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鲁虹专栏:图说师友——杨小彦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鲁虹 2024-09-29

“图说师友”之杨小彦
鲁虹画 2024年8月

按: 在《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年——2019》出版之后,我所涉及的有关中国美术史的系列著作,实际上已经由1966年写到了2019年,因为,此前我已经出版《文革与后文革美术1966——1978》与《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年——1999》等著作。本来想接着撰写1949年——1965年的中国美术史,资料其实也收集得差不多了,可因一些客观上的原因,我决定暂时放下这一计划。那么,在今后相对空闲的写作时段,我该做些什么呢?这是我近期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也征求过若干人的意见。由于我很同意一个朋友的建议,即借鉴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奥·瓦萨里的做法,将一些没有写进上述著作的重要材料,如一些艺术家、批评家、收藏家等关于艺术的趣闻轶事写出来,以为现在与往后的研究者提供补充性材料,于是我便由自己比较熟悉的师友开始了此一工作。起初,我也只是想运用文字的方式,后来又想到要以绘画的方式为每人画一幅肖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方力钧画相关作品的启示,结果就有了“图说师友”的专栏,只是三十多年没画画了,还是有点手生,相信画上一段时间,会有所恢复。后经与99艺术总编杨凯商议,拟每周发一期,文字会长短不同,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希望读者能喜欢。

——鲁虹

一个跨领域做学问的高人

——略记与批评家杨小彦的交往

1

“杨大师”诨名的由来

在我们的小圈子中,杨小彦的别号为 “杨大师” ,而这一别号的得来则与一段往事有关。

2005年11月20日,杨小彦担纲策划了“第一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开展的前一天,我与孙振华坐汽车从深圳出发,经过很长时间颠簸方才赶到连州。

“第一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开幕式是在一个很大的广场上进行,因观众有好几万人,故上台发言的人,无论是身姿,还是话音,不由自主的都有些微微发抖。可轮到杨小彦上台发言,只见他身着没有系上扣子的灰黑色夹克衫,大摇大摆的走到立着的麦克风架子前,略为调试一番,就慢条斯理的讲了起来,声音清晰洪亮而自信。当时,身旁的孙振华不禁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说道:“伙计,杨小彦是大师啊!”此后,我们好几个朋友,都喊他的别号为“杨大师”。不过,杨小彦绝非浪得虚名。与我们这些人不同, 杨小彦是跨学科的做学问,即不仅本专业特别优秀出众,还在当代摄影理论、建筑理论、传播学理论等方面也卓有成就。 另外在漫画、油画、水墨创作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回顾与他近40年的交往历程,我认为,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他显然是才情与综合素质极高的批评家之一。更为难得的是,他真诚宽厚,重情重义,爽朗豁达,快人快语,古道热肠,从来也不“装逼”,颇有些名士遗风。

 

1994年与孙振华,杨小彦,李梅等在一起

2

于河南巩县从陌生到熟悉

1993年11月,我在深圳美术馆试干了3个多月后,因感到深圳文化氛围不是很好,加上我也不太习惯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外,所以我向深圳美术馆负责人提出了要返回武汉的想法。令我始料不及,馆方不仅热情挽留我,而且很快办好了我的调动手续,这就使我处在了极大的矛盾之中,为此,我到广州专程见了杨小彦以征求意见——那时他已经是岭南出版社副社长。当晚,我就住在他家里,在抽空陪我逛街时,他告诉我,现在不光是他们社有好多书籍计划要出,而且广州“白马”公司也在请他出书,所以他真诚地希望我能留在深圳工作。他还说,南方的经济肯定比内地发展要快,说不定过些年大家都可以买小车开了。说真的,那时我对他说未来可买小车的话一点没相信,认为那不过是安慰我的开心话而已。可对到南方来能与他和朋友们一起干事,倒是挺认可的。所以,我终于铁了心举家南迁。

作者:杨小彦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年:2016-1

杨小彦是个有家学背景的人,其父杨家文几乎一辈子都在从事报刊编辑工作,据此我认为,杨小彦之所以思维敏捷,兴趣广泛,文笔极好,很可能与父亲的长期影响有关。刚刚认识杨小彦的时候我就听人介绍过,还是于广美油画系读书期间,他就在《花城》杂志属下的文学副刊《南风》上发表了小说《孤岛》。也正是出于对于理论研究的浓厚兴趣,他在1984年转而考取了本学院美术学系美术史硕士。本来,1987年毕业之际,广州美院终身教授迟轲老师有意让他留校在史论系当教师,可为分房子之故,他最终选择去了岭南美术出版社。

