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今年看展计划还没着落?不妨听听馆长们的诚意推荐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刘军 2023-02-20

2月已经过半,3月春暖花开,2023年艺术圈注定是活跃和生机勃勃的一年。无论如何,要动起来。

能够自由自在地看展是很多人新年愿望清单上排在最前面的那一个。刚刚过去的新年长假里,朋友圈里不少人已经迫不及待地奔赴在去看展的路上了。

美术馆里什么样的展览是最受观众喜爱的?2023年会有哪些让人期待的大展等着你去打卡?除了展览,馆长们眼中美术馆应该怎样更好地为观众服务?一起听听这几位美术馆馆长怎么说。

合美术馆执行馆长 鲁虹

合美术馆外建筑图

第一,目前上半年正在展出的是武汉双年展的一部分,由张子康策划,作品涉及绘画、装置、影像等不同媒介;下半年有四个展览:1.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院长著名建筑家朱锫的学术研究展;2.著名雕塑家姜杰的个展;3.由著名批评家推荐展之二(由贾方舟推荐的年轻水墨艺术家杨平个展);4.年轻艺术家田晓磊的数码新媒体展;5.10月份还有湖北八位著名艺术家的手稿研究展。

“艺以通衢——2022武汉双年展”开放姿态专题展览现场  

我们迎来了一个美术馆的时代,现在在全国各地,从公立的到民间的美术馆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都做得非常好,这是好事。但我觉得:与国外同行相比,还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第一,各个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应该更加明确;第二,我已经呼吁过很多次了,希望向国外的同行学习,减少展览的数量,加强作品的质量;第三,加强美术馆的学术研究,做到以学术研究为龙头,并做好展览、收藏、陈列和公教等工作。

“艺以通衢——2022武汉双年展”开放姿态专题展览现场

结合合美术馆和湖北美术馆、以及外地一些美术馆的情况来看,美术馆的受众面越来越年轻,总的来看,数字媒体类的展览由于互动性强,并和我们当代生活有密切关系,所以非常受欢迎,这当然是好事,但一定要防止此类展览的游戏化、浅薄化,以及对学术与问题的淡化。也就是说,要在重视互动,强调新媒体、新科技的同时,还要注意作品的当代意识与现实的连接性。

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 肖飞舸

成都市美术馆

2023年,成都市美术馆上半年将推出中国近现代名家系列的黄宾虹展览,以及西方艺术经典系列的莫兰迪大型展览,同期还将展出青年艺术家系列展以及装置艺术、声音艺术等多种形式的展览。2021成都双年展作为成都市美术馆新馆的开馆展,收获了超110万人次的观众和业界内外一致好评。2023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成都市美术馆将推出2023成都双年展,我们会继续坚持在学术水准、展览呈现方面的高标准,为观众们带来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兼顾本土特色的艺术盛宴。总的来说成都市美术馆2023年的展览是很令人期待的。

“小宇宙:科技主导下的情感”展览现场

美术馆不仅具有收藏、保存、研究和展示艺术的职能,更是连接艺术、公众与城市的一个大型文化载体,作为城市美术馆,美术馆还应当是城市精神的外延,通过展览、收藏、教育、宣传、国际交流等多元形式,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与情感联结,提升公共审美能力,同时提高文化认同感和参与当下文化构建。因此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提升公众服务能力,是美术馆当下的重要工作。此外,美术馆行业应在管理方面加强行业交流和学习,形成更加完善的行业指导和评估体系,促进美术馆作为大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结合2022年美术馆所办展览的反馈来看,观众更倾向有互动、有深度、有创意、视觉丰富的展览。在视觉体验上,具有高度审美性;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启发性;在观展体上,具有创新性和丰富性的观展览就成为了焦点。

