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刘可:我的作品没有描述真实,它们本身就是真实的展开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刘军 2021-03-22
绘画平面提供给我一个完整的视觉与心理空间,分割与覆盖,是我改造概念结构的持续实践。这过程使我自己在浅层空间的维度里找到自由的建筑感。

——刘可

无题 装置
45cm×45cm×300cm
45cm×45cm×200cm
45cm× 45cm×150cm
2021
3月20日,刘可个展“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每一天都是第一天”在成都K空间开幕,展览展出了艺术家从2016年至2020年创作的代表作品,展览特别展出了一件2021年新创作的装置作品《无题》。作为从事抽象绘画创作的艺术家,刘可在这条路上已经探索前行了二十余年。
热带雨林之一 165cmx180cm 综合材料 2016年
1995年,刘可考入了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后,对艺术或者说对绘画的理解有了不同的认识,“艺术不单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在这一理念下,刘可试图通过对哲学原著的阅读来指导自己的创作。他从1998年开始尝试抽象绘画,完成了第一件抽象作品《抽象一号》,这种采用逆写实的方式用纯粹抽象的画面来表达,也由此开启了一种偏形式主义的、纯粹的抽象画创作过程。平面化的处理方式,如何用看似“无”的形式表现出绘画内容,让刘可意识到具体的“形象”是否不应该被抹去。
圣维克多山岩石之六 155X13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直到2011年,刘可读了艺术史学者贡布里希的《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一书,这本书给了刘可启发:人除了色调之外对任何事物的概念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没有一个形象与概念是天生的。“自然物”和“人造物”都是要通过学习认识的,抽象的形与具象的形都是经过学习而来。这也让他在创作中不再忌惮于表面的形式,打破原有思维的桎梏,开始将自己对于空间与观念的理解实践于接下来的创作当中。
一封信总会抵达目的地之一 布面综合材料180x165cm 2017
刘可在绘画中创造出一种独属于自身美学框架下的抽象表达方法,这种方法“涉及穿越空间的动态与静止的平面”。正如和刘可亦师亦友的范勃先生所言,刘可的绘画呈现了他从形式符号“抽象”到繁复“叙事”组合再到线块“条控”以及近期的“窗眼”通道的探索过程,在由繁到简、由平面到多维的过程中,他经历了绘画的困局,也努力实现其更新生产。
黑色出去蓝色进来之三 综合材料 135cm×135cm 2020
艺术史学者克劳德·赛努齐在《对等而非展示》一书中提出,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在其作品中直接展示了垂直性、包围感、力量、平衡等诸多基本的意象图式,从而试图“陈述”一种与人类的心智结构相对等的绘画语言。 人们以往从抽象与表象的二分法来看待抽象,所依赖的仍然是一种具象化的思维模式,并不能完全贴近艺术家的意图。2011至2012年时,刘可开始思考——“其实我们感受到的直线条或集合也是客观物质的一部分,并非只有具体形象才是我们吸收的形态,实际上我们的所有形态、直觉和认知都是通过学习得到的。”
湖镜面之一 综合材料 80cm×100cm 2020
这之后刘可开始用竖线条进行创作,限定在竖线条的关系中通过反复的覆盖而相互挤压。在他的一篇自述中他写道“有一次在做画布底色的时候,我试着用黑白相间的条形来做画面的底。做了一层后觉得不太理想,就开始用白色再覆盖另一层,觉得通过这些覆盖,色条之间被挤压出的线让我感觉有一个纵向深入的空间。于是我决定就让这个画底成为画面,然后画面上只出现竖线条,让自己的创作焦点都在竖方向上,其它的型都排除在外。”
