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荷在1980年代中期开展「最后的晚餐」系列,当时,新发现的艾滋病毒(艾滋病)逐渐蔓延。根据安迪·沃荷博物馆策展人杰西卡·贝克所述,此系列直接反映了沃荷本人对这种神秘恶疾(时称「同性恋癌症」)的心理恐惧,《最后的晚餐(The Big C)》(1986年作)这类画作亦然。
在这幅作品中,耶稣的形象出现了四次,而托马斯则在「Wise」薯片品牌商标旁边比手势,画面上同时可见从《纽约邮报》上取材的摩托车广告图案和头条标语。贝克指:「沃荷的『最后的晚餐』系列不仅是他对李奥纳多的致敬,以及他对自身天主教信仰的自白,更是沃荷为惨遭艾滋病蹂躏的同志社群绘写的一篇救赎祷文。」
MADSAKI
拍品编号40 MADSAKI 《最后的晚餐(THE BIG C) II (灵感自安迪·沃荷 )》 2019 压克力及喷漆画布,共四部分 整体:177.2 x 600 公分 估价:800,000 - 1,500,000 港币
日本当代艺术家MADSAKI受到沃荷启发,自行演绎艺术史名作,《最后的晚餐(The Big C)II(灵感自安迪·沃荷)》则是他对沃荷再创作的再创作。他以惯用的喷漆率性随意地重新绘制沃荷的版本。颜料从人物的眼睛里流淌下来,画面遍布飞溅痕迹,营造出玩世不恭的意味,与沃荷和达文西的最后晚餐画作中的情感含义以及沉重的宗教意味全然相反。其中一个耶稣像甚至看似面带微笑。
MADSAKI《最后的晚餐(THE BIG C)II(灵感自安迪・沃荷)》局部我热爱艺术史,也可以说我尝试成为其中一员。我曾经用马克笔大致勾勒出一幅名画的草图,然后用喷漆一口气把它画完。在某个瞬间,我彷佛被那位来自过去的艺术家附身,使我有种在这个世界得到超脱的错觉。
MADSAKI
MADSAKI生于大阪,成长于美国郊区一个种族较为单一的小区。他对自身两种文化身份的探讨,以及生活上作为外来者的失谐感,想必在成长期间对他带来重要影响。他早年因为言语不通而衍生出对周遭人事的疏离感,转而以艺术、素描和幽默作为表达自我的主要方式。
MADSAKI《最后的晚餐(THE BIG C)II(灵感自安迪・沃荷)》局部
一如沃荷《最后的晚餐(The Big C)》,MADSAKI的版本昭显他身为艺术家与生而为人这两重身份之间错综复杂的对比。他以风趣的手法重新演绎艺术史名作,构成兴许是他最知名的「Wannabe」系列。我们大可视这些作品为纯粹的恶搞,但是它们却蕴含着对古典艺术恳切的崇敬之心。无论是流淌着颜料的眼眸,还是绽放笑意的脸庞,也许都只是MADSAKI对自己成为严肃艺术家的戏谑之笔。换而言之,他挑战的目标并不是经典的艺术作品,而是自以为可与艺术巨擘比肩而立的大言不馋。
MADSAKI的作品毫不回避原创与摹仿、豪志与谦卑、守旧与立新之间的抵触。不过在MADSAKI之前,他的先辈沃荷和达文西也是时代的拓荒者,并以一己创意打破艺术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