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798艺术区画廊生存现状堪忧 或可从三大方向突围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徐磊 2014-03-21

日前,文化产业频道推出了《“画廊去哪了”――798艺术区画廊生存现状调查报告》,该报告通过大量实地采访,对整个798艺术区的画廊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度调查和分析。该报告采用了目前热门的“资讯众筹”模式,一经推出,便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短短20天内就成功完成预设目标。为保证本次报告的客观性,中国经济网记者先后采访了798画廊经营者、798管委会负责人、评论家等10余名人士,拍摄了大量一手素材,撰文近2.6万字,图文并茂,数据佐证,内容翔实。以下为报告目录和摘要。

798艺术区,前身是718联合厂等电子工业老厂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一些能耗高、技术落伍的企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按照七星集团原先的规划,这片区域将采用中关村模式,建设“北京电子城”,而遗留下来的老厂房将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谁也不会想到,企业的临时出租行为,让这片废旧的老厂区成了声名远扬的艺术园区,还成了艺术家实现理想的“乌托邦”。很多人不禁要问,当时艺术家为何选中了这个地方?798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国华,曾经主持过潘家园、三里屯、798等文化集聚区的工作。他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798是典型的先锋、前卫性的当代艺术园区,能在北京,在朝阳区出现,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首先,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文化的发展,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能产生适合新型文化业态的土壤;其次,优越的地理位置,比如CBD、使馆区、美术学院等人文环境资源;还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朝阳区对这种先锋前卫的艺术能够包容,这是一种管理的新尝试,也显示了一种开放自信的态度”。

时态空间负责人徐勇,作为最早进驻798的艺术家,是798艺术区的开拓者,也是见证者。他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798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他地方很难复制。首先,798老旧厂房的闲置,为艺术家的进驻提供了先决条件;其次,当代艺术在85新潮以后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程度,798好比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再次,奥运会的大背景,北京要树立一个更为开放自由的形象,有朝阳区政府的积极支持,否则艺术家可能就聚集到别处去了,798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另外,经济的持续增长等因素都促进了798艺术区的快速形成。

然而,798画廊的春天并没有延续太久。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这种带有“疯狂色彩”的市场暴涨戛然而止。过去的海外藏家不再购买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甚至在大量抛售,比如萨奇、尤伦斯、希克等。其实,798画廊只是整体陷入困境的中国画廊业的缩影,当代艺术市场的急剧萎缩,引发了一股倒闭大潮,一些“浑水摸鱼”的画廊知难而退,但坚守的画廊也大都苦苦支撑。

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朱其给出了这样的分析,“首先,画廊的从业人员对市场的认识不够,专业背景不够。其次,缺乏有充足资本的画廊,资本规模还是比较小。另外,在市场好的时候,画廊业没有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艺术品市场没有形成中低端市场,直接就奔向高价市场,艺术市场生意看似火爆,但拍卖公司分掉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市场,一些艺术家也没有通过画廊代理,种种因素导致画廊业并没有从中获利多少。”

798画廊的困境分析

中国画廊业经历了不过十年左右的发展,作为新兴业态还很脆弱。一、二级市场倒挂现象明显,拍卖公司开始尝试私人洽购,进一步挤占了画廊的市场份额。画廊业所面临的挑战还不止于此,经济大环境的下行,大批资本的离场,让画廊生意更加惨淡;实力雄厚的海外机构不断入场,让竞争骤然加剧;新媒体的出现,网上画廊雨后春笋般出现,其快捷的传播速度和低廉的成本优势,也让实体画廊饱受冲击。很多电商平台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比如亚马逊、国美、苏宁等纷纷加入到线上交易大战之中。同时,艺术基金、艺术经纪等也让画廊的发展之路雪上加霜。

艺术北京执行副总监姚薇在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年的时间,还谈不到良性发展的层面,现在有些画廊能不能坚持下去还是个问号。很多画廊都会遇到运作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开画廊的人没有真正了解到这个行业该如何经营跟发展”。

北京画廊协会副会长、世纪翰墨负责人林松分析道,首先,整个画廊业自身成本,包括房租成本、运营成本的过度上升。其次,艺术家合作难度加大。现在艺术家面对的诱惑太大,跟画廊很难有一种积极的配合,在回归本质上需要一个调整。还有,一些国外的画廊、机构都跟中国有合作,包括一些博览会,画廊面对的竞争会很激烈”。

798画廊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除了市场行情的不断调整,房租的几何式增涨也成了最大的压力之一,其间甚至还夹杂着一些让人心惊的暴力清退现象。虽然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是798核心价值的创造主体,但也是798里的弱势群体。在物业与二房东、艺术机构三方博弈的过程中,最终受害的必然是艺术家和艺术机构。