我最早认识杨小彦是在1985年,那一年他与邵宏尚在读研,作为同学与特邀责编,他们一起编辑了第五期《美术思潮》。其中由杨小彦所翻译的《西方与东方艺术》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不过由于杨小彦在编辑过程中,主要是与彭德老师进行互动,所以我与他很少有机会交往。

1992年与祝斌,杨小彦,彭德在深圳

1991年,彭德老师在湖北文联理论研究室策划了“中国当代艺术研讨会”,祝斌与我都参与了相关工作,此次会议在国内较早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学术清理和讨论,故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在我的记忆中,杨小彦作为入会发言嘉宾,是与深圳《现代摄影》的主编李媚一起来到武汉的。在大会发言时,他总会围绕自己所关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然后广证博引,且引人入胜——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他一向发言的风格;而在与武汉朋友进行的私下交谈中,他的超强记忆力、对各方面知识,包括世界史、中国史、军事史、美术史、文学史等的深入把握,再加上富有魅力的语言表达……都令我对他更加佩服。只是缺乏机缘,我与他一直是点头之交。但人与人只要有缘分总是会走到一起的。事实上,在我于1993年7月从湖北文联借调到深圳美术馆工作期间,彼此的交往随之多了起来:一方面,杨小彦因协助李媚编辑当时广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杂志, 【1】 经常要来深圳;另一方面,从此我也有了机会参与由他所主持的一系列极有意义的工作。就前者而言,我们不时会相聚处于深圳桂园路上的《焦点》杂志编辑部,交谈甚欢,或古今中外,或天南海北,话题总在不停的转换。前不久在武汉合美术馆推出的“文化创新洪流中的《美术思潮》”展还陈列有相关图片,每当看及,当时愉快相处的的美好情形就会一幕幕的浮现于我眼前;而就后者而言,我则常常往返于深广两地,先后参与了新《画廊》杂志的改版及出版工作、《新中国美术史》的写作工作,还有主编《图说新中国法律丛书》的工作等等。

3

《画廊》杂志的改版及出版

许多过来人都记得,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当代艺术界曾经十分活跃的报刊,如《美术思潮》《美术报》《画家》都停办了。而《江苏画刊》《美术》也远没80年中后期那么活跃。 ** 故杨小彦希望能改变《画廊》杂志先前的老套学术定位,以填补这个空缺,并发挥重要作用。** 此后,为筹划新《画廊》杂志的改版,杨小彦召集我与黄专碰了好多次头,有时在茶馆,有时在餐厅,有时在办公室……改版后的前几期新《画廊》杂志——即1994年第3期、第4期与1995年第1期,分别由杨小彦、黄专与我担任责编。往后,就由黄专主要负责了。由于新《画廊》杂志定位明确,办得也很好,所以,一方面很快受到了许多当代艺术家与理论家的重视,另一方面还成为了90年代中期国内十分重要的学术刊物。可惜后来,也就是1996年,杨小彦由于难以说清的原因而选择了离开,并举家到了加拿大,于是我与《画廊》杂志的缘分就此中断了。

杨小彦、吕澎、邵宏和黄专
图片致谢:杨小彦

4

《新中国美术史》的写作过程

1994年,杨小彦因为得到广州“白马”公司的资助,成立了一家民间出版公司,其第一个出版决定是组织相关班子写作《新中国美术史》,其时间的上限定在1949年,下限定在1978年。 【2】 按照分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16年由陈履生负责撰写, 【3】而关于“文革美术”则分为两个部分:总体部分由王明贤、严善淳共同撰写;我负责撰写“文革期间的四次全国美展”,黄专负责撰写“后文革美术”。 【4】后因黄专有事,应他要求,我将他那一部分也接了下来。不过,虽然各人的写作任务按时间完成了,但对外正式出版出于上述原因却打了水漂。过了一些年,陈履生、王明贤与严善淳所撰写的部分分别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受其启发,我也曾经联系过好几个出版社,却因太过麻烦而放弃,于是只好在出版个人著作《鲁虹美术文集》时, 【5】 将我撰写的那一部分全放进去了。而且,在“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与陈云岗主持的多期《西北美术》中,我也选发了一些文章。令我深感欣慰的是,经我大学时期老师洪耀先生与夫人极力推荐,台湾艺术家出版社主编何政广先生在得知相关信息后决定给予出版,所以,我在原来的文稿的基础上作了一定修改,并加写了一些文字与图片。该书于2014年11月正式出版。