银川当代美术馆副馆长 赵子懿

银川当代美术馆

我们今年计划推出三档展览,第一个新展会在春暖花开的4月开启,展览将聚焦于“生态艺术”,以水之形,以物之语,打破人们长期形成的认知世界的固有范式,阐述河流生态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因为银川当代美术馆周围环绕着国际艺术家村、鱼塘湿地公园等建筑和设施,我们也将因地制宜,将展览在美术馆内和馆外的空间同时展开,以期带给观众多元化的观展体验;接下来就会邀请到策展人冯博一老师,根据银川当代美术馆所在西北的地理位置,从地域的“在地”角度,通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北五省艺术家从故乡迁徙到北上广等地栖居生活、创作的经历,考察、收集、研究和梳理出一条西北五省艺术家在异地生存、创作的脉络,并挑选出具有代表性艺术家个案的方式,给予一次集中的展示。第三档展览将由谢素贞老师策划,邀请艺术家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中国材料、中国元素,传承非遗文化,结合新科技、新理念创作优秀的、有教育意义的艺术品,展示“中国制造”在文艺界的另外一种表达与热忱,展现“中国新国潮”的独具匠心。

银川当代美术馆内景

我希望国内的美术馆也可以建立一种“联盟”,加强馆际交流和互相推介。比方说每年可以轮值举办交流活动、巡展;例如熟悉银川当代美术馆的观众,在这里了解到了其他美术馆的信息,那么Ta可能去到那个城市的时候就会专门去看一看,反之亦然。另外一个期待就是美术馆的差异性,希望看到每一座美术馆都拥有独到的特色,从建筑、馆藏到展览、研究、公教活动,等等,当然大体上也是有这种趋势的。

根据我们2022年的观众调查问卷,期待看到“装置艺术展”和“沉浸式互动体验展”观众超过了百分之六十接近百分之七十,期待看到“国际当代艺术展”和“绘画及摄影类展览”的观众也超过了半数,由于问卷设置的是多选,可见观众朋友还是希望展览及作品的形式能够尽量丰富、新颖。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

UCCA北京场馆外观

2023年,UCCA位于北京、上海、北戴河三地的美术馆共将为公众呈现9场展览。其中,“马蒂斯的马蒂斯”原计划于去年3月至6月和大家见面,但由于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合作的停摆,而延期至今年的暑期开幕,这也是西方艺术大师亨利·马蒂斯(1869-1954)在大陆地区的首次个展,特别从法国马蒂斯美术馆的馆藏中选取了200余件不同媒介的作品来展现这位艺术家横跨40余年的绘画探索。

此外,计划于6月和11月分别于上海、北京展出的“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是由UCCA与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携手策划的20世纪现代艺术展。包括毕加索、保罗·克利、乔治·布拉克、阿尔伯托·贾科梅蒂等在内的许多现代主义大师作品都将在展览中出现,同时也将展出对上述所有艺术家产生巨大影响的保罗·塞尚的作品。相信大家看完展览对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艺术图景就能有所了解。

UCCA 沙丘美术馆

UCCA沙丘美术馆计划持续推出国内外年轻艺术家个展或双个展,呈现不同文化群体的年轻艺术家对艺术媒介多样性的探索,以及对全球化问题和人类命运的真切关注。

美术馆除了收藏、研究、教育之外,在今天还存在着把不同形态的艺术内容对公众阐释,并且形成像都市社会论坛一样的场所,建立和观众的双向通道。同时美术馆作为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承载着政府对城市活力的期望,和当地企业的文化需求。可以说美术馆一头联系着政府与企业,另一头联系着大众,那么如何当好期间的沟通者,我认为对艺术与商业、艺术与新生活方式关系的探讨是美术馆行业近几年要推进的事情。如今美术馆行业更加重视城市调研与用户画像的剖析,观众反馈成为美术馆发展优化的重要参考。疫情之后,线上传播成为美术馆功能延伸的重点,短视频平台成为艺术传播与破圈新的阵地。我们希望美术馆所承载的公共责任通过商业以及大众传媒更加深入到大众的生活中去。另外是近年来国内美术馆好像都在面临一些财政上和学术能力的上的压力,普遍地向海外采购展览,期待未来美术馆可以加强自身的研究和策划能力,多输出自主项目,即使是有引进内容也可以形成进阶的策划和研究。最后是我感到2022年以来,美术馆之间、美术馆和院校之间的协作变多了,这一点也可以有效改善美术馆运营和提高学术产出的能力。

