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曾仅在中国南方女性间私密流传的文字,正于当代艺术舞台上,在墨水、肌肤与舞动间重获新生。由中国艺术家陈嘉奕领衔的The Great Her艺术小组(导演编剧制作人:陈嘉奕,联合制作人:王毓卓、杨颖,编曲:朱真岐,编舞:程俊楠)创作的跨学科作品《女书:为她而书,铭她于身,由她而生》,近日亮相爱丁堡边缘艺术节(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作品通过身体化的书写与仪式化的表演,将世界上唯一由女性创造的文字——“女书”,引入全球艺术语境。
演出讯息
作品名称:Nüshu: Written for Her, on Her, by Her
演出时间: 30 July – 10 August | 13:55–14:35
表演地点: C ARTS | C venues | C aquila (Venue 21)
Roman Eagle Lodge, 2 Johnston Terrace, Edinburgh EH1 2PW
非遗语境的文化再生
女书发源于湖南江永及周边瑶族聚居区,是一种由女性独立创造并世代相传的书写体系。其纤长的菱形字体与独特的音节记录方式,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文字史上的孤例。它不仅是语言符号,更是女性在父权社会中构筑的秘密文化空间,承载着情感交流、生命叙事与群体记忆。2006年,女书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次创作摒弃了静态展示,将女书转化为动态的“身体档案”——以肌肤为纸,动作为笔。墨迹在表演者的呼吸与时光流转中不断生成、消逝,生动再现了女书作为活态文化的生命脉动。
©顾一阳 Amy
身体书写与记忆政治
作品的灵感源于艺术家与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祖母的关系。面对祖母日渐消退的记忆,艺术家选择女书作为抵抗遗忘的媒介,以书写行为封存正消逝的私人历史。
这一私人叙事与女书的集体文化属性相互叠加,赋予作品双重结构:
- 感性层面: 身体上的文字与舞蹈的韵律交织,形成可感可知的抒情力量;
- 批判层面: 作品揭示了女性记忆在宏大历史书写中的缺席,并通过表演本身提出无声的抗争。
正如陈嘉奕所言:“这是我写给那些我失去的女性的信——她们的故事从未被历史记载,所以我用墨水、动作和爱,将它们铭刻在皮肤上。”
©刘大喜Daxi Liu
跨文化交流的在场性
演出汇聚了中国、乌克兰与尼日利亚的舞者,形成多声部的表演结构。不同文化背景的身体语言在舞台上交融,使女书这一地方性符号升华为具有全球共鸣的表演语言(演出语言包含中、英文及蒙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它为女性发声——为她,为你,为我,为千千万万的女性。
观众不仅见证了中国非遗艺术的当代表达,更在现场深切感受到跨越地域的悲伤、韧性与抗争情感的强烈共振。
现场反响
- 《学生报》(The Student)将其誉为“对19世纪中国农村女性以私密语言作为无声反抗的深情致敬”;
- 《苏格兰田野》(Scottish Field) 评论道“所从如货币般被交易直至遗忘的贝壳,到承载女性鲜血与泪水的河流织物,再到彼此肌肤上的女书绘画,她们共同缅怀过去的女性,尊重当下的女性,赋予未来力量”;
- 《爱丁堡评论》(Edinburgh Reviews)指出作品“巧妙融合当代舞蹈、口语叙述与肢体书法,呈现诗意与视觉层次并存的表演”;
- 评论人加雷思维尔(Gareth Vile)认为,这是“一场象征性的演出,既彰显文字作为宣言的力量,又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性别如何被用作控制的工具”。
©卫鑫
作为非遗活化与当代表演艺术融合的探索,《女书:为她而书,铭她于身,由她而生》不仅拓展了女书的传播维度,也在尝试全球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的新思路。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与当代社会及观众建立新的情感与审美联结,而非固化为博物馆的陈列品。这部作品让一度边缘化的女性文字在国际舞台重获发声的机会。它以身体为活态档案,将个人与集体、地方与世界、传统与当代编织于同一时空。
在这个容易遗忘的时代,这场表演发出强有力的提醒:记忆不仅可以被珍藏,更能够被重新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