汇聚跨媒介现当代先锋佳作

来源:富艺斯亚洲 2025-04-09

富艺斯伦敦“New Now: 现代及当代艺术”拍卖将于4月10日举槌,汇聚一系列先锋艺术佳作。拍卖由著名德国雕塑家东尼·克拉格(Tony Cragg)作品领衔,更囊括来自美国艺术家约瑟夫·耶格(Joseph Yaeger)、著名英国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等一系列前沿艺术佳作,领略现当代艺术的美学张力与先锋艺术理念。预展正于富艺斯伦敦伯克利广场的画廊空间举行。点击阅读原文,浏览完整电子图录。

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
《跑手》,2009年作
铜雕,133 x 128.8 x 68.5厘米
英国私人收藏
估价:180,000 - 250,000英镑

这件领衔作品中,艺术家颠覆雕塑的静态传统,在材料中探寻动态元素,以青铜铸就墨黑色主体,锋锐边缘与流动形态并存,在有机与工业、秩序与混沌间游移。雕塑表面如熔岩般起伏,随视角转换呈现椭圆运动的错觉,呼应未来主义与立体主义概念中,对时空流动的探索。

克拉格通过正负空间的精妙平衡,赋予青铜以轻盈与重量、实体与虚无的矛盾张力。观者绕行时,作品不断释放新的视觉层次,而这种动态特质正是艺术家挑战雕塑固有认知的核心。他拒绝将雕塑孤立为特定类别,主张作品应以自身形式品质与世界对话,如同自然现象般拥有存在的必然性,更使静态青铜迸发持续生命力,重定义了当代雕塑的边界。

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
《美丽生命线,裂弦,在爱情隧道中封存新鲜感的绘画》,2008年作
家用亮光漆 乙烯基塑料 画布,40.1 x 64.4厘米
英国私人收藏
估价:40,000 - 60,000英镑

达明安·赫斯特曾坦言,艺术不能囿于画室创作与被动等待,而需以无法忽视的强力侵入现实。他追求不可抗拒、无可辩驳的视觉存在,摒弃极简主义“背离肉身感知”的冰冷逻辑,转而以物质体验直击观者感官。

作为“英国青年艺术家(YBAs)”领军者,艺术家以兼具深刻哲思与挑衅戏谑的作品颠覆艺术市场。上世纪80年代末自伦敦金史密斯学院毕业后,艺术家便凭借惊世骇俗的创作迅速崛起,在概念深度与感官冲击的张力间,重定义了当代艺术的挑衅传统的创作理念。

鲁道夫·斯丁格尔(Rudolf Stingel)
《无题》,1989年作
油彩 瓷漆 麻布,120.3 x 80.4厘米
重要欧洲私人收藏
估价:80,000 - 120,000英镑

艺术家以对绘画材料与媒介的颠覆性探索闻名。其1989年创作的《无题》属早期“银色绘画”系列,银灰与铁蓝的垂直条纹下隐现红色底漆斑点,表面如薄纱般闪烁,既吸引又抗拒凝视。作品形式上呼应纽曼、马丁等极简主义美学,内核却指向对创作神话的解构——将银釉透过网纱布喷于画布,剥离后织物褶皱与裂隙成为唯一“手工”痕迹。

对工业材料的戏谑模仿反应了斯丁格尔的创作始终游走于极简主义与观念艺术之间。通过覆盖油彩的工业釉料,他将画布重塑为纯粹平面,拒绝叙事而凸显创作过程本身。这种“可复制原创”的理念,秉持着对现代主义艺术的质疑与信念,为后现代语境下的绘画实践开辟新径。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
《纸滴(通道)II》,2019年作
喷墨印刷 裱于艺术家相框
图像:65.5 x 85.7厘米,艺术家相框:73.5 x 91厘米
共有3版与1版艺术家试作版,此作为第2版
欧洲私人收藏
估价:25,000 - 35,000英镑

提尔曼斯自1990年代起不断拓展摄影的边界,质疑其作为“现实”的传统性质,将照片本身视为物质对象。他以肖像及亚文化纪实摄影崭露头角,却在千禧年后转向暗房创作,作品游走于具象与抽象概念之间,如“纸滴”作品般让相纸成为主体——纸张张力与重力作用形成的褶皱,既似函数般精确,又若科学解密般揭示其物理本质。

艺术家尝试打破摄影类型与展示范式的壁垒,以别具一格的视觉语言解构图像霸权时代的价值观念。2000年成为首位获得特纳奖的摄影师,其创作始终贯穿对媒介本体的实验,旨在追问“何为摄影”的同时,重构“观赏”与“凝视”的权力结构。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阴影》,1979年作
压克力 丝印油墨 钻石粉尘 画布,36.1 x 28.6厘米
估价:60,000 - 80,000英镑

安迪·沃霍尔于1979年作的这幅作品标志着其创作正在转向抽象领域。该系列摒弃具象符号,以丝网印刷捕捉无实体的阴影,通过正负空间与色彩对比探索光影关系。沃霍尔从助手拍摄的微型布景投影中选取图像,放大后剥离实体,仅留神秘阴影。