UCCA Edge

关于“好”的标准,可能不同的美术馆从业人员对此有不同的认识。我觉得理想中的展览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文化需求、与观众的双向信息构建、在机构研究脉络和学术史基础上形成新的讨论空间、在展览形态上进行创新实践,同时也要考虑到所在机构的财务良性运营等。这些标准说起来轻松,但实际做起来依然有着不小挑战。

首先好的展览应当得到大众的关注,持续吸引人们来观看。近几年,展览的公众性越来越被强调。去年,UCCA Lab做“好奇无界:米奇艺术展”,通过一个IP形象把各个年龄层的群体集中在了同一个空间内,也在巡展的四个城市(上海、成都、深圳、北京)产生了不同声量的反响与效应,让我们关注到各地公众文化消费面的提升。同时,我们观察到公众对于美术馆的交互性要求越来越高了。同样是在去年,抖音平台于9月初上线了“抖音文化艺术馆”功能。同期,UCCA团队携手抖音艺术,在UCCA Edge上海美术馆空间内呈现了展览“集光片羽”,做了一次与短视频平台合作的全新尝试。通过线上和线下同步开展,在开幕当天收获了千万级的浏览量,让艺术内容触达到了更为广泛的人群。依托于抖音艺术团队的技术支持,线下观展的观众不仅可以通过扫码进入抖音页面了解作品详情,还能运用AR互动系统洞悉展览的策展理念。展期内,UCCA公共实践活动策划团队也围绕展览主题举办了包括工作坊、论坛、表演等在内的多场活动供大众参与。随着观众对展览的期待变得更加多元,公众与美术馆的关系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围绕展览发生的拍照、打卡、评论、转发和公共活动参与都让人们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了艺术内容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去年做的美术馆观众调研,我们了解到公众对于美术馆的关注不再仅限于内容本身,还延伸至场馆体验、票务服务、会员体系、对各类人群的关怀(如母婴室、休息区、残疾人通道)等诸多方面。面向未来,我们希望不仅能够继续为公众呈现高质量的展览,还要不断地建设和自我优化,发展为更加完善的艺术内容与文化交流的场域。

A4美术馆馆长 孙莉

A4美术馆,成都

2023年是A4美术馆的15 周年,也是一个品牌新征程的开始。我们将开启美术馆的多品牌战略模式,同时会有非常多展览内容的更新。A4美术馆主品牌将在新的馆址开启,而原有麓湖艺展中心的场馆将作为A4 Unite品牌与公众见面。在这两个品牌之下,既有重量级的国际性展览,也有我们自主策划的与文化和艺术生态相关的展览,还有与青年群体、高黏性社群等领域更加深入的跨界合作项目。

今年展览计划的重中之重是A4美术馆主品牌的开馆展——大卷伸嗣在中国内地的首个美术馆大个展,以及我们自主策划的年末大展“成都,Chengdu”。

《回响–无限》Echoes Infinity

A4美术馆主品牌开馆展大卷伸嗣的项目从2019年开始筹备,由于疫情的原因,展期被迫反复变动,展览方案也因新场馆开启的决定而不断调整。我们投入了相当长的研发周期,在三年间与艺术家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沟通和讨论,希望通过和像大卷伸嗣这样兼具公众影响力和自身完整艺术语言体系的艺术家的合作,在新的场馆中为观众带来全新感受和体验。

关于“成都,Chengdu”展览,我们则是在以艺术生产的方式介入更多元的文化建设,探索如何在新的维度中回应我们所在的城市十余年来、包括A4成立后,在文化和艺术生态领域的变化,以及如何在大时代变化之下推动城市的发展和改变。

