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为何人人都爱大卫·霍克尼?十个关键词看懂巴黎新展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冯漫雨 2025-04-21

© David Hockney。摄影:© Jonathan Wilkinson

过去几年,包括泰特现代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全球顶级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都在做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回顾展览。

现年87岁的霍克尼,头顶“最贵在世艺术家”的光环,每每举办展览火爆程度都超出预期,轻松拿捏住了流量。今年适逢路易威登基金会成立十周年,于4月9日至8月31日推出年度大展“大卫·霍克尼25”,关于展览的硬核看点不妨从这十个关键词着手。

1

史上最大规模

“大卫·霍克尼25”展览现场,路易威登基金会

此次霍克尼在巴黎的大型个展号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从1955年到2025年间精选出的400多件作品分布在路易威登基金会四个楼层的11个展厅之中。这些作品除了出自艺术家本人、艺术家工作室及其基金会,也来自国际机构和私人藏家的收藏。同为回顾展,霍克尼的作品上一次在巴黎集中展出是八年前在蓬皮杜艺术中心,仅为此次展览规模的一半。

展览跨越了70年的创作生涯,既是对艺术轨迹的全景式再现,也在侧面彰显出他蓬勃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2

25年

“大卫·霍克尼25”展览现场,路易威登基金会

如标题所暗示的,展览的焦点在于霍克尼21世纪的作品——在过去的25年里,他使用油画和丙烯颜料、木炭、墨水、铅笔等创作外,更不断尝试使用新的数字工具,如摄影、iPhone/iPad及沉浸式影像等。霍克尼曾说“一切都是关于观看”,无论是年轻时面对加州波光粼粼的泳池,还是暮年归乡时饱览的自然风景,他从未停止在观看方式上的突破。

3

霍克尼亲自策展

步入基金会的底层,观众立刻被展览的缤纷色彩吸引——绿意盎然的田野、蓝色的树干、紫色的草丛,他的用色热情而吊诡,明快、饱满、不失野性。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总监苏珊娜·帕热(Suzanne Pagé) 将这归功于霍克尼本人,“​他是展览的真正策展人​。”

霍克尼亲自参与展览的策划,更像是一场“反策展”的宣言——他拒绝被机构、评论或市场刻板解读,转而将展览本身视为一件作品。

在精选作品上,霍克尼与其长期搭档兼工作室经理让-皮埃尔·贡萨尔维斯·德·利马(Jean-Pierre Gonalves de Lima)共同完成,他常被叫做J-P,曾是一位音乐家,在霍克尼的影响下接触艺术,两人在艺术创作、展览策划及生活日常中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展览别出心裁地采用倒叙方式诠释,让观众得以从成熟的视觉语言逐层拆解形成背景与演变历程。

4

《我父亲的肖像》

大卫·霍克尼,《我父亲的肖像》,布面油画,50.8 x 40.6 cm
© David Hockney, Photo Credit: Richard Schmidt, The David Hockney Foundation

展览由霍克尼1950年代至70年代的标志性作品为开篇,年少在布拉德福德创作的​**《我父亲的肖像》是霍克尼卖出的第一幅画**​,售价是10英镑。作为一位忠实的和平主义者,霍克尼的父亲肯尼斯因在二战期间拒绝服兵役多年来备受旁人攻击,他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霍克尼,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个人生活上,他从不畏惧站在大众的对立面。

5

泳池代言人

大卫·霍克尼,《更大的水花》,布面丙烯,242.5 x 243.9 x 3cm © David Hockney 泰特美术馆藏

大卫·霍克尼,《艺术家肖像(泳池边的两个人)》,布面油画,1972年,台北国巨基金会藏

相邻的展厅呈现了霍克尼职业生涯中的另一个分水岭。在伦敦与加州巨大的环境反差下,他暂时放下传统媒介油画,驾驭起新兴的丙烯颜料。

“泳池”是霍克尼最具辨识度的符号,代表作品有泰特现代美术馆收藏的《更大的水花》和台湾国巨基金会主席陈泰铭在2018年纽约佳士得以9031万美元投得的《艺术家肖像(泳池及两个人像)》。一池水像是一场幻象,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

“大卫·霍克尼25”展览现场,路易威登基金会
© David Hockney ©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 Marc Domage

