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众家观点:抽象艺术的现状与未来

来源: 99艺术网 2021-10-09
2021年9月28日,在北京壹美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中西方哲学对当代抽象绘画创作的影响”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以“我的心即漩涡——刘可作品展”为切入点,就“当下抽象艺术的现状与未来”和“传统抽象绘画与当下抽象绘画的转变与发展”两个议题进行学术讨论,深入探讨了当代抽象艺术在创作与学术研究领域中的相关问题。 本场研讨会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易英主持,顾振清、宋光智、刘礼宾、刘可、李笑男、赵炎、朱橙、张晨、程辰从抽象艺术历史、哲学观、绘画语言的深层意义等展开了多角度、多维度的探讨。 论坛现场嘉宾发言 01 现成品与物质感
刘礼宾
刘礼宾//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 刘可走向装置是必然的。一个抽象艺术家在画面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然会走向物质语言。丝网等现成品的出现,标示着刘可的创作会在多种物质的敏感性上作出更多尝试。
刘可
刘可// 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油画系主任、华侨城盒子美术馆执行馆长 物质感是从抽象表现主义到极简主义,一些艺术家,比如斯特拉,罗伯特·莫里斯的作品中所具有的属性。 在创作时,我始终想消除自己附加给观众的主观性,因此希望有一个中间的、物质的、理性的层面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我想到窗户作为一个中介,所形成两端的相互性,即我可以通过窗户看,对方也可以通过窗户看我。