一扇门打开一扇门关上 综合材料 155cm×130cm 2020
观看刘可的作品,观众很显然可以意识到了物体与空间之间潜在的张力,正如他自己在创作时采用的逐步分割的方法,画面经密集的纵线分割之后,转向覆盖,缝隙越来愈少,缝隙凝聚更集中的力量,通过垂直或水平的块的碰撞揭示能量。当一个方块的层面确定时,它的边界也是对整体面的分割。不同边界是不同的意识的深度组合,每一条纵深的缝隙也是对空白层感知厚度的探测。
无题 综合材料149.5cm×149.5cm 2019
在他的作品中,绘画可以通过有形的线条和色彩来提示潜在的空间,抽象艺术创造的是问题,而不是答案。刘可画中的空隙提供给观看者的正是这样一种空间体验,而非现成的展示。换句话说,刘可并没有寻找图像的意义,他也没有试图去创造它。
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 综合材料 130cm×160cm 2020
事实上,在刘可工作的时候,他把每一幅画都当作一幅独特的、独立的作品来对待,同时他把它作为系列的一部分,很难说什么时候刘可决定去开始一个系列,或必须在一个预定的框架内工作。虽然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一些限制——颜色和比例——但这些限制通过画面最终得到了更充分的释放,这些观众并不能仅仅在他的一两幅画中便可体验或注意到。
Wuhan Dada NO.1 板面综合材料 36cm×30cm×2 2020
2018年下半年开始,刘可认识到之前面对作品的创作都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或者是站在不同角度的主观判断,作品对于外界是被动的,他想让作品成为“通道”,成为一种观念表达的通道。于是他在画布与观众之间加上了窗户隔断,这些窗户没有任何审美的关系,只是普通的窗,观众可以任意开关这些窗,它本身就是媒介,可以通过窗看绘画里的空间,绘画也可以通过窗看外界。作品成为了媒介和通道,同时让观念有了承载的空间。
静听山岗图 之一 综合材料 48cm×76cm 2020
刘可拒绝传统的材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是选择找寻契合自己创作的媒介和方法,以回应他所身处其中的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他通过将艺术作品视为空间的概念,重新诠释了艺术的物理和理论上的局限性,在画布上创造三维空间,以揭示看不见的空间场域。
丘比特之箭 木板综合材料 80cm×70cm 2020
这样的方法论引起了观看者对空间概念的关注,也延伸了对艺术作品更广阔空间的认识。它要求观众考虑作品中未被映射的部分和不确定的内容。同时,“窗户”和画面展示了我们将如何通过自己的观看体验并感受这些空间。作为绘画和浮雕的混合,装置的形式将拾得物引入了绘画性或雕塑性的形式中。
无题 木板综合材料 80cm×70cm 2020
如何使作品不仅停留在二维的平面上,而且还包含了传统图像之间和背后的隐藏空间。刘可用真实的“窗户”创造了画布之上的空间,使原本平面二维的画面退后成为窗子“背后的空间”。这些“窗户”为作品中看不见的部分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它们成为观看者,并具有了独立的美学意义。
无题 木板综合材料 80cm×70cm 2020
格林伯格在《抽象艺术、再现艺术及其他》一文中区分了抽象与表象两种艺术形态之间的区别。他提出“一种可识别的形象能为一幅绘画作品增添概念性的意义。”但他同时也指出,艺术中的多与少并非取决于“有多少意义的多样性”在场,而取决于意义的“强度和深度”。
无题 综合材料 55cm×40cm 2020
真正的抽象艺术绝非是一种孤芳自赏似的艺术语言,它是“一种惯于使重要的视觉意念形象化的语言”。这种创作的核心就是赋予抽象以生命,并且超越一般意义上的造型创作。刘可的作品同样如此,透露出理性、秩序和深思熟虑。画面上体现出某种秩序和无秩序之间的冲突,是一种受控的图像,刘可的作品并没有向人们描述什么事件,而它们本身就是事件的展开。  