我们希望用自己的选择来重新回溯成都、重新勾勒这座城市的文化形状。所以我们选择与在不同领域中,对城市文化、艺术、创意生态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人和机构合作,共同探讨成都从过去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这种跨领域共同工作的工作方法、策展人与分策展人的协作模式、海量的文献收集整理、不同领域语言的转译等等,背后都花费了巨量时间精力。

我们希望这个展览项目是A4美术馆用艺术的方式写给成都这座城市的一封情书、一次献礼。

这两个项目将延续A4美术馆15年来持续推动的与大众的文化交流,同时也是在深度内容生产工作方法的新尝试。我们希望通过这两个项目加深公众对A4美术馆主品牌和新馆址的认知,也将持续在国际资源引入和学术研究层面加大投入。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大力推动A4文献中心的发展,提升A4的学术生产能力。将文献中心与展览紧密结合,在展览同期推动重要的论坛、讲座等系列学术活动。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展览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而非单纯陈列展示艺术家作品。这也是A4美术馆一直以来的工作态度——通过和艺术家的合作,为彼此带来新的可能性。

“不可思议的行动”展览现场

对于艺术行业在2023年的发展,我们期待更多能引起现实生活共情的内容出现,希望整个艺术生态更加健康、更加丰富多元,从而推动艺术家创作和行业的良序发展。

从2022年我们所举办的展览,以及我们专门的观众研究小组调研反馈的结果来看,观众现在最希望看到的是具备以下两种特质的展览:更加具有参与性、互动性以及视觉表现力,同时能通过更易理解的形式学习深度内容、艺术史、艺术专业知识。

松美术馆馆长 丁泽华

松美术馆外景

2023年其中一场大展是围绕“隋建国艺术基金会”旗下学术平台“云雕塑”而展开,基于雕塑的视野,回溯从学院雕塑,到公共雕塑,到当代雕塑,通过梳理拓展边界,展望未来雕塑新浪潮;另外一场大展是毛焰的个展,艺术家繁锐的感受力以及极端的技巧主义在作品中得以体现,风格与观念融会贯通,带领公众感受出神入化的境界体验。

疫情褪去,美术馆的平台开放度和职能发挥度逐步得以恢复,首先应当考虑如何更高效优质地连接品牌和大众。从展览、公共教育等不同方面出发,跳出自我限制性思维,与更加多元的品牌进行跨界合作,充分调动场馆的潜能和活力。

“断裂的一代”展览现场

好展览的定义还是比较宽泛的,优秀的作品、一流的场馆和布展、引发思考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可以让一场展览成为好展览。艺术行业也在逐步进入去中心化的新传播生态中,对于我们来说,服务于大众和服务于中国当代艺术是美术馆发展的两大重心,找到两者的平衡也是一直以来美术馆工作的难点。未来松美术馆也将持续以真诚和敬畏的态度服务当代艺术,希望能够被更多观众认可和喜欢。

西海美术馆创始人 孟宪伟

西海美术馆

2023年西海美术馆展览:4-5月“游目骋怀:旅德中国艺术家作品展”;4月-7月旅法韩国艺术家“姜明姬个展”;5月- 12月英国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LIVING TIME” 个展;5月- 7月 创立于英国的“2022 John Moore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作品展”;8月- 12月美国艺术家“Hilary Pecis个展”。

其中,“安东尼·葛姆雷:LIVING TIME”是首次汇集了安东尼·葛姆雷四十年以来的艺术创作,并打破了时间线性序列的大型国际艺术家个展,也是今年展览的重点推介。

美术馆的学术态度和运营是决定未来发展的根本与基础。仅就西海美术馆而言,在提供高水准艺术欣赏内容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获得政府扶持与社会支持、公众关注与企业参与,以及充分发挥公益性艺术机构的社会责任,是我们重点关注和着力推进的。

隋建国,《云中花园/40个瞬间》展览现场,2022

对于当代艺术在城市中根蒂未深、公共文化设施正在加速发展中的青岛本地人文环境来说,美术馆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基础上,以国际化为重点,为城市居民和游客增添了解世界当代艺术发展的窗口;同时也要兼顾在地性,更好地满足公众愈加热情的观展需求。