李笑男
李笑男//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艺术学系主任 刘可作品中对闪光材料的使用,形成了一种对观者视错觉的主导性。闪光的颗粒会将观者的视觉集中在物质性的表面。但这种物质性又与早期抽象表现主义讨论的纯粹绘画的物理性不同。 对窗户、纱窗等现场品的使用,增加了画面空间的进深感,从而实现了一种“触觉的空间”,这与格林伯格提出的视觉的空间是不同的。
研讨会现场
02 抽象艺术史的研究角度
易英
易英//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从美术史角度来看,如果排除纯粹形式的话,艺术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社会性”,在古代社会里体现为宗教和权力;在现代社会体现为科学技术,包括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二是“现代性”。现代性的概念有点含糊,但主要指向的是高科技。 刘可的艺术中具有科技的因素,同时他力求走出形式美,进入到社会性的空间关系中。但进入社会空间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作品具有社会性的特征,而是进一步对形式进行强化。这个形式是在现代性制约下的绝对纯粹形式主义的形式。
研讨会现场
刘礼宾// 上世纪70年代末,吴冠中提出“形式美”的问题。80年代初期因为国外展览的进入,1983年关于“抽象艺术”激发了激烈的理论和观点冲突。抽象艺术进入中国后,我们对抽象的阐释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 一是延续西方文艺理论的脉络,把中国抽象艺术家的创作放在以格林伯格和弗洛伊德等为代表的理论语境里去阐释; 第二是与传统连接。用传统理论来解释西方的抽象或者是中国早期的抽象艺术,更多的是从样式或者语言上进行阐释,并没有涉及到主题; 第三,认为抽象是一种对抗意识形态的重要的艺术形式。 刘可在2012年转型后的创作,与蒋志和刘韡在“视觉性”上有了一定的相似性。刘韡提出的“视觉越纯粹越具有评判性”,与早期的对于中国抽象艺术三种阐释的第一个方向有了结合,但这种结合也带了问题:放在中国语境里,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和观念是成立的,但基于视觉冲击力的中国抽象艺术,与西方抽象艺术家具有艺术史延续性的创作进行对抗的时候,在展场效果、艺术史脉络背景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有关话语权阐释的问题。
刘可,2021无题19,155×130cm,布面综合材料,2021
03 抽象艺术的叙事方式
赵炎
赵炎//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世界美术》杂志编辑 我想从刘可的作品出发,谈谈后抽象时代理解抽象艺术的三种叙事维度及相关的问题。 第一种是形式维度。如果回顾文本,重新去看罗杰福莱到格林伯格的艺术理论脉络,会发现他们的平面性并不仅仅是纯粹的形式本身。格林伯格的形式和平面的问题背后具有非常强有力的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考量和暗示,所以他把平面性理解成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衡量一种特定文化全面性的标准。在处于后抽象时代的当下,对于抽象艺术平面性问题的讨论,不应该被肤浅化。 第二种是材料维度。对材料问题进行探讨要回到格林伯格。格林伯格强调现代主义艺术发展的历史是一段不断向媒介抵抗、让路的历史。换句话说,就是要凸显媒介和材料的价值。 第三种是文本叙事的维度。假如我们从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去回顾抽象艺术的叙事方式的话,会(粗略地)发现两种类型:一、通过作品标题的暗示设定一个特定的意象指涉,比如关于精神性、关于情感、关于某个场景、事件或物品的暗示等等;二、消减意象、文本,比如一些抽象艺术作品的标题就是编号而不做过多解释。
研讨会现场
04 中国抽象艺术创作与研究中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宋光智
宋光智// 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版画系主任 当代艺术具有丰富的不可确定性,同时强调过程而非结果。正因为存在不可确定性,所以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刘可的艺术,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艺术中想象力超越知识的一面。在艺术创作中这是很重要的方法论,因为艺术的魅力与深刻的观念在很多时候是无法用语言进行彻底解读的。
顾振清
顾振清// 当代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 人类的知识系统无法完全匹配所有的数学真理和宇宙奥秘。人类最终只能用一种隐喻的方式表达,而刘可的作品恰能调动观者一种情绪、赋予观者一种能量。刘可在画面里赋予观看对象一种能够“激活”他人的情绪,蕴含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这是一种超越物质存在的能量和信息,使人们突破现有的知识框架和感知经验,领略到知识和经验以外的存在和真理。 面对知识黑洞的事件视界,人类能够做什么?只能希望刘可这样的艺术家继续往前走,为我们带来未知领域的知识和启示。
刘可,《我的心即漩涡》,效果图,装置、钢板、铜版喷漆,495×495×33cm、96×132cm,2021
刘礼宾// 如何对弗雷德所批判的“剧场性”(联系到中国的“天人合一”)进行再批判,我觉得是中国抽象艺术的一个关键点,这不仅涉及到艺术创作,也需要批评理论的建构。 刘可// 抽象只是概念中的抽象,而非视觉上的。从概念上说,线是只有长度的,但如果我们能看到这根线,那就说明它具有一定有宽度。我想,真正的抽象性在于它的折叠和变化中,抽象的形式应该是一种形式之间的关联。 李笑男// 在抽象作品中使用现成品也引发了一个问题。通过施坦伯格关于“平板式绘画平面”论点,当把作品视为一个“信息表面”的时候,可以寻找到刘可作品中,抽象语言之外的社会性。 通过这个“信息表面”,艺术家可以把画框之外的社会性转化为一种架上的方式,我想这一努力也构成了刘可的抽象作品与历史上的抽象绘画之间的差异,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进路之一。 赵炎// 今天像康定斯基那种纯粹抽象的叙事方法已经终结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社会性的叙事。社会性可以通过多方面进行暗示,包括直接的社会性和间接的社会性,但不管怎样,对艺术来说,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我们今天的人也早已不是自然的人了,而是一种技术性生存与技术性存在的人,这是当代艺术不可逃避的、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刘可,圣维克多山岩石之三,布面综合材料,155×130cm,2017
朱橙
朱橙//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院副研究员 当抽象艺术的“形式”不再是核心时,更抽象的“理念”将成为新阐释的核心。 抽象绘画与其观念在思想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诗人语言”。如果不经过艺术家的阐释,观看者、哪怕是艺术从业者也很难理解或是触及到观念的核心。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的写作,包括建立在哲学观念基础上的写作显得尤为可贵。
张晨
张晨//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实际上德勒兹对于几何抽象与抽象表现主义都是有一定的批判,并不是说哪种好、哪种坏,其中并不存在某种等级的关系,而是主要通过对于李格尔概念的引述与转换,强调一种艺术创作中的身体性:身体从来是反对再现的,它冲破了表象与形式的枷锁,通过将作品与身体、触觉相连,绘画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问题便显得没那么重要,而共同归于一种对再现的批判,并因此具有了思想的深度。
程辰
程辰//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讲师、壹美美术馆艺术总监 论坛最后,壹美美术馆艺术总监程辰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壹美美术馆将继续发挥展览和理论研究等相关功能,持续展示、梳理、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优秀成果,全力尝试以艺术和科技结合的方式发现和挖掘优秀艺术作品,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理解抽象艺术,为文化艺术建设贡献力量。
研讨会嘉宾合影

关于论坛嘉宾发言更详细的文字资料请点击链接:

壹美论坛 | 中西方哲学对当代抽象绘画创作的影响

本文图片来源:壹美美术馆

文字:王姝

视频:叶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