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当代性?如果我们真要咬文嚼字的话还真讲不清楚,因为这不是个关键性词汇,有的人反复解释它,也还是不能覆盖当下的各种各样艺术现象,什么样的东西 是当代?什么样的东西是古典?装置艺术是“当代”,那么绘画就不具备当代性?那么概念艺术引进了,那么装置艺术又怎么“当代”呢?现在西方架上绘画又回来 了,怎么办?那是不是架上绘画变的更“当代”了呢?这样以一种艺术形式的流行来定位我们是不是“当代”切实不着边际。并且给年青人误导。不知道这些人是水 平不够,还是别有用心。拿洋人过时的东西为自己的擅长说事,引导年青人成为自己的粉丝,以“当代”自居,在中国横行霸道占领话语权的制高点,这种现象真的 很猖狂!受害者都是些不了解外部世界的年轻艺术家,和热爱艺术的圈外人。其实讨论“当代性”就是个伪命题,讨论个性才是非常关键而真正的命题。只要艺术家 的作品个性存在,那么就很自然地体现他这个时代的某一个特征,他就具备了这个时代的“当代性”。无所谓你是“传统派”还是当代派,关键问题是你有没有自己 的东西,你不会画画可以动脑子搞观念艺术:但不要说观念艺术比绘画高明,自卖自夸说观念艺术代表“当代”,更何况你还有没有真正的自己观念?你会绘画:不 要狂妄地说观念艺术是垃圾,如果人家真有自己的想法,你也得尊重,更何况你有自己的画风才可以牛。所以有没有当代性就是艺术家生活在当代社会多元化的状态 下,有没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定位,无论是古典的手法,还是当代的手段都只是艺术表现的载体,只有当这个载体真正具备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才能很自然地 具备当代性的特征。成为当代艺术作品。如果一定要强调当代艺术观念的原创性,就像西方人,用科学发明那样的价值观去评论“艺术的发明”的价值,那么杜尚那 样一拍脑袋想出个概念,西方人自己现在都觉得滑稽可笑!可是当时西方那些钻牛角尖的艺术人士可是认为艺术史有了大转折的!为什么又转回来了呢?因为事实上 艺术作品一旦体现不出思想深度的直观性,很快西方人的新鲜感亢奋性就衰退了,发现艺术不是这么一回事,载体,概念发明再多,也还只是提供载体提供概 念。“艺术家”创造的艺术概念是要通过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积累,才有可能演变出让人接受的观念,这个观念如果必须依赖解释者的导向,“专家”的解释,观众 才能从“一头雾水”里走出来的话。那艺术家不是可有可无的吗?可见个体价值的存在是何等重要。一件有说服力的作品如果真是有道理是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的。艺 术产生一定存在着对应关系,艺术是主客观的混合物,观众与艺术家通过作品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震,艺术与观众互动是艺术形象感应的结果,这种感应不 存在,艺术就不存在,艺术创造不可能象科学家发明那样对社会有物质实用性,这种物质实用性不需要人类承不承认而客观存在。艺术不一样,精神性创造是通过人 类的精神活动得以接受才能形成艺术观念得以流传。今天很多国外的艺术思潮在中国像走马灯那样经过,避开功利的原因,纯粹从学术角度来判断,真正能与中国文 化相适应的思潮能幸存落户下来,都不是30年内我们能断定的,还是那句话,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经得起时间推敲空间转换的。一件好的东西大家都会记得的。






Richard Serra作品




Bryce Hudson作品
那么什么是件好的东西呢?很明确: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才是好的东西。
纵观东西方美术史,我们应该认识到,西方当代艺术秉承的观念至上的原意是载体附予思想,是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技中见道”或者是“道中见技”的宗旨的,是 符合艺术家专业态度的本份的。艺术传达是有它的原理的,一个事物的传达成功是“技”“道”互动的结果。作为载体,“技”是打开传达“道”的途径, 而“道”作为体现个体的观念,没有“技”它就是个概念。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分开来看两者都没意义,两者缺一都不成为艺术,互为对象而成阴阳平衡则生命 永恒。它们是并列的,谈不上有所侧重。有所不同是西方当代艺术的观念至上的理念是科学的艺术态度,强调逻辑分析的对比,而中国人的“技中见道”的理念是艺 术的科学态度,主张中和辩证的对应,严格地说,这是同样的目的,证实的角度不同。
----选自“周俊论艺”(实践与感悟--绘画创作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