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超百万人观展,“破圈儿”的成都双年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王姝、刘军 2022-07-18

7月3日,成都市美术馆官方公众号推送显示,截止当日,2021年成都双年展观展人次已突破百万。

在相关官方统计中,成都双年展受到了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喜爱,尤其年轻观众成为观展的主力军,不少的中老年和少年儿童观众也进入美术馆参观艺术展。得益于成都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此次双年展将大众对艺术的喜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截止2022年7月3日观展人次已突破百万

除了四川本地的观众,双年展还吸引了不少省外观众,100万人次中有18%的观众来自其他省市,其中不乏特地为了双年展来到成都的观众。

2021成都双年展通过8个主题板块、1个国际美术馆馆长峰会和17个平行板块,呈现出艺术多样化、国际化、专业化、本土化的多面融合,亦完美体现了成都作为“三城三都”的文化中枢互联作用,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勃勃生机。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2021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范迪安

2021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范迪安在谈及此次双年展策展思路时认为,成都在文化接受、文化欣赏包括文化消费上十分包容与开放,对艺术有良好的接纳度和热情,艺术与城市可以自然形成一个 “艺术融体”,这是酝酿2021成都双年展主题的首要契机。“融”是整个展览策划的重要出发点,也是成都双年展的核心理念。

今天也是此次成都双年展正式落下帷幕的日子,99艺术网采访了此次双年展艺术委员会主任吕澎,美育共线策展人之一王春辰,艺术家代表周春芽,听听他们对于此次双年展成功举办对成都这座城市带来的影响,以及此次双年展之后,对于艺术从业者,行业都带来哪些有益的思考和经验总结。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99艺术网:当代艺术最困难的就是“破圈儿”,当代艺术必须打破自娱自乐和内部小范围的学术囿于,最难的是跟大众发生关系,但这次双年展这一点做的无疑很成功。整个展期,观众的观展热情始终未降,较之以往,双年展此次的社会影响力是巨大的,原因何在?

吕澎:

这是各方面综合原因的共同结果,没有哪一个是主要原因。首先是对艺术需求的群众基础,这一点很重要。成都从80年代,90年代以来就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之城。这个城市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展览,潜移默化地去培养这个城市的审美,是无形中的影响。90年代包括老蓝顶、小酒馆,以文学、诗歌为主体的白夜,都在传播当代艺术的体系。通过媒体不断地反反复复宣传,当然形成了一个艺术气氛,蓝顶这么多年来,一直到今天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仍旧持续发生,我认为成都对于当代艺术的基础超过了其他城市,这是一个原因;其次,成都的一些重要艺术活动,给成都的市民带来了看展习惯,成都人对双年展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从最早2001年的双年展开始,连续做了几届,都是很大的规模,再加上其他的展览不断,所以大家都养成了一个习惯,大型展览是必须要去看的,2011那一届成都双年展展期只有30天,观众达到27万。

展览现场

王春辰:

第一,这两年受疫情的影响,国内的大型艺术展览活动相对较少,成都双年展这样的大型艺术展的举办本身就很稀缺。同时,展览中作品面貌极为丰富,也是小规模的艺术展览所无法企及的。

第二,成都双年展在成都的两座新的地标式美术馆举办,两座建筑本身就能引发一定的社会效应。

第三,展览规模庞大,同时又是开馆展。一般来说,开馆展的传播和影响力都比较大,也能够引发大家的关注。

第四,成都双年展非常国际化,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受疫情影响,这两年的国际交流基本处于中断状态,像成双这样囊括如此多国际艺术家作品的大型展览更是少之又少。

第五,展览周期长。威尼斯双年展是6个月,成都双年展比威尼斯双年展还要长2个月。长的优势在于,可以持续接纳观众前来观展,从而产生文化传播上的一种效应。

第六,就成都这个城市本身来说,已经有很多年没有举办过大型的艺术双年展了。在本届成都双年展之前,成都也举办过几届,但时隔较长,本次双年展的举办,唤起了成都人的记忆,大家自然也就对此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展览现场

当然,我认为成都双年展能够“破圈”,跟成都的地理位置也是有很大关系的。成都的艺术氛围和生态都很活跃,加之人口多、交通便利,文化辐射面自然就会更大。我相信不光是成都人去看,包括重庆和周边一些城市的人肯定也有专程去看展的。还有,从当下社会的文化传播方式来看,看展览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加上自媒体的盛行,让一个艺术展览能够快速得到传播,从而扩大看展人群。

展览现场

周春芽:

展览是艺术活动,整个社会,老百姓是需要的,老百姓很想看展览,也非常有水平欣赏艺术,但是能看的地方不是很多。政府修了这个美术馆非常好,提供了一个展示艺术的平台,再加上高质量的展览,会吸引很多人来看,一个好的平台,一个好的展览,这是非常重要的。

