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下午,《炭骨——梅法钗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慈溪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宁波市美术家协会、慈溪市文联共同承办。展览将持续至4月22日。
展览主要呈现了梅法钗以焦炭、炭渣为媒介创作的一系列装置、绘画作品,以此探索传统文化、乡土记忆与时空变迁的共生关系。展厅内,焦炭被赋予时间的厚重肌理,炭渣在画布上晕染出星云图般的墨韵,物质转化的密码在灰烬与留白间次第舒展。
黑与白的对话,简与繁的衍化,展厅内凝固着火痕的装置既是对文明基因的解码,也是文明轮回的视觉史诗。当焦炭以当代艺术的语言重新被赋予意义,观者得以在从木到炭的裂变重组中,窥见微观粒子与浩瀚星空的同构之美,触摸传统媒材通过艺术创作而迸发的永恒生机。
《炭骨——梅法钗作品展》展览现场
梅法钗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内在的真诚表达,艺术家的真诚纯度从某一方面也体现了艺术品的价值。所谓‘真诚’是自我对个体及世界的真实感知,但真正有自我感知者少之又少,因为从小到大的教育都是已有的经验,长大后进入社会也是经验,社会知识及经验早已取代了个人的真实感知,艺术家必须从经验中逃离,用自己真实的感知进行创作。”
《炭骨——梅法钗作品展》展览现场
自我的真实感知是梅法钗艺术创作的基点。他近年来以“焦炭”为媒介进行的创作,也始于两件对他自身颇有触动的事件:2017年,他从日本休学回家照顾病重的母亲。目睹生命的陨落,与焚化炉中肉体随烈焰坍塌为灰的过程,触发了他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2021年,他从微信上偶然得知老家的一座城隍庙失火损毁,次日便赶去现场。“现场已然成为废墟,从另一种意义上说,非常震撼。”梅法钗说。在地方机构的协调下,他从废墟里拉回了被烧毁的木结构到工作室,让其成为他的创作媒介和表达观念的材料,也让这些经历时间洗礼的历史遗物,在艺术的重构中获得永生。
《烬》系列1
500 × 370 cm,布、木炭、胶、丙烯,2025年
对于梅法钗而言,焦炭并不仅仅是一种创作媒材,因为每道碳化的纹理都裹挟着历史、文化、人文与社会意义。被烧毁的城隍庙梁柱间,镌刻着百年香客的现世祈愿,这些世俗欲望的痕迹与焦黑的木纹在时间的长河中早已生长为共生体。
梅法钗作品中的物质,更像是一种毁灭与重生无限循环的仪式。在与“人”产生关联的同时,也在产生一种宿命感。相较于虚无主义对意义的消解,这种东方语境下的“空”与“满”,“虚”与“实”更具禅机。
《烬》系列5
383 × 25 × 25 cm,木炭、木头、铁、玻璃,2024年
《炭骨——梅法钗作品展》展览现场
不同于日本物派对“纯粹物质性”的迷恋,这些劫后余生的物质残片本身即是文化记忆的载体。正如梅法钗所说:“我作品中使用的这些媒介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具有很丰富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
冯博一谈梅法钗
艺术家梅法钗近年的创作是从“焦炭”的物质媒介给予利用、转化和展开的。2017年,他回到故乡照顾生病的母亲,亲情的难以割舍和内心的焦虑,间或于些许的乡愁,磐恒于他人生的特殊经过。2021年,他家乡一座建于清代的城隍庙在一次大火中化为废墟。作为传统的民间宗教文化中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并维系社群的城隍庙瞬间变为断壁残垣,也就成为他对母亲、对故乡眷恋情结的最后挽歌。
《烬》系列22
45 × 50 cm,火烧木、丙烯、炭渣、沥青,2023年
梅法钗将浴火之后残留的焦炭、炭渣作为物质元素纳入到的他的艺术创作中,从作品形态上主要由二部分构成:一是焦炭现成品的客观与直接,简洁与质朴的细节,或加以雕饰,或将铁质的铆钉进行拼合、加固在一起的装置,营造了形态各异且相互纠缠、扭曲的样貌;二是使用焦炭的残渣延伸出绘画的“无边”抽离之中,处理成有形与无形、虚与实,遮蔽与交叠的碎片化结构,使作品产生了一种由物质画面所构成的混杂关系。直接对应和测度着历史人文生态和个人记忆的沧桑变化,也意味着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性转化。在焦炭沉淀的底色和极度干燥的语境下,超然物外地透过时光的浮尘,发现、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境遇,想象那些曾经的存在和现在的不可见。
《烬》系列18
100 × 100cm,亚麻布、炭渣、胶,2024年
也许他的艺术转化方式、过程和结果,不仅能够感受到他作品沉默中的骚动,冷峻中的热烈,无常中的永恒,还可以触摸到那些“形而上”的轮廓,并相对充分地展现在他这次个展的作品之中,仿佛他一直伫立在焦炭的碎骨之上……
《烬》系列3
350 × 50 × 50 cm,火烧木、铁、碳渣,2018