艺术家以工业化手法戏仿抽象表现主义的“男性焦虑”,通过丝网印刷消解笔触痕迹,却保留动态能量。沃霍尔将阴影升华为独立符号,既呼应马列维奇的极简形式,又暗藏对存在本质的追问。评论家认为这些作品介于“一切与虚无”之间,既是绘画行为的自省,也延续沃霍尔对表面与真实的矛盾态度。

雪莉·勒文(Sherrie Levine)
《角牛头骨》,2002年作
铸铜,45.7 x 50.8 x 35.6厘米
共有12版与3版艺术家试作版,此作为第7版
估价:90,000 - 150,000英镑

艺术家延续其“挪用”艺术的核心理念,受新墨西哥州环境与欧姬芙西南题材绘画启发,勒文将欧姬芙画中的头骨转化为青铜雕塑:抛光金属光泽既呼应消费主义奢品美学,凝固自然生命的衰亡过程。

这件作品本身拥有多重隐喻:既是欧姬芙沙漠骸骨的立体转译,又似狩猎战利品,与17世纪静物画相呼应。青铜材质使头骨在自然遗骸与商业设计品两者间保持摇摆,揭示物件的文化赋魅过程。正如艺术家所言,创作只是“提出问题”,“角牛头骨”以其独有态度同时挑战艺术史叙事与文化认知的确定性。

金昌烈
《水滴》,2003年作
油彩 画布,27 x 22厘米
估价:10,000 - 15,000英镑

韩国艺术家金昌烈以“水滴”系列油画闻名,其作品融合照相写实主义与抽象表现主义,通过极致的细节描绘水滴的形态与光影,营造出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空间。金昌烈的水滴并非对现实的模仿,而是经过反复推敲的理想化符号,其灵感源于朝鲜战争的创伤记忆——他将水滴的创作视为一种精神疗愈,以平静的重复性笔触消解痛苦。

这些水滴常以晶莹剔透的质感悬浮于粗糙的亚麻布表面,既无外界倒影,亦无流动痕迹。受儒家思想熏陶,作品常以单色背景突显水滴的纯粹,并通过汉字的融入强化冥想氛围。水滴仿佛凝固于永恒的非现实空间,形成“万物透明、世界消融于水滴”的哲学意象。

大桥英二
《路灯 #146》,2022年作
彩色冲印(已裱)
图像:114 x 152厘米,相框:121 x 160厘米
共有3版,全数售罄,此作为第3版
ULTIMATE顶级作品
估价:10,000 - 15,000英镑

日本摄影师大桥英二以自动贩卖机为切入点,隐喻现代人的生存状态。2022年2月札幌百年一遇的暴雪中,这件他冒险拍摄的作品尤为特殊:被积雪掩埋的贩卖机如宝石般闪烁,时空感在纯白中消融。作为札幌本地人,大桥认为气候变化将使这样的拍摄机会永不再现。这些贩卖机既是日本便利文化的图腾,也承载着维护工人的坚守——他通过镜头捕捉“荒凉之美”,在追溯个人记忆的同时,揭示支撑现代社会运转的隐形劳动。

该系列作品2021年曾在札幌美术馆展出,大桥凭借此项目获莫斯科国际摄影奖等荣誉。他镜头下的贩卖机不仅是钢铁躯壳,更成为连接集体信任与个体身份的介质,在极寒中凝固成一次关于存在与消逝的视觉体验。

任相彬
《中央公园 2》,2007年作
彩色冲印(已裱),图像 101.6 x 177.8厘米
共有5版与3版艺术家试作版,全数售罄
此作为第3版艺术家试作版
ULTIMATE顶级作品
估价:12,000 - 18,000英镑

韩国艺术家任相彬2007年的巨幅作品《中央公园2》以近两米宽的超写实全景,重构纽约地标景观。画面中人物散落阳光草坪,密集树墙与远处摩天楼形成自然与城市的视觉博弈。艺术家通过数字拼贴数百张照片,以立体派手法将不同时空片段编织成既熟悉又虚幻的“人工自然”——柔和的草木轮廓与冷硬建筑线条对峙,折射现代都市的乌托邦想象与焦虑现实。

艺术家在纽约旅居期间长期观察中央公园,捕捉人群、自然与城市肌理,经数字处理赋予绘画质感。该作延续其2003年赴耶鲁大学深造后的创作脉络,曾参展洛杉矶郡立美术馆“数字见证”大展,并被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等机构收藏。画面中比例与色彩的戏剧化处理,揭示都市化进程中“甜蜜反讽”:看似田园的诗意场景,实为钢筋丛林暂时退却的幻影。


拍卖详情

New Now: 现代及当代艺术

伦敦拍卖
当地时间4月10日13:00
(北京时间当日20:00)

伦敦预展
4月4至10日
星期一至六10:00-18:00
星期日12:00-18:00

英国伦敦伯克利广场30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