99艺术网专访艺术家刘可

-----

99艺术网:这次展出的作品涵盖了你近五年的创作,放在一个个展中呈现,自己是否有不一样的感觉? 刘可:从我自己目前的状态来讲的话,一直在解决一个对形式的认识问题。找到对自己作品的形态、或者说是一种介于破坏和建构之间的感觉,我觉得最近几年把作品的张力和空间有所拓宽,让自己找到了一个相对自由的感觉。 99艺术网:展出的“wuhan dada”是近期的综合材料作品,是和疫情爆发有关的创作吗? 刘可:对,当时我正好做了一个装置作品,我觉得这种疫情下的封闭隔离的状态,应该需要一种精神,一种想象力和现实混杂的东西,所以我当时做的这个是利用合叶与画面的结合,相当于实际上是一个窗口。是用实验的、交错的这种混杂感来做,就是想着在这里面既是被封闭,但是又突显出来内容,有一种类似挣扎出来又融洽进去的一种东西。 99艺术网:相对于具象绘画,更为形而上的抽象绘画,是否面临更多在创作上的困境? 刘可:对我来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我这次来成都在川音美院讲座的时候,也讲到了这个问题。比如说一个抽象的点,它是没有大小的,它是绝对概念上的。从理论上讲的话,谈一个抽象概念上的点时,实际上我们是看不见的,因为它没有大小只有位置,线我们也是看不见的,它只有长度没有宽度,所以我觉得具象和抽象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交错的关系,抽象实际上是一种概念性的,我们需要这种抽象意识,一旦画出来,它就不再是抽象,它只能说是有抽象的意识。 我觉得我的作品就是具体意识的表达,它不存在一个抽象和具象的区别,因为本质上二者也不是一个对应的关系,我们有时候过于从一种简单的外在去分析抽象绘画,并且我认为抽象绘画它并不是避免那种方式,我更愿意说是现实主义,不是写实主义,因为现实主义作品里它含有一种整个气场和氛围的关系,跟抽象和具象没有太具体的关系。 这种简单的具象和抽象的分析方法,实际上是一些比较概念的理论系统方式,我觉得这就像我们当年讨论中国画的笔墨概念一样,所以需要有作为艺术家更专业的一个认识,否则我们就会被简单的概念引导,因为其实艺术作品只有好坏,而没有高低。 99艺术网:这次个展选择不同阶段的作品呈现你近年的创作,其背后的绘画衍变的线索是?整个布展展示依照一个怎样的线索来进行作品的布置? 刘可:这次一共展出了29件作品,包括两件装置作品。在K空间左边的大展厅都是2019年、2020年的创作;2021年最新的一件装置作品放到了画廊入口右侧的室外,是因为根据空间的这种感觉和质感来处理的。画廊内小展厅的装置作品是2015年完成的,也是我最早的一件装置作品。 99艺术网:你作品中用真实窗户介入绘画,形成一种“内”、“外”观看的角度和空间,为何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创作? 刘可:窗户的运用我实际是考虑到了作为一个客观的中立面的存在,它是没有倾向性的,因为我觉得像表现性的作品里面,它有时候会带着一种扑面而来的一种压迫感,或者某种要膨胀出来的东西,但是我觉得像窗户的话就会变成一个客观的中立面,它会把里面的东西过滤出来,其实纱窗介入绘画作品,我更加强调的是纱窗作为一个中间的界面通道,它成为了观众和我作品中间的中介。纱窗既是阻挡,又是一种交流。 99艺术网:色彩、线条、肌理、材料,这四种因素你认为是你在创作中始终不断纠正、调整、并最终达到你理想效果的重要语言吗?如何看待创作时偶现的灵感? 刘可:是这样,我觉得这些材料它确确实实就是艺术家创作时在用的媒介和方法。像颜色它有很多种选择,色彩是一个和自己节奏的关系,但这个色彩有时候也有挑战,有时候用的时间久了,艺术家肯定要挑战这种既定的选择,当关系破坏的时候,又会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当平衡久了又觉得会乏味,我又去破坏,包括运用材料也是这样。 对于突然出现的灵感,我还是很高兴的。但我现在不是过分相信这个东西。事实上,一件作品的灵感不能重复,你只能在下一件作品里面再去解决其他问题,就像水流过你身边一样,它不能够再重复一次。 99艺术网:对于你的艺术,或者对于抽象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刘可:有时候我觉得一张画该结束时,它对于我来说就完成了,甚至有时候画得不太好,但需要结束。作为我来说,作品肯定没有达到理想的终极完美状态,只能达到我觉得相对的满意,因为我知道假设某处有缺陷,当你去完善它的时候,可能另外一个缺陷就出来了,所以它只能够达成一个相对来说的结束,而不能够达到绝对的完美。 抽象艺术的欣赏,可以从马列维奇的作品去理解,艺术家实际上是带你进入到一种黑的空洞的概念当中,并不是给你一个好看的形状。我觉得不论是抽象艺术家还是其他,艺术家提供的是他自己看待社会现实的建构方式,引导一个观众去看不同艺术家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也许会得到观看者的共鸣,也许不能。 我们不能指望任何一个艺术家能去引导观众看懂所谓的抽象作品,只能说是你看懂的这件作品,可能是抽象的,可能不是抽象的,实际上是要观众脱离作品与现实的对应关系,如何在没有这种常识对应关系的情况下去欣赏一件作品。  