展览现场

很多知名的艺术机构都选择在成都开设了它们的分馆,成都现在整个艺术生态除了艺术家以外,专业的艺术机构为什么会选择成都作为他们的下一站,是因为成都这个地方一直都对艺术比较宽容,比较支持,政府也从积极的方面去引导、去扶持,艺术的环境是非常不错的,这个也跟成都各个方面的力量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密不可分。

例如邓鸿,他开始做成都双年展并且连做了六届,这个情怀非常难得,能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支持艺术,其实客观上对成都的艺术的生态的发展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的作用。这么多年,严格讲是从改革开放开始,成都的艺术活动、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家群体,我觉得都是有关系的。包括政府对艺术很包容的态度,这都非常重要。艺术家愿意在这个地方生活、创作,外面的艺术机构愿意在成都来开分支,也是看到成都文化的生态比较好的原因。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99艺术网:这次官方统计,观众年龄画像偏年轻,其中18-24岁,25-34岁的年龄段占比是65%,说明展览非常受年轻观众的欢迎。这是不是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这次展览是比较年轻化和更贴近在年轻的观众群体呢?

吕澎:

我觉得这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要是大众都不来看展,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没有多大意思,我还得说一下我的判断:这次艺术公园整个的规划配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时候因为好的环境也会吸引市民前往的兴趣,到了这个环境马上发现还有这么好的艺术作品,所以这个硬件环境也会对艺术本身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展览现场

周春芽:

展览对社会参与度,大众审美,作为艺术家比较关注这方面,老百姓来参观的年龄层年轻化证明年轻人更有精力、更希望看到更多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展览,因为年轻人本身是有活力的,但我认为艺术展览应该更多的是受到不同年龄阶层,包括年长的人,包括小朋友都希望看到不错的展览,这也是下一步美术馆要做的工作,一个城市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展览类型,来满足不同年阶层不同的需要。

一个城市的博物馆展览一些传统的东西,我以前在北京的故宫,台北的故宫看展览,也都是传统艺术的展览,但是年轻人也非常多,观众对不同类型艺术的需求是很大的。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99艺术网:这次双年展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观展热情有所回落,相反,这次成都双年展从开幕到现在结束,始终人流不断,观众的热情一直没有减少,原因何在?

吕澎:

观看艺术展览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部分,听说有很好的展览就会去现场。这一届成都双年展,宣传推广做得非常充分,不仅充分,而且宣传手段也很丰富,政府为此也加大了推广力度,一些政府官方的宣传使得此次双年展家喻户晓。

具体到展览本身,本次双年展是一个极其庞大,专业度很高的阵容,无论是从策展团队还是参展艺术家,尤其是艺术家部分,多达几十个国家的艺术家参与,人数接近300人,作品接近500多件,大家会觉得我们应该看一下,有一种新鲜感。

展览现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究竟当代艺术同老百姓是什么关系、跟学术界是什么关系?坦率地讲,最近若干年里的学术讨论并不是很热烈,我们把这次成都双年展的作品放在任何一个城市,包括国外的城市看,都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水准的国际双年展,学术上没有问题。从艺术家的知名度也是不得了的,保持了高水准的当代艺术水准。无论是艺术家、作品水准、作品的丰富性,作品的形式,应有尽有。而且我们注意到,年轻人对当代艺术的接受几乎是本能的,他们对那些新媒体艺术的接受不仅不吃力,甚至更喜欢。

展览现场

99艺术网:吕澎老师提到成都这边的大众对于看展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已经培养起了自觉的观展意识,您觉得是这样吗?

周春芽:

这个是肯定的!这次成都双年展吕澎老师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辛苦了!成都是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成都的大众一直对艺术都很关注。不仅仅是当代艺术,包括传统的艺术也同样如此、更重要的是成都双年展要坚持办下去。

成都的文化底蕴,成都的老百姓,包括成都的政府一直对艺术比较支持,比较关注,老百姓对艺术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这对艺术家也是一个考验,艺术家能不能拿出更好的作品去满足社会对艺术的渴望、拿出独特的、有创造性的,不是跟风、模仿的概念化口号式的艺术。

展览现场

99艺术网:您觉得这次主办方像成都美术馆,成都市政府预想到了双年展达到这么好的社会影响吗?

吕澎:

我想具体能有多少人来看展览肯定是不确定的,我当时想争取能够达到五六十万吧,这是我当时的一个判断,没有想到整个展期观展人数突破了百万。

当代艺术真正想要扩大影响力,一定是要让老百姓走进所谓专业圈子里面,这才是成功,这也是一个老问题,我们的艺术究竟是要普及还是要提高。从学术性和普及性上,老百姓究竟要怎么样去面对。

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样的,艺术说白了是开启民智的,本质上讲,再高级的学术也是开启民智,无非是观看世界的角度发生了变化。通过艺术教育,我们可以多了另外一种观看视角,从这个意义上讲再高的学术也是为了这个目的,并不是为了少数人玩自己的游戏。

像我们写学术文章一样,绝不只是给圈内人看的,最好圈外人也都可以看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听起来好像挺空旷的,但的确是这样,一个山村的孩子通过阅读、看展览,他对世界的看法就会悄然发生变化。

双年展现场艺术家周春芽作品

99艺术网:成都艺术双年展成功的举办,政府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什么?

