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8日上午11时,由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北京长江科技扶贫基金会“中外文化艺术基金”共同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高宣扬策展的《“蓝天野草”第八届生命艺术现象学当代艺术邀请展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城建•琨廷(房山)琨廷实验艺术基地开幕。开幕式由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副秘书长滕宇宁主持,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青生、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高宣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包林、乌克兰艺术家莲娜、艺术家姜俊分别做了开幕致辞。
此次展览共邀请杜大恺、朱青生、包林等46位艺术家参展,展览具体地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新环境结合起来,突出艺术创新与生态的关系,呈现给观众一场以“蓝天野草”为主题,有关生命艺术现象学思考的展览。蓝天和野草构成的自然风貌,本是自然美之最具魅力与生命力的原初典范,也是人类一切文化创造、特别是艺术创造的最原始基础。艺术家在广阔无垠的自然面前,只是一个渺小的生命个体,他只有把自身融入自然,若野草扎根大地,才能让画笔等工具,伴随他心灵中隐含的创作灵感,自由随意地挥舞。据了解,本届生命艺术现象学当代艺术邀请展分为零点场域、天生玩家、原初典范、自然而然、革故鼎新、光焰相继6个展区。
下午1时30分,举行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宣扬先生主持的专场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以“现代化的生态与当代艺术的创新可能性”为主题,通过“朱青生:当代艺术创作的实验性质及其可能性、前瞻性、潜在性”、“包林:现代主义绘画的中国之路”、“尚杰:艺术创造的内在动力及其生态”三个部分围绕由“艺术、创新、生态”三大元素交错构成的关系网,就艺术家作品以及“艺术的可见性与不可见性”“艺术创造的内在动力”“艺术生命与生态”“艺术的生态化和生态的艺术化”等话题展开研讨,并形成画册论文集,编辑出版。
为丰富琨廷实验艺术计划展览的多样性,主办方同期特别邀请青年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在读博士姜俊带来他的系列作品《2015北京琨廷项目——诗意栖居系列3》。《2015北京琨廷项目》以跑酷的形式,配合影像装置和声音装置,作为催化剂正是期待触发观众再次审视我们不同寻常的日常生活。
自20世纪60年代末艺术的在地性被强调,艺术作品并非是只是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展示的客体物,而必须被放在一个文脉中被阅读,被观看和被理解。艺术作品并非只是在白立方中的自足之圣物,它对于艺术家姜俊来说应该被作为一种催化剂,被不经意的放置于任何的公共空间中,它只是试图触发人们对于日常天经地义的再审视和反思。它并非是外在于观众的客体物,而是包围着观众的感性设置,试图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身体性体验。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