展览现场

刘可为观众导览作品
展览学术支持王野夫为线上观众导览作品
刘可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
开幕现场
开幕现场
开幕现场
开幕现场
开幕现场
开幕现场
现场嘉宾合影


艺术家介绍

■ 个人经历|Profile 1976年 出生于湖南宁乡 2003年 研究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广州,中国 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油画系主任、副教授 华侨城盒子美术馆执行馆长 广东油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 参展经历|Exhibition Experience 个展:
  • 2019年,“原乡的抽象与具像:刘可艺术展”,慕尼黑国家工作室展廊,慕尼黑,德国
  • 2019年,“通道:刘可个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中国
  • 2019年,“原乡?时间轴:刘可作品”,肯普滕美术馆,肯普滕,德国
  • 2018年,“圣维克多山,刘可”蜂巢(深圳)当代艺术中心,深圳,中国
  • 2015年,“蔚蓝之上的聆听”刘可个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 2014年,“象外造”刘可个展,极空间,广州,中国
  • 2013年,“条控”刘可个展,空间站,北京,中国
  • 2011年,“困局”刘可作品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中国
  • 2008年,“听狼”刘可作品展,Pretty Land Gallery,法兰克福,德国
群展:
  • 2019,“天桥交叉的经验”,武汉美术馆,武汉,中国
  • 2019,“风格派及未来——中欧当代抽象艺术家联展”,合美术馆,武汉,中国
  • 2018,“抽象+Abstract plus-抽象绘画在中国的新的可能性”,原美术馆,重庆,中国
  • 2017,“深圳工业站”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罗湖分会场,深圳工业站,深圳,中国
  • 2017年,“趴刻”,广州华艺廊&都柏林科林画廊,广州&香港,中国
  • 2016年,“腾挪——一所民宅艺术机构的自治之维”,盒子艺术空间,深圳,中国
  • 2015年,“秩序的边界:抽象绘画的中国途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 2014年,“积极空间”,时代美术馆,广州,中国
  • 2013年,Reflective Nature # a new primary enchanting sensitivity,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肯尼亚国家馆,威尼斯,意大利
  • 2013年,第三届重庆美术双年展“都市幻象”,重庆美术馆,重庆,中国
  • 2012年,“最绘画——中国青年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 2011年,“冷血——当代艺术展”,龙艺榜画廊,北京,中国
  • 2010年,“睬你都傻——当代艺术在广东”艺术展,广州,中国
  • 2009年,中泰艺术交流展,泰国艺术大学美术馆,曼谷,泰国
  • 2008年,“超以象外”——中国抽象绘画艺术展,澳门艺术博物馆,澳门,中国
  • 2007年,“玻璃”中国当代抽象艺术邀请展,K画廊,成都,中国
  • 2006年,“转移——从昌岗路出发”当代艺术展,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广州,中国
  • 2005年,“逢简行动”艺术展(第2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之自我组织)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 2003年,“转向”2003《当代美术家》首届年度邀请展,重庆美术馆,重庆,中国
  • 2003年,第三届中国油画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