周春芽:

很重要,首先是提供了一个非常现代化的,专业的展览场地,美术馆刚刚开始修建的时候我看过,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现代化的。还有政府对整个双年展的组织工作一直都是很支持的。包括人聘请知名的策展人,邀请外地的,甚至是国外顶尖的艺术家来参展,这是非常包容和支持艺术的一个具体表现;其次就是资金上的支持,做事情是要花钱的,政府在这方面提供资金,从而保障了人力、物力。我是希望这么好的事情一定要坚持下去。让成都双年展持续地办下去,一届、两届、十届、二十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从我出生那一年就开始办,一直持续到今天,坚持就会成为一个城市的品牌,像威尼斯双年展一样。

天府美术馆外景

99艺术网:在您看来现在中国当代艺术成都是不是已经具备了,或者是已经是开始显现除了北京、上海之后的当代艺术的巨大潜力?

吕澎:

如果单从城市的体量来说没法比,但是成都的综合性、人文环境、艺术综合的氛围肯定是非常好的,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够与之相比,现在吸引到很多比较重要的艺术机构来到成都建立分馆的原因也是他们觉得成都条件不错,包括艺术家的创作生态、城市环境等等。

成都的人文氛围和过去打下的基础极其重要,比方说把同样的展览突然放到没有这方面基础的城市,我相信当然会有人来看,单大家觉得是去看稀奇,而不是自己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

成都全景 摄影:李晓宁

王春辰:

我多次去过成都,每次去都能感觉到这个地方真的是很特殊。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自给自足,地理和历史的原因,让这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人文气质。四川在近代历史中出现了很多先驱式的人物,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改革开放后,四川、重庆有一大批青年人勇于尝试新的艺术,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版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成都人敢闯、敢拼、敢做的性格,可能跟喜欢吃辣的饮食文化也有关系。

成都艺术生态的蓬勃,跟政府的支持有很大关系。像这次成都双年展就是由政府主办,而不是个人。政府的支持对于艺术展览持续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成都市当代艺术馆

周春芽: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成都比起北京、上海还是做的不够的。成都不要自满于所谓的艺术“第三城”的说法,成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家还要共同努力,很多城市做的都不错,大家相互之间要学习。

成都要站在国际舞台上来看这个问题,要在国际上成为文化艺术的重要的城市,一定要有这个信心,才能做的更好,不要自己给自己设限。

2021成都双年展策展团队

99艺术网:您觉得本届成都双年展在策展方面最大的特点和亮点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本届双年展各个版块中呈现的作品,您觉得就当代艺术创作而言,显示出了哪些新的方向和新的特点?

王春辰:

亮点之一,本届成都双年展的策展工作是由很多策展人组成的策展团队完成,阵容庞大。同时,这次展览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绘画、雕塑、装置,也有新科技艺术。近几年科技、人工智能对艺术的影响很大,这类作品凸显了艺术发展中的新动态。对此,中央美院在做教学和研究,我们把最新的成果也放到了成都双年展里。

在成都双年展上展出了很多最前沿的科技艺术,当然,很多人会质疑这是艺术吗?但我认为,质疑是正常的,因为它们太新了,艺术的发展需要实验性的实践与探索的精神。

这次成都双年展的策展工作是非常综合的,又与最新的艺术发展趋势密切对接。艺术家的创作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显现出了趋同性。大家对艺术的理解、对材料的使用、对表达艺术的方法会越来越趋同。比如宋冬在本届成都双年展上用镜面做了一个房间,这种材料草间弥生也用过。但同样的材料和形式,在对空间概念的表达和映射的社会、心理等问题上却是完全不同的。

展览现场

 

结语

王春辰认为成都双年展对于反映当下艺术创作的状态,只是整体中的一个片段,无法完全代表整体的趋势与特点。大量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艺术作品没有被展示,也还有大量的我们不知道的创作方法和实践没有在这里出现。成都双年展总体上是综合的,反映了当前全球化影响下艺术创作和思想上的一些状态,但这些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去展开分析。

在王春辰看来,成都双年展需要有一些不同意见的声音,需要对它提出问题,从而引发思考和讨论。开启如此大规模的双年展,之后该怎么做,每一届都会是这么大的体量吗?每一届都要持续8个月吗?诸如此类问题,都是对后续双年展的挑战,也需要用专业的视野和方法来面对和解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