大卫·霍克尼,《克拉克夫妇与珀西》,布面丙烯,1970—1971年,泰特美术馆藏

“双人肖像”系列将观众带入霍克尼的私人世界。《克拉克夫妇和帕西猫》被视为经典中的经典,这幅记录了英国时尚设计师奥希·克拉克和新婚妻子塞西莉亚生活图景的画作,经常被人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扬·凡·艾克著名的《阿尔诺菲尼婚姻》,并在2005年入选“​英国收藏的最伟大的十幅画作​”。这些创作虽然在彼时是超前且逆潮流的,但放眼当下仍是霍克尼最为人追捧的画作。

6

ipad

大卫·霍克尼,《2022年6月25日,赏花(带框)》

在一轮又一轮的媒介革命中,霍克尼勇立潮头:80年代,他使用过复印机、传真机和宝丽莱相机作画。而迷上iPhone大概是2007年的事了。2010年问世的iPad很快成为73岁的霍克尼的新画板。

约60幅肖像作品和“花卉肖像”系列被放置在第4展厅。这些由iPad创作的作品装裱在传统的画框里,像《2022年6月25日,赏花(带框)》,两个霍克尼坐着打量着20朵花,两人背对着相机,形成某种视觉错觉。

7

春天代言人

“大卫·霍克尼25”展览现场,路易威登基金会

“​请记住,他们不能取消春天​,”霍克尼在2020年3月对全世界说。疫情期间他一直住在诺曼底乡间,从生机盎然的春天到白雪皑皑的冬天,这里的一切都成为他作画的素材,四季变化的编年史分布在5至7展厅。诺曼底的一切如诗般美好,不仅在停留在画上,更落在了人们心里,化作难以言喻的安宁和抚慰。

第5展厅以全新装置形式展示了由iPad创作的“220 for 2020”系列,记录了他一日复一日捕捉光线与季节的变化。第6展厅展出了一系列以独特手法描绘的天空,生动的色彩变幻让人联想到印象派大师梵高。7号展厅则展出了24幅墨水全景长卷《大庭院》,灵感来自11世纪的“巴约挂毯”,霍克尼早在1967年第一次见到挂毯后就一直对它念念不忘。

8

跨时空对话

基金会顶层因高挑的天花板而得名“大教堂”,约2.5米高、22米长的《长城》在这里开启了新的章节。在这件作品中,霍克尼将1350年到1900年间著名的肖像画拍摄成高清彩色照片冲印出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与并置,几百年来肖像制作工艺的演变见证了他从古代到当代的全球艺术史参照体系。

“大卫·霍克尼25”展览现场,路易威登基金会

与之相对应的,9号展厅的前半部分聚焦他与弗拉·安杰利科、克劳德·洛兰、塞尚、梵高、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巨匠跨时空的精神对话。后半部分邀请观众进入沉浸式空间,如同霍克尼定期在家里接待音乐家和舞者一样。

9

歌剧爱好者

“大卫·霍克尼25”展览现场,路易威登基金会

作为不折不扣的歌剧爱好者,霍克尼曾为《夜莺》、《魔笛》和《图兰朵》等经典戏剧设计舞台,他亦将舞台服装等融入到创作中。霍克尼与视觉设计制作公司59 Studio合作,在10展厅呈现一件音乐与影像结合的作品,在沉浸式的剧场空间中,舞台设计的张力与歌剧的旋律完美融合。

10

新作首次公开

大卫·霍克尼,《蒙克之后:人们所知甚少》,布面丙烯,2023年

大卫·霍克尼,《布莱克之后:人们所知甚少》,布面丙烯,2024年

在长达70年的艺术生涯中,霍克尼从家乡约克郡出发,到伦敦、巴黎、洛杉矶、诺曼底,这些地方的人和风景被他凝固在画面之上,成为流传于20世纪和21世纪的经典图像。

2023年7月他在伦敦定居后创作的最新作品被放在了第11展厅,首次公开以爱德华·蒙克和威廉·布莱克为灵感创作的作品:《蒙克之后:人们知道的比他们想象的要少》和《布莱克之后:人们知道的比他们想象的要少》,艺术家形容这些作品相较于过往更具灵性。而他在伦敦花园的最新自画像《戏中戏与手持香烟的我》成为展览终结篇章最圆满的句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