说到艺术区的商业化,那就不得不提到纽约的苏荷、巴黎的塞纳左岸。目前,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798的房租被迅速拉升,而夹杂其中的小工艺品店、餐饮、咖啡厅等日益增多,这也成为一些画廊陆续撤离的因素之一。北京画廊协会副秘书长、玉兰堂负责人伍劲对798的未来表示担忧,798日益旅游化,有点像南锣鼓巷,小商品店铺、咖啡馆越来越多,艺术的相对含量在减少。游客所带来的盈利预期也大大推高了房价,798已经成为一个“以艺术为卖点的旅游区”。当然,如果不排斥这个,这里依然是一个很好的区域,但不再适合画廊。

对于业内的担忧,张国华表示理解,“商业化是全世界所有艺术园区的必经之路,798也不能绕过这一发展规律,但怎么让它的生命力更强,往好的方面发展,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798未来的发展,张国华充满信心,“798产权单位是国有的,我们采取的是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管委会、艺委会、七星集团(物业)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共同管理、共同商讨798的发展和保护。发展什么,不发展什么,我们可以控制,不是艺术的、过度商业化的膨胀在798是受到约束的。”

798画廊的突围之路

除了画廊自身的经营问题,798艺术区愈演愈烈的商业化倾向,以及一系列的深层次矛盾,让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再次站在了十字路口,“走还是留”,成了他们都要面对的艰难抉择。

其实,画廊业态对798艺术区的重要性,早已是业内共识。张国华也表示,“如果没有艺术家、没有艺术机构了,798还有什么意义?只有保持生存发展的良性状态,798才有未来。”他也坦言,随着798的火爆发展、集聚效应的增大,可能有更多的艺术机构愿意进来,这个房租还会上涨,这种矛盾可能还会有,但是798的发展能够迎来新的机遇,也将带动这种矛盾的解决。如果798不发展,矛盾只会越聚越多,可以说,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最终。

那么,798画廊的出路在哪里呢?经过中国经济网记者的采访和分析,以下方向或可成为画廊业的突围方向。

(一)本土化是关键

一提到当代艺术的画廊和空间,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高古轩、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佩斯北京等艺术机构。在这些海外机构大放异彩的同时,也能看到中国本土画廊的窘境。

对于国内画廊的现状,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表示担忧,“在我看来,中国大多数画廊都是按照西方预设来做的,希望签约的艺术家所创作出来的东西是西方人所认同的,符合西方人的审美,或是预设。“八五新潮”之后,出现了一些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后来成为很多人的榜样,或者模仿对象,而且不只是外在的模仿,图示上的模仿,甚至是从精神意识上的模仿。有些画廊做的展览也同样如此,他内心始终有一个假想的观众,可能是西方的策展人、美术馆、评论家,这都是中国当代画廊业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行业机制亟需建立

不可否认,中国的画廊业态还很稚嫩,其繁荣之路也必将困难重重。很多业内人士都谈到了本土画廊所面临的困境,那么如何正视、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画廊业所要面临的最大命题。

“中国画廊业要走向一个复苏之路,首先需要有更多的投资,更多一流的人才向这个领域去聚集。第二,国家在政策,包括税收政策、财政支持政策、工商管理政策方面要加大力度,真正把画廊作为艺术经济的市场主体来对待。第三,加强政府监管,行业管理组织的建设,使画廊业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改善,进一步规范拍卖业和私下交易对画廊业的侵害。第四,加强舆论环境,使人们认识到画廊业在整个艺术品市场发展中基础性的、关键性的地位,这些组合性的政策配合非常重要”,中国艺术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表示。

(三)加大扶持力度

为解决画廊业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文化部连续数年推出诚信画廊,反映出国家已经认识到画廊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此,西沐表示,“诚信画廊的做法,还是有其重要意义的。首先,说明文化管理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画廊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重要地位。第二,中国画廊业的发展的确需要有一批诚信画廊,能够对整个市场的起到一种示范提振的作用。第三个方面,政府的确需要在画廊业里面要加大投入,特别是那些做得比较好的,能够做出示范效应、引导作用的画廊要加大支持的力度,要加强相应的政策支持,这是中国画廊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

据悉,国家文化部、财政部近期成立的中国国家艺术基金将从2014开始每年投资20个亿用于文化艺术方面的建设,这对艺术市场画展而言,对画廊业而言,都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对文化产业而言,政策支持十分重要。比如说,设立单独的税率,在政策上有一定倾斜,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与资金进入画廊业。画廊也应该多尝试一些新的合作模式,比如电商,相信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以后肯定会有专业的品牌画廊出现,艺术家不再急功近利,藏家从艺术家手里拿不到作品。只不过,因为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可能市场走向诚信、走向规范化的进程会相对比较漫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