以西海美术馆去年开启的“艺术家个案研究性展览”为例,以多维而深入的解读,尤其是通过多媒体形式的运用,全面而立体地展示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拓宽公众了解艺术家和当代艺术认知的维度。同时,充分发挥美术馆建筑空间的价值,激发策展人和艺术家的想象与创作,为观众提供全新的空间感受和艺术体验。

金鹰美术馆创始人、馆长王宣懿

2023年度的呈现将秉承我们一以贯之的信念,坚持以当代艺术为核心,关注跨学科发展,以实验性、对话性的展览作为艺术传播和生产的重点。金鹰美术馆作为“城市空中客厅”,将构筑南京市当代艺术土壤为机构使命。预计呈现五个类型不同的展览,分别探讨我们一直关注的社会话题,从群星闪耀的宇宙到地域性艺术的发展,从女性主义到消费社会的讨论。我们希望艺术作为社会和时代的突触,持续观察当下,探索当下,活在当下。

《永恒与多变》展览现场,南京金鹰美术馆,2022.9.25-12.4

金鹰美术馆历经十余年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的积极参与和探索,始终致力于创造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包容性的艺术文化体验,推动艺术和文化联结当地社区,推动社区与城市艺术文化氛围生长,也为城市中的艺术文化爱好者提供学习机会。接下来会继续立足于南京本土的艺术生态,聚焦着在地与全球,以展览、教育、收藏为一体的同时,也将以更包容、开放、活跃的姿态面向大众与未来,为南京的艺术环境进一步提升赋能。

“万籁·中国声景设计展”展览现场,2022.4.29-7.31,南京,金鹰美术馆

2022年金鹰美术馆克服了各种困难,陆续推出大型国际群展“时间就是金钱?”,与南京大学声学媒体实验室共同主办的“万籁·中国声景设计展”,也有关注于年轻艺术家的“故事中的故事”以及中国重要当代艺术家余友涵先生的个展“永恒与多变”,更在这些展览期间策划了一系列的公共教育,展览相关活动及论坛等,获得了观众非常积极的参与和反馈。金鹰美术馆所在的52层高空,本就为大家展示了丰富的现代都市图景,无数热爱艺术的观众对我们也有很高的期待,以目前的反馈来看,能够突破固有观念,充分调动更多感官体验,并汲取新知的展览是观众最希望看到的好展览,我们今后也会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馆长Francesco Bonami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今年将推出的展览是开馆以来第四季度和第五季度的展览,展现了美术馆持续研究和关注的不同面向。在春夏季将推出两个并行展览,一楼空间将呈现艺术家达伦·贝德(Darren Bader)与李明的对话展“跨服聊天”(Mind the Gap),两位艺术家通过互联网的沟通,完成了这场有趣的交流与合作。六楼展出的是艺术家组合梅萨-鲁伊·德·因凡特(Mesa-Ruiz de Infante)的个展“9189公里”(9189km),展览筹备在遭遇全球疫情蔓延后,反而让奥尔加·梅萨(Olga Mesa)与弗朗西斯科·鲁伊斯·德·因凡特(Francisco Ruiz de Infante)二人多年来致力通过行为、影像、装置、工作坊等多种形式构建的“时空交响乐”更具现实意义 。秋冬季的展览包括普里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获奖者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在国内的首个建筑项目“Living Buildings 伦佐·皮亚诺回顾展” ,以及主要讲述中国媒体艺术三十余年来的发展的大型群展 “以动为行”,希望揭示“艺术即行动”之启迪。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建筑外观(摄影:Wen Studio)

中国美术馆行业正在向着越来越高效的方向发展,并以一种独特和自主的方式应对国际市场和全球艺术。

就新观众来说,对故事性强的展览,以及需要观众积极互动的展览反响比较强烈。所以,对于艺术家和策展人来说,未来的挑战将是如何应对观众的这种需求,同时保持作品的美学品质和深度。

欧文婷  《走神》  “筑梦”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