《文革与后文革美术:1966-1978》

5

关于《图说新中国法律丛书》的出版

1994年10月,我调入深圳美术馆。在他来深圳美术馆参加一个活动期间的无意闲谈中,我向他建议说,现在全国各单位都在组织普法学习,但因为人们所见到的都是一些枯燥的文字书籍,所以收效不是特别好。如果借鉴一下日本成人漫画书的出版经验,可以考虑选择若干部重要的中国法律,然后用图说的方式进行讲解,相信会取得较好的出版效果。杨小彦听后连声称好,不仅将主编这本书的任务交给了我,还给了我多方面的支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首先选择了十部与人们生活相对有密切关系的法律文件作为依据,其中包括《劳动法》《经济合同法》《民法》等十部法典;其次,在查阅了相关文件后,我特约祝斌一起结合每部法律文件的不同条例分别选用了一个典型案件来撰写相关漫画的脚本;再次,我有意邀请了湖北的多位优秀画家参与,也因为由杨小彦负责的民间性出版公司付给画家的稿费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而且采用了先预付一半稿费,交稿则立即付余款的方式,所以其工作推进既快又好。只是如上面谈到的“故事”一样,该丛书的出版后来成了问题。为了使这部书不至于中途夭折,1997年,我与朋友、时任湖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的谢鸿辉进行了联系,而他在申报项目很快得到批准后,便迅速与我签订了出版合同。1998年,《图说新中国法律丛书》(十本)终于得以在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应该说,这比国内其他出版社推出的相关图书要早了好几年。

作者:杨小彦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9-11

当然,在我参与由杨小彦负责的少数出版项目中也有根本未能启动后续工作的。比如,原拟与故宫合作一部全面体现中国工笔画成就的大画集,可由于上述原因,此书竟没能启动接下来的相关编辑工作。

应该说,杨小彦毕竟是有着强烈上进心或不安于现状的人,在加拿大过了一段如他所说“好山好水好寂寞”的休闲日子, 1998年,他毅然回国,并顺利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建筑理论与历史博士。于是,我们又恢复了如同过去的多方面联系,而这当中自然包括他积极参与多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或由武汉合美术馆组织的多次学术活动。据我所知,从2004年起,杨小彦先后在中山大学任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或传播与设计学院创意媒体设计系主任, 2021年又调入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此外,他还受聘于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等院校任客座教授与硕士生导师;并出版了《新中国摄影六十年》(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中华传统建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等多部学术著作,从中人们不难发现,他所研究的学术领域不仅涉及当代艺术批评、当代摄影与建筑研究,而且广受好评,这显然不是一般学者可以做得到的。

2014年,杨小彦在合馆开馆展研讨会上发言

如今,虽然杨小彦为工作长住于广州,我则为任职合美术馆执行馆长而长住于武汉,但我们因各种学术活动,如展览开幕式、研讨会和论坛等等常会见面,而且还会围绕双方感兴趣的事聊个没完。有一次人朋友还好奇的问我,你们在谈什么啊?怎么总会有谈不完的话呢?这位朋友并非圈中之人,所以有所不知,在此过程中,我其实既很享受,也很有收获,这正是我很喜欢和他交谈的原因。从这一角度来看,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古语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2024年9月28日于武汉合美术馆

杨小彦 ,男,博士学位,原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创意媒体设计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策划过多个重要艺术展览与学术活动,并出版过多部学术专著。


注:
【1】《现代摄影》后停刊,改为了《焦点》杂志。
【2】前者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后者是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因为这与历史学家们的研究是一致的,所以深为参与者所认可。
【3】1966年是“文革”开始的那一年。
【4】所谓“后文革”是从粉碎“四人帮”的1976年到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1978年。
【